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道與德

鎖定
道與德,漢語詞語,中國古代哲學、倫理思想中的一對基本範疇。出自《論語·述而》中説:“志於道,據於德”。《老子》對道、德作了哲學昇華。
中文名
道與德
出    處
《論語·述而》
定    義
中國古代哲學、倫理思想中的一對基本範疇

目錄

道與德簡介

中國古代哲學、倫理思想中的一對基本範疇。"道"、“德”對舉,始於孔子,《論語·述而》中説:“志於道,據於德”。<老子>對道、德作了哲學昇華。“道”原意為人行的道路,用作哲學範疇,通常指事物運動變化必須遵循的普遍規律,亦指世界萬物的本原或本體;"德"與“得”相通,意為具體事物得之於“道”的特殊性質。“故德者得也。得也者,其謂所得以然也”(《管子·心術上》)。在倫理學意義上,“道”指人所共同遵循的普遍原則,“德”指合乎“道”的行為和品德。“道”與 “德” 在先秦的一些著作中開始聯用,合成一詞。《管子·君臣下》説:“道德定於上,則百姓化於下矣”。《荀子·勸學》也説:“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

道與德出版背景

在中國歷史上,不同倫理學派對“道”與“德”的具體規定互有差異。 唐代思想家韓愈指出:“道” 與“德”作為範疇,一般只是“虛位”,不是“定名”。因而各家都“道其所道,德其所德”。佛、老以“清淨寂滅”為“道”、“德”,“凡吾所謂道德雲者,合仁與義言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