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達(拼音:dá)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達”的本義是指在大路上行走,有通達、暢通等意思,引申為到達、抵達。“達”又引申為通曉、明白,由通曉還可引申為豁達、胸襟開闊及表達的意思。“達”還由暢通的意思引申出通顯、顯貴等義。
中文名
拼    音
繁    體
部    首
五    筆
DPI [3] 
倉    頡
YK [3] 
鄭    碼
GDW [3] 
筆    順
橫、撇、點、點、橫折折撇、捺
字    級
一級(編號:0398) [1] 
平水韻
入聲·七曷 [4] 
結    構
半包圍-左下包圍結構
統一碼
基本區 U+8FBE [3] 
四角碼
3430₈
注音字母
ㄉㄚˊ
筆畫數
6(部首3,部首外3)
造字法
形聲字、會意字
異體字
逹、𨔂、𨔬、𨖫、𨘝、𫐳、𨔶

字源演變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達”字在甲骨文中寫作圖7、8。其左邊是後來的雙人旁“彳”,是行道的“行”的半邊,後作部首用來指道路;右上邊的“大”像一個正面的人形,圖8的字形在“大”的下面增加了一個“止”,表示人的腳。整個字的構形所表示的就是一個人在路上邁步行走。
“達”字在金文中寫作圖1、2,右上邊不是“大”而是“羍”(dá),這個構件是充當聲符指示讀音的。金文中,表示讀音的聲符“羍”,“羊”構件上方作“圖a”,“圖a”又演變為“圖b”,表意不明。到戰國時期,簡帛文字中聲符羍又有多種變形,上部或寫作“圖c”“圖d”“圖e”等,反映了戰國文字構形多變的特色。到了小篆,“羍”上部變作“大”;左邊的“彳”和右下邊的“止”合而為“辵”,後來簡化為“辶”,這就是人們常説的走之旁,是表示道路、行走義的形符。漢代隸變後,“羍”上部的“大”多作“土”,整個字就成為了楷書中的“達”。下部的羊在漢代又或省掉一橫,則羍變作了“幸”,實與幸字無關。“達”字早在《説文解字》中就是“達”的或體,簡化字“達”就是沿襲甲骨文與《説文解字》或體。 [2]  [16] 
從字形結構的分析來看,“達”的本義應和行走相關,《説文解字》解釋説:“達,行不相遇也。”説的是行走的人不相遇,可見道路之寬大,人來人往時彼此都沒有碰見。在古文中“達”多用來表示“通暢無阻”這個意思,例如《晉書·慕容德載記》中所記載的:“滑台四通八達,非帝王之居。”“達”即暢通的意思,是説滑台暢通無阻。“暢通無阻”便可以順利到達,因此引申出“到達”的意思,例如今人常説的“直達”“抵達”“達到”等中的“達”都是“到達”的意思。古文中有“達(於)+地點”的説法,也是這個意思。除了具體的行為之外,還可以表示思想、言語的傳送、表達,例如“傳達精神”“轉達謝意”“詞不達意”,等等。“傳達”的目的是為了讓人理解和接受,因此進一步引申就有了“理解、瞭解、明白”的意思,例如《論語·鄉黨》中所説的:“丘未達,不敢嘗。”是説孔子對藥性不瞭解,因此不敢嘗。我們今天會説“他是一個通情達理的人”、“他很知書達理”,其中的“達”都作這個意思理解。而“達官貴人”的“達”是“顯赫”的意思,這是由“達”的“周全、遍”這個含義引申而來的,“周全、遍”又是來自“暢通無阻”“到送”意義的引申。
總之,“達”的基本意義就是通,因用於不同的方面而引申出多種相關的意義。 [16]  [17]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動詞
到;通
lead to;
go to
《荀子·君道》:“然後明分職,序事業,材技官能,莫不治理,則公道達而私門塞矣,公義明而私事息矣。”
呂氏春秋·古樂》:“民氣鬱閼而滯着,筋骨瑟縮不達,故作為舞以倡導之。”
到了(某種目標或程度)
reach;
achieve;
attain
《尚書·禹貢》:“浮於濟漯,達於河。”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清水》:“昔司馬懿徵公孫淵,還,達白屋,即於此也。”
唐·韓愈《與崔羣書》:“自足下離東都,凡兩度枉問,尋承已達宣州。”
劉半農《敲冰》詩:“孩子!你乏了!可是你的目的已達了!”
達標;達成;抵達;通宵達旦
徹底弄懂;通曉
understand
《論語·鄉黨》:“康子饋藥,拜而受之,曰:‘丘未達,不敢嘗。’”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書證》:“吾嘗笑許純儒,不達文章之體。”
《紅樓夢》第一〇六回:“(鳳姐)便和平兒道:‘你別不達時務了。到了這個田地,你還顧我做什麼?’”
推舉;推薦
recommend
《禮記·儒行》:“儒有內稱不闢親,外舉不闢怨,程功積事,推賢而進達之。”
《孔子家語·賢君》:“吾聞鮑叔達管仲,子皮達子產,未聞二子之達賢己之才者也。”
宋·趙彥衞《雲麓漫鈔》卷八:“唐之舉人先藉當世顯人以姓名達之主司,然後以所業投獻。”

洞穿
《淮南子·修務訓》:“蹶沙石,蹠達膝。” 高誘注:“達,穿也。”
表示(思想、感情等);告知
express;convey
《孟子·滕文公上》:“夫泚也,非為人泚,中心達於面目,蓋歸反虆梩而掩之。”
唐·白居易《采詩官》詩:“欲開壅蔽達人情,先向歌詩求諷刺。”
清·王韜《〈淞濱瑣話〉自序》:“非筆足以達之,實從吾一心之所生。”
傳達;轉達;下達;詞不達意
幼苗出土
《詩經·周頌·載芟》:“驛驛其達,有厭其傑。”
《呂氏春秋·季春》:“是月也,生氣方盛,陽氣發泄,生者畢出,萌者盡達,不可以內。”
唐·楊暕《對學耕判》:“雖畢達餘萌,行春已膏乎陰雨。”
形容詞
心胸開闊,不為世俗觀念所束縛
liberal;
broad
《世説新語·任誕》:“王嘆曰:‘靈寶故自達。’”
宋·蘇軾《寶繪堂記》:“嵇康之達也,而好鍛鍊。”
元·楊載《再用韻贈黃子久》:“達飲千鍾灑,高登百尺樓。”
達觀;豁達;曠達
有名望地位的
Illustrious;
influential
《孟子·盡心上》:“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三國·嵇康《卜疑》:“方而不制,廉而不割,超世獨步,懷玉被褐,交不苟合,仕不期達。”
宋·陸游《晚春感事》詩:“稚子日長供課早,故人官達寄書稀。”
顯達;達官貴人
名詞
〈方言〉指父親
father
《中國近代反帝反封建歷史歌謠選·天性是我的》:“俺達、俺娘,説話甭忙:骨肉是你的,天性是我的。”

窗户
漢·張衡《東京賦》:“慕唐·虞之茅茨,思夏後之卑室,乃營三宮,佈教頒常,復廟重屋,八達九房。”
夾室,宮中旁邊設祭祀祖先的房間
《禮記·內則》:“天子之閣,左達五,右達五。” 鄭玄注:“達,夾室。”
通“羍”。初生的小羊
《詩經·大雅·生民》:“誕彌厥月,先生如達。” 鄭玄箋:“達,羊子也。”
古代州名,治所即今四川省達州市

宋·陳亮《中興論》:“金、房、開、達之師入武關以鎮三輔,則秦地可謀矣。”

(Dá)姓氏用字



擬聲詞
形容物體相碰時發出的聲響

葉聖陶《鄰居·寒假的一天》:“達,達,達,泥漿直濺。”

-
後綴。略同“裏”“兒”,常用在“這”“那”“哪”之後,表示處所
歐陽山《三家巷》二一:“你看咱們把它種在哪達好呢?這兒成不成?”
動詞
通“撻”。撻伐,征討
《尚書·顧命》:“則肄肄不違,用克達殷集大命。”
-
【挑達】(tāotà)往來自由的樣子
《詩經·鄭風·子衿》:“挑兮達兮,在城闕兮。”
(參考資料:《現代漢語詞典》 [5]  《漢語大字典》 [6]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二】【辵部】徒葛切(dá)
達,行不相遇也。從辵羍聲。《詩》曰:“挑兮達兮。”
達,達或從大。或曰迭。 [7] 

説文解字注

“行不相遇也”注:此與水部滑、泰字音義皆同,讀如撻。今俗説不相遇尚有此言,乃古言也。讀徒葛切。訓通達者,今言也。
“從辵,羍聲”注:十五部。
“《詩》曰:‘挑兮達兮 ’”注:《鄭風》文。挑當同又部作𠬢,𠬢,滑也。
“達,達或從大”注:亦形聲也。
“或曰:迭”注:下脱“字”字,或曰此迭字之異體也。鳥部隼“一曰鷻字”,䖵部𧖅“一曰螟字”,彳部𢕬,“一曰此與馺同”,是其例也。 [8] 

廣韻

他達切,入曷透 ‖ 羍聲月1部(tà)
達,挑達,往來皃。又唐割切。
唐割切,入曷定 ‖ 羍聲月1部(dá)
達,通達。亦姓,出何氏《姓苑》。又虜複姓,三氏。後魏憲帝弟為達奚氏。又達勃氏,後改為裒氏。周文帝達步妃生齊煬王憲。唐割切。二。
【校釋】憲帝:當作“獻帝”。裒氏:當依《後魏書·官氏志》作“襃氏”。
他計切,去霽透 ‖ 大聲祭2部(tì)
達,足滑。 [13] 

康熙字典

【酉集下】【辵部】 達;部外筆畫:9
(dá)《廣韻》唐割切。《集韻》《韻會》陀葛切,並音薘。《玉篇》:通也。《書·堯典》:達四聰。《禮·禮器》:君子之人達。《左傳·昭七年》:其後必有達人。註:知能通達之人也。
又通顯也。《孟子》:達不離道。又:達則兼善天下。
又薦也,進也。《禮·儒行》:推賢而進達之。《前漢·黃香傳》:在位多所薦達。
又生也,遂也。《詩·周頌》:驛驛其達。註:苗生出土也。
又《商頌》:莫遂莫達。
又徧也。《書·召誥》:則達觀於新邑營。註:通達觀之,言周徧也。
又宜也。《詩·商頌》:受小國是達,受大國是達。註:言無所不宜也。
又皆也。《禮·禮器》:君子達亹亹焉。註:達,猶皆也。
又專決行事曰專達。《周禮·天官·小宰》:大事從其長,小事則專達。
又以物相將曰達。《周禮·夏官·懷方氏》:達之以旌節。註:達民以旌節,達貢物以璽節。
又從入曰達。《書·禹貢》:達於河。
又夾室也。《禮·內則》:天子之閣,左達五,右達五。註:達,夾室也。各有五閣,以庋食物也。
又窻牖也。《禮·明堂位》:刮楹達鄉。註:每室八窻為四達,天子之廟飾也。
又小羊名達。《詩·大雅》:先生如達。註:羊子易生,無留難也。
又州名。《字彙補》:梁萬州改通州,宋改達州。
(tà)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並他達切,音闥。《集韻》:行不相遇也。《正韻》:挑達,往來相見貌。《詩·鄭風》:挑兮達兮。註:挑,輕儇也。達,放恣也。
《集韻》:或作達。 [9] 
【酉集下】【辵部】 達;部外筆畫:3
(tì)《廣韻》《集韻》並他計切,音替。《字林》:足滑也。王褒《洞簫賦》:其妙聲則清淨厭瘱,順敍卑達。註:達,滑也。
(tà)又《集韻》他達切,音闥。與㒓同。《博雅》:逃也。一曰行不相遇。
(dá)又陁葛切,音達。與達同。通也。一曰迭也。 俗作迖、迏,並非。 [10]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上:U+8FBE;下:U+9054) 字形對比(上:U+8FBE;下:U+9054)

書寫提示

“達”字書寫演示 “達”字書寫演示
【規範提示】“大”,末筆捺改點。“辶”3畫,第二筆楷體是㇋(橫折折撇),一筆寫成。
【寫法】“辶”從左、下包圍“大”,頂部“大”高。“大”偏右上,為“辶”留位;橫筆從豎中線左側起筆;撇筆從豎中線右側起筆,伸向“辶”下側;長點從橫中線起筆。“辶”,㇋(橫折折撇)從橫中線起筆。 [14]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入聲
十二曷

開口呼
次清
他達切
tʰɑt
入聲
十二曷

開口呼
全濁
唐割切
dʰɑt
去聲
十二霽

開口呼
次清
他計切
tʰiɛi
集韻
達、達
入聲
十二曷
開口呼
次清
他達切
tʰɑt
達、達
入聲
十二曷
開口呼
全濁
陁葛切
dɑt

去聲
十二霽

開口呼
次清
地(他)計切
tʰɛi
禮部韻略

入聲





他達切


入聲





陀葛切

增韻

入聲





他達切


入聲





陁葛切

中原音韻

入聲作平聲
家麻

開口呼

全清

ta
中州音韻

入聲作平聲
家麻





當加切

洪武正韻

入聲
四轄


全濁
堂滑切
d‘at

入聲
四轄


次清
他達切
t‘at
分韻撮要

陽入
第二十五翻反泛發






(參考資料:漢典 [11-12] 

上中古音

時代
字頭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達(達)
高本漢系統

ɑt
王力系統
d
at
董同龢系統
ɑt
周法高系統
d
at
李方桂系統
d
at
西漢



東漢





at


at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曷末

ɑt
北魏後期北齊
曷末

ɑt
齊梁陳北周隋
曷末

ɑt
隋唐
高本漢系統

ɑt
王力系統

d
ɑt
董同龢系統

ɑt
周法高系統

d
ɑt
李方桂系統

d
ât
陳新雄系統
ɑt
(參考資料:漢典 [11-12]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a
35
陽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a
42
陽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ta
24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ta
213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ta
21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tɐʔ
4
入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tiæʔ
4
入聲

晉語
太原
taʔ
54
陽入

吳語
蘇州
daʔ
23
陽入

吳語
温州
da
212
陽入

湘語
長沙
ta
24
入聲

湘語
雙峯
ta
13
陽平

贛語
南昌
tʰat
21
陽入

客家話
梅縣
tʰat
5
陽入

粵語
廣州
tat
2
陽入

粵語
陽江
tat
54
上陽入
文讀
ta
54
陽去
白讀
閩語(閩南片)
廈門
tat
5
陽入

閩語(閩南片)
潮州
tak
4
陽入

閩語(閩東片)
福州
taʔ
4
陽入

閩語(閩北片)
建甌
tuɛ
24
陰入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5]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1-01]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26
  • 3.      .漢典[引用日期2020-01-01]
  • 4.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0-01-01]
  • 5.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09:231
  • 6.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第2版[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4110-4112
  • 7.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254
  • 8.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1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269
  • 9.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1246
  • 10.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1237
  • 11.    達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4-03-20]
  • 12.    達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4-03-20]
  • 13.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371,483-484
  • 14.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58
  • 15.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4
  • 16.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漢字演變 文化源流 上[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243-244
  • 17.    鄭春蘭編著.精彩漢字[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8.06:74-7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