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維吾爾族達瓦孜

鎖定
維吾爾族達瓦孜,流行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雜技表演項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達瓦孜在維吾爾語中意為“高空走索”,它是維吾爾族綿延千年的一種雜技藝術表演形式。 [1]  千餘年以來,達瓦孜的演出方式基本保持傳統風貌。維吾爾族達瓦孜表演多在露天進行,其特點是把多種多樣的雜耍技藝搬到數十米高空的繩索或鋼絲上演練,表演者手持長約6米的平衡杆,不繫任何保險帶,在繩索上表演前後走動、盤腿端坐、蒙上眼睛行走、腳下踩着碟子行走、飛身跳躍等一系列驚心動魄的技藝。 [1] 
2006年達瓦孜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Ⅵ—5。 [1] 
中文名
維吾爾族達瓦孜
批准時間
2006年
非遺級別
國家級
申報地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遺產類別
雜技
遺產編號
Ⅵ—5
保護單位
新疆藝術劇院雜技團 [2] 

維吾爾族達瓦孜歷史淵源

漢文古籍中,有關走繩的記載,在東漢科學家、文學家張衡的《西京賦》中,有“走索上而相逢”之語。賦中回述的是西漢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漢武帝在平樂觀招待四夷賓客的情景。可見此時便已有了走繩。而且明代王圻編輯的《三才圖會》中,有“高綆”(意為高空走繩)等百戲,大率其術皆西域來耳”,類似説法,其他古籍也有。但都未能確指現在新疆某地,故只能説有可能是“達瓦孜”。
現在所知,最早出現“達瓦孜”詞的是成書於1072至1074年的《突厥語大辭典》,在“伊波拉弟”的詞條下,有“走軟繩,走達瓦孜”。據此,達瓦孜至少已有近千年的歷史。
漢文史籍中明確記載了達瓦孜的是清朝乾隆、嘉慶年間的文學家趙翼,在其所著《檐曝雜記》卷一,有這樣段記述:“回人繩伎回人,有能繩伎者,與內地不同。內地走索之法,椓兩竿於地,以索平繫於竿,而人往來其上耳。回人則立一木,高數丈者,其顛斜系長綆,屬於地,回人手橫一木,取其兩頭輕重相等,不致欹側,則步綆,唱歌,良久始下。”這裏所記“回人繩伎”的表演方式都與現代的達瓦孜完全相同。而且,清朝文獻中對南疆維吾爾人就稱“回人”“纏回”。因此,這段記載可以視為二百年前,達瓦孜晉京演出的確切史料。
清朝中期至20世紀40年代,塔里木盆地的南緣和西南緣都有達瓦孜民間班社,他們經常巡迴演出於南疆的城鎮農村,沿着阿克蘇、庫車一線,到達吐魯番、哈密和北疆的烏魯木齊、伊犁等地,並在這些地區收徒傳藝。
新中國成立後,雖有個別藝人如司迪克.阿西木參加了國營藝術團體,時有演出,但仍以民營團體演出為主。“文革"之後,只剩了英吉沙縣達瓦孜團,20世紀80年代後期瀕臨解散。1990年1月起,納入新疆雜技團編制,遷來烏魯木齊,從此,演員不再為生計發愁。並曾到各省和國外演出。 [3] 

維吾爾族達瓦孜雜技特色

維吾爾族達瓦孜平台設施

達瓦孜藝人在高空中空手錶演絕技 達瓦孜藝人在高空中空手錶演絕技
維吾爾族達瓦孜表演的場地大而平坦,一般長100米,寬80米。表演的器材主要包括以下幾類:一是主杆,高30米以上,長1米以上,直徑30釐米以上的圓木連接而成。頂端橫接長1.5米,寬80釐米的拱形木板,以紅布覆蓋,稱牌樓,上插彩旗三面。牌樓下連附一根橫木,長2.8米,左右等長。右端兩繩系一條橫槓為單槓,左端兩繩端掛鐵環如吊環。二是主索,長80米,上接牌樓,下系地面木樁,與主杆成45度俯角。主索由交叉的支桿從兩處支撐分成三段。
長支桿12米,短支桿9米。三是固定索,起着固定主杆,主索及相關設施的作用。 [4] 

維吾爾族達瓦孜動作分解

維吾爾族達瓦孜表演,包括地上和空中兩部分。地上動作有翻筋斗、空翻、彈板、月牙彎刀術、飛刀等。空中動作又分索上動作、槓上動作、吊環動作以及藝術表演和魔術等項內容。此外,達瓦孜還包括武打,即古代維吾爾族的武術、武藝,其中有兩人對打,也有多人格鬥。 [4] 
維吾爾族達瓦孜表演
維吾爾族達瓦孜表演(3張)
達瓦孜表演多在露天進行,其特點是表演者手持長約6米的平衡杆,不繫任何保險帶,把多種多樣的雜耍技藝搬到數十米高空的繩索或鋼絲上去表演。達瓦孜的傳統項目有蹦繩(雙腳蹦起,突然跌坐在上下顫動的大繩上)、跳繩(合着音樂節奏,在上下顫動的大繩上雙腳跳舞)、矇眼走(用紅布蒙雙眼,手持平衡杆在繩上行走,突然騎在繩上)、綁盤走(雙腳綁鐵盤在繩上行走,突然跌坐在繩上)、睡繩(仰天躺在繩上,似睡覺)、盤腿坐索(雙腿盤坐繩上,泰然自若)、背平穩杆(雙腳先後邁過平衡杆,背持、前行,雙腳再次邁過平衡杆,恢復常態)。一系列絕技,令觀者驚心動魄。經過創新發展的達瓦孜增加項目有:雙手倒立(雙手持繩,身體倒立)、單手倒立(單手持繩,身體倒立)、頭頂倒立(頭頂大繩,身體倒立,雙手平伸)、站椅子(將四條腿的椅子放在繩上,表演者站上去手持平衡杆或彈奏熱瓦甫)、劈叉(雙腿平劈於繩上)、騎單車(在繩上騎單輪車)、晃圈(手持平衡杆,邊走邊使呼拉圈在腰間旋轉)、頭頂倒立(兩個表演者頭頂頭地在繩上表演)、頭上單手倒立(在30米高的平台上,一個表演者單手按在另一名錶演者的頭上,身體倒立)。將現代雜技的一些技巧放在高空繩索上表演,更增加了驚險性和可看性。 [5] 

維吾爾族達瓦孜傳承保護

維吾爾族達瓦孜傳承價值

維吾爾達瓦孜在維吾爾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也具有深遠影響。達瓦孜是一種生長在民間、遊走於民間的技藝性、羣眾性較強的一種雜技形式。民間藝人發展了達瓦孜技巧,可以供人欣賞、娛樂;普通百姓也可以在自家院子拉起一根繩子行走其上,既是體育也是藝術,這也是達瓦孜能歷千年而不衰的原因。達瓦孜藝術的表演形式,是新疆本土文化與中原文化以及中亞、南亞文化融合的結晶,體現了絲綢之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特點,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 [5] 

維吾爾族達瓦孜傳承現狀

達瓦孜技藝的傳承出現困難,高難度、高危險的表演要求從藝者具備很強的身體平衡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因此即使是有興趣學習者也往往難以達到項目既定要求,由此造成達瓦孜傳人難覓的狀況。再加上現代文藝娛樂活動的衝擊,達瓦孜的演出市場近於萎縮,這一古老雜技藝術日益陷入瀕危局面。 [1] 

維吾爾族達瓦孜傳承人物

阿迪力·吾休爾,男,維吾爾族,1971年生,新疆英吉沙縣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維吾爾族達瓦孜代表性傳承人,國家一級演員。 [6] 

維吾爾族達瓦孜保護措施

2011年4月,阿迪力·吾休爾創立了英吉沙縣達瓦孜藝術中心。2013年4月,英吉沙縣達瓦孜藝術中心開始招收學員,已有20多名學員。 [7] 
2023年10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該項目評估合格,新疆藝術劇院雜技團獲得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14] 

維吾爾族達瓦孜社會影響

重要表演
維吾爾族達瓦孜從1953年起作為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的表演項目,歷時七屆。 [8] 
2015年2月,新加坡舉辦“春到河畔”年度慶典,阿迪力·吾休爾、阿布來提·麥君在其中進行了維吾爾族達瓦孜演出。 [9] 
世界紀錄
1997年7月4日,阿迪力·吾休爾沒帶任何保險繩,僅用13分48秒就徒步走完600米跨越長江三峽高空鋼繩,首次打破吉尼斯世界紀錄。 [10] 
2000年10月6日,阿迪力·吾休爾沒帶任何保險繩,成功跨越架設在南嶽衡山芙蓉峯和祝融峯之間長達1399.6米的鋼絲,創造了"無保險高空走鋼絲世界最長"世界吉尼斯紀錄。 [11] 
2002年4月16日-5月11日,阿迪力·吾休爾在北京平谷縣金海湖上創下了“高空生存25天”的紀錄,引起全界的關注,被稱為中國的“高空王”。 [11] 
2010年7月2日,阿迪力·吾休爾結束鳥巢高空生存挑戰。由此,他也創造了高空走鋼絲表演198小時23分鐘、高空生存60天(2010年4月25日-2010年7月2日)的世界吉尼斯紀錄 。 [12] 
榮譽表彰
2004年,阿不來提·麥軍表演的達瓦孜在中國第六屆雜技藝術節獲金獅獎。 [3] 

維吾爾族達瓦孜文化軼事

民間藝術達瓦孜表演 民間藝術達瓦孜表演
關於達瓦孜的起源,民間還有一些傳説。
傳説一:
古時候,維吾爾人民居住的一個地方,出現一個妖魔,它在空中來去,呼風喚雨,殘害百姓,黎民叫苦不迭。這時,有一位英武少年,見義勇為,他在平地豎起一根30米高的木杆,用一根長約60米的繩索從木杆頂端連結地面,然後踩升而上,與妖魔搏鬥,終於將其殺死,為百姓除了大害。從此,高空走繩就流傳並發展起來,成為維吾爾民族的娛樂形式。
傳説二:
維吾爾族的老人們常常這樣講述“達瓦孜”誕生的故事:傳説兩千年前,阿克蘇地區的烏什縣湧出了一眼大泉。泉水灌溉農田,禾稻飄香;泉水流進牧場,牛馬肥壯。但奇怪的是,這眼泉水的中央長了一棵大樹,在太陽出來之前,如果爬上樹去,就會發現遠處的山上,有許多繁華的城市、亭台、樓閣、殿宇,還有行人的鮮明服飾等。
達瓦孜藝人在高空劈叉 達瓦孜藝人在高空劈叉
有一天突然來了三個老婆子,看中了這眼泉,想獨佔它。為了驅趕這裏的人羣,她們施展魔法,一會兒颳風,揚沙吹打人面,一會兒下雨,沖毀良田。這個壞消息傳到西邊的一個地方,有一名叫烏勃利沙拉的青年,為了弄明白災難的原因,隻身趕到烏什縣。正當老百姓們向烏勃利沙拉吐訴苦難遭遇時,忽然雷電又起。烏勃利沙拉昂首仰望天空,發現雲端裏有三個獰笑着的老婆子。於是,他對眾人説:“妖孽在雲端裏,捉住他們”。“天上地下相距十萬八千里,有什麼辦法?”人們憂鬱地問。烏勃利沙拉機警過人。他説:“我們可以用繩子綁起木杆子,一直插到雲端裏去。”
第一次,木杆子不夠高;第二次,仍然差一點;第三次,終於豎起一根直插雲端的木杆子。從杆的頂端扯起的一根長繩,一直系到地面。烏勃利沙拉手持一根木杆,沿着繩子,一步一步登上了天空。一場星空大戰激烈地開始了。烏勃利沙拉有進無退,跌倒了爬起來,累了喘口氣,繼續戰鬥,經過鬥智鬥勇,他終於打敗了魔鬼老婆子。天空變得晴朗起來,大地重新長出了稻禾、牧草,烏勃利沙拉成了大家崇拜的英雄。後來,人民為了感激這位青年,就開始練習“達瓦孜”。 [1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