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過門塔

鎖定
過門塔在塔爾寺內,建於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系磚塊建成,有雕磚斗栱,上有用藏文雕刻的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音)。原為4門,後改為2門,昔日進出塔爾寺必經此塔,因此而得名。相傳這裏是宗喀巴之母下過帳房的地方。
中文名
過門塔
地理位置
西寧市湟中區塔爾寺內
六字真言
唵、嘛、呢、叭、咪、吽
建成時間
1711年

過門塔相關傳説

過門塔的建成與宗教大師宗喀巴的誕生有着十分密切的關係。
相傳六百年前,湟中縣城魯沙爾是一片荒無人煙的大草灘,但這裏水草豐美,綠色無邊,是放牧的好地方,離魯沙爾西北五六里的地方是甘河灘鎮黃鼠灣村一帶,也是一片平坦的好牧場,宗喀巴的父親魯本格和母親香薩阿切在那裏居住放牧,他們住的是藏式帳篷。
宗喀巴的家裏養着一頭母犛牛,肚裏懷着犢兒,不便到遠處放牧、就在灘上圈放。而這頭大肚子母犛牛卻不斷地掙斷繮繩,跑到魯沙爾大草灘來吃草,吃飽了就卧在那裏,而不願意回到主人家去。這樣,魯本格和香薩阿切夫婦常到魯沙爾水草灘去尋找,從遠道趕回家來,香薩阿切這時身懷有孕即將臨產,魯本格怕妻子老是找犛牛累壞身子,便把帳篷搬到魯沙爾蓮花山坳,算是在魯沙爾定居下來。
有一日,香薩阿切在山坳放牧時,忽然覺得腹內陣陣巨痛。她咬緊牙關,雙手捂着腹部在草地上打滾,額上沁出豆大的汗珠,這使她昏了過去。等她清醒時,發現地上騰起一道金光,這道金光直向天空射去,腹內的嬰兒也隨之落地,這個嬰兒就是宗喀巴。
香薩阿切用佩帶的藏刀割斷臍帶,把嬰兒揣進皮襖,然後把胞衣埋進土裏。説來也怪,過一段時間,在埋胞衣的地方,長出了一株當地從來就沒見過的菩提樹。這株菩提樹長勢茂盛,枝葉茂密,樹上的每片葉子上都同時出現了“獅子吼佛像”,心不誠的人則看不到。
後來,宗喀巴入寺當僧,學經勤奮,到十六歲已精通經文,去西藏學經時竟有六個春秋沒有回家。宗喀巴的母親年事已高,思兒心切,便從頭上剪下一綹白髮,寫了一封信捎給兒子,希望能見他一面,同時交代了在宗喀巴誕生地長出菩提樹的事。宗喀巴見母信後曾動過回家的念頭,之後又考慮到佛法還未學成,就打消了回家探母的念頭。
宗喀巴用自己的鼻血調和顏料繪成了自畫像,併為母親寫了一封信,信中説:“佛事繁忙,無暇返里,母親若能在我出生的地點用那株菩提樹和十萬獅吼佛像作胎藏修一佛塔,猶如親見兒面,並且對那裏的佛教的興盛有所裨。”
香薩阿切收到兒子的自身畫像和信後,按照兒子的要求,建成了一座寶塔。之後,在佛教信徒的共同努力下,又建成了今日的過門塔。

過門塔所屬寺院

塔爾寺位於西寧市區西南25公里的湟中區魯沙爾鎮西南隅,是中國著名的喇嘛寺院,是喇嘛教黃教創始人宗喀巴誕生地,亦是西北地區佛教活動的中心。該寺規模宏偉,最盛時有殿堂八百多間,佔地1000畝,是我國著名的六大喇嘛寺之一(其餘五寺為西藏的色拉寺、哲蚌寺、扎什倫布寺、甘丹寺和甘肅的拉卜楞寺),在中國和東南亞一帶享有盛名。
塔爾寺 塔爾寺
塔爾寺藏語中叫“拱本”,就是10萬佛像的意思。始建於明嘉靖三十九年,至今已有400多年曆史。塔爾寺依山勢起伏,是由大金瓦寺、小金瓦寺、大經堂、大廚房、九間殿、大拉浪、如意寶塔、太平塔、菩提塔、過門塔等許多宮殿、經堂、佛塔寺組成的一個氣勢宏偉,藏漢藝術風格相結合的古建築羣。
寺院殿宇相連,白塔林立,整座寺不僅造型獨特,富於創造性,而且細部裝飾也達到了高超的藝術水平。寺內的酥油花、壁畫和堆繡,被稱為“塔爾寺三絕”,具獨特的民族風格和很高的藝術價值。每年農曆正月、四月、六月、九月,塔爾寺舉行四大法會。十月、二月舉行兩個小法會。塔爾寺內不允許遊客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