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遙感應用

鎖定
遙感應用即遠程數據採集應用,是指採用遠程遙感數據採集對資源、環境、災害、區域、城市等進行調查監測、分析和預測預報等方面的工作。隨着資源配置新格局的顯現,世景探索了一條產品化之路,將衞星數據做成即插即用的產品,方便用户調用。在舉行的首屆世景用户大會上,遙感集市發佈了2014版世景圖庫,首次推出江蘇、浙江兩省全域覆蓋的0.5米圖庫。同時,還新增了我國“高分一號”衞星的2米分辨率數據及全國的16米分辨率數據,2米覆蓋京津冀以及四川、貴州、重慶等地區。
中文名
遙感應用
外文名
remote sensing application
描    述
一門被廣泛應用的遠程控測技術
應用行業
地質測繪、地形地貌測量、調查
屬    性
自然科學、社會科學

遙感應用介紹

長期以來,地理學主要是依靠實地觀測獲得地理研究的第一手(信息)資料。傳統手段,在數量、質量上,以及信息的實時、及時性等方面,都不能適應或不能滿足當前地理學發展,以及迅速發展的新形勢的需要,遙感的引入及在地理學中的應用,使地理學增加了一種獲取信息的現代化手段。
遙感獲取的信息是傳統方法無法比擬的。遙感信息的準確客觀性表現在客觀準確地記錄了地表地物的電磁波輻射(反射和發射)特徵,客觀實時地反映出地表景觀的實況。例如,作為展現遙感信息的遙感圖像,可真實形象地反映地物分佈的現狀,地物或現象間的相互關係,以及地物間相互影響變化的情況。因此,遙感手段的引入,為地理學的區域綜合分析,區域動態分析的進一步深入研究,以及提高成果的實際應用價值和效益提供了便利和基礎。遙感可提供可見光波段的信息,又可提供紅外、紫外、微波波段的信息以及多波段信息;可提供圖像形式的信息,又可提供模擬或數字化的數據信息;不但能獲得實時的二維平面信息,又能得到三維空間信息等等。從而使所獲地理信息形成多層次、多方式、多側面全方位,大大拓寬了地理研究的廣度和深度,為當今眾多領域的發展開闢了道路。

遙感應用獲取地理數據

遙感影像是地球表面的“相片”,真實地展現了地球表面物體的形狀、大小、顏色等信息。這比傳統的地圖更容易被大眾接受,影像地圖已經成為重要的地圖種類之一。
隨着商業衞星影像的分辨率越來越高(最高已經到達0.5米),可以滿足較大比例尺“4D”產品生產要求。同時,衞星影像具有獲取數據範圍大和週期短的特點,衞星遙感已經成為基礎地理數據採集與更新的重要手段。
衞星地圖已漸漸融入到大眾的網絡生活中。無論是運營商還是普通大眾,都對實景衞星影像有了新的認識和使用習慣。國內知名的百度、騰訊、阿里巴巴高德、搜狗、360等多家地圖服務商都上線了衞星地圖,通過圖上的影像,用户可以清晰看到建築物、街道、園林景觀。 [1] 

遙感應用獲取地球資源

遙感影像上具有豐富的信息,多光譜數據的波譜分辨率越來越高,可以獲取紅邊波段、黃邊波段等。高光譜傳感器也發展迅速,我國的環境小衞星也搭載了高光譜傳感器。從遙感影像上可以獲取包括植被信息、土壤墒情、水質參數、地表温度、海水温度等豐富的信息。這些地球資源信息能在農業、林業、水利、海洋、生態環境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遙感應用應急災害

遙感技術具有在不接觸目標情況下獲取信息的能力。在遭遇災害的情況下,遙感影像是我們能夠方便立刻獲取的地理信息。在地圖缺乏的地區,遙感影像甚至是我們能夠獲取的唯一信息。在5.12汶川地震中,遙感影像在災情信息獲取、救災決策和災害重建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海地發生強震後,已有多家航天機構的20餘顆衞星參與了救援工作。

遙感應用系統核心組成

遙感具有動態、多時相採集空間信息的能力,遙感信息已經成為GIS的主要信息源。

遙感應用全球宏觀研究

全球研究的目的主要是宏觀地、整體性地對人類賴以生存的岩石圈、大氣圈、水圈、生物圈的研究,以此帶動區域性研究的深化,促進全球環境的改善(環境惡化)。例如,可利用遙感全球定位系統(GPS)監測和研究板塊的運移,深大斷裂活動;利用氣象衞星資料及其它遙感信息,進行全球性氣象研究及世界災情的預報(ElNino);海洋動力學研究,地球表面固態水的分佈,世界冰川的進退(全球變暖),以及世界大環境的監測和治理等。

遙感應用發展

隨着資源配置新格局的顯現,世景探索了一條產品化之路,將衞星數據做成即插即用的產品,方便用户調用。在日前舉行的首屆世景用户大會上,遙感集市發佈了2014版世景圖庫,首次推出江蘇、浙江兩省全域覆蓋的0.5米圖庫。同時,還新增了我國“高分一號”衞星的2米分辨率數據及全國的16米分辨率數據,2米覆蓋京津冀以及四川、貴州、重慶等地區。
隨着我國天繪、資三、高分等衞星的進入,國產中分衞星開始領銜市場,打破了國外衞星影像在國內市場一統天下的局面,其價格也隨之有了明顯下降。國內對於高分辨率衞星數據需求因此而大幅增長。2013年,市場規模達到5億元到6億元,是2007年的2至3倍,但數據用量卻擴大了不止二三倍。隨着應用技術越來越成熟,衞星影像應用也更加豐富,從服務於政府、專業客户走向大眾應用。互聯網的發展,激發了衞星數據服務的網絡化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