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過銅陵

鎖定
《過銅陵》是元末明初文學家陶安所寫的一組五言律詩(共三首)。
作品名稱
過銅陵
作    者
陶安
創作年代
元代
文學體裁
五言律詩

過銅陵作品原文

過銅陵
【其一】
縣治無城堵,坡陀枕水濱⑴。
銅坑容鑿礦⑵,炭户曉擔薪。
兵後姜牙少,巖深箭竹新⑶。
沙溪浮石子,嘎嘎履聲頻。
【其二】
石塔深巢鳥,磚街曲類蛇。
平山立烽堠⑷,小港隱漁槎⑸。
田廢多生荻⑹,池湮不漚麻⑺。
獨存胡鬼殿⑻,未有縣官衙。
【其三】
季世輕邊備⑼,奸臣豈將才。
妖金聲動地⑽,炎火冷如灰。
營壘已陳跡,山川猶壯哉。
水流嗚咽處,過客每興哀。 [1] 

過銅陵作品註釋

⑴坡陀(tuo):傾斜不平。
⑵容:可容納的空間。
⑶巖深:崖邊水窪曲處。
⑷烽堠(hou):烽火台。
⑸漁槎(cha):漁筏,也指簡陋的漁船。
(di):似蘆葦類水生植物。
⑺湮:淤塞,堵塞。
⑻胡鬼殿:指元人統治時所建的社祠。
⑼季世:末代,衰敗時期。
⑽妖金:指(打製)刀劍。典出《莊子·大宗師》:“今之大冶鑄金,金踴躍曰‘我且必為鏌鋣’,大冶必以為不祥之金。” [1] 

過銅陵作品鑑賞

陶安的《過銅陵》為系列詩,共三首。
第一首,先寫銅陵縣城的位置與城建特點。沒有城墻環繞,而是順着山勢一直牽延到水濱。次寫採銅。這裏的銅坑比較淺露,還有不少地方可供開採。而開採似乎也沒有停息,因為每天早晨都能夠看到賣炭的人家挑來炭薪。聯繫後面的詩句又可知,這是兵戈時期,所以開採還比較頻繁。第三聯點出了戰亂荒蕪的情形。戰亂後,從事農業生產的人也少了,所以特色姜業的生產受到了極大的影響。而崖邊水窪曲的地方,則到處都是新長出來的野生箭竹。最後一聯,寫視聽覺。詩人看到溪流中還有漂浮的礦渣子,嘎嘎地發出如履磨地的聲音,其空蕩與荒寂不言自明。
第二首,先寫景緻。石塔裏有築巢的野鳥,磚石鋪墊的街道像水蛇一樣彎彎曲曲。遠一點的,平頂山上的烽火台,還是那麼孤兀地挺立着;而小港裏隱藏着的,則是廢棄的漁筏子。這幾句雖是寫景,卻不見人的聲息,隱隱一種荒涼,是可以感覺到的。這四句,構成了一幅巨大的背景。第三聯直接寫荒廢的情形。良田裏面生出了很多野荻蘆,而本來是漚麻用的人工池,也已經淤塞。而唯獨表示元人統治的社祠“胡鬼殿”還在,可是縣衙裏辦公的人員,早已跑得不知蹤影了。
第三首,先抒情興嘆,從元朝輕視邊防,可知末世來臨;而推究起來,一切都由於奸臣當道所致,他們不可能有將帥之才,不可能有真正的守備意識。在詩人的行蹤裏,還可以看到,銅陵這裏一片煅制刀具的聲音,震天動地,是那麼刺耳;而鍊銅制鐵的炎炎爐火,在詩人看來,卻冰冷如死灰。面對各地造反與動亂的情形,這兩句恰恰反映了詩人極為複雜的心緒。第三聯又接着寫景抒情。過去元人的軍營及其堡壘,都成了舊跡了;而山川卻沒有改變,仍然顯得那麼雄壯,那麼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最後一聯景中兼情,表達詩人的末世情懷。那嗚咽的水流聲,每朝每代的末世都有,恰是每一個時代的見證者的悲哀之聲。由此,詩人將詩歌的視角延伸得很遠。
戰亂冶煉、民生停滯。詩人在銅陵見證了一個末世的荒蕪與悲咽,心頭滾過的是面對戰亂所致的荒涼與沉重。 [1] 

過銅陵作者簡介

陶安(1315-1371)元末明初文學家。字主敬,當塗(今屬安徽)人。從李習遊。元至正(元惠宗年號,公元1341-1370年)初,舉鄉試,授明道書院山長。避亂家居。明太祖朱元璋渡江,安與習率父老出迎。明太祖與語甚歡,留參幕府,授左司員外郎。公元1368年(明洪武元年)命知制誥,兼修國史。歷江西行省參知政事,卒。後追諡文憲。陶安學術淳正,尤長於易。作有《陶學士集》二十卷,《四庫總目》其詞皆平正典實,有先正遺風。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