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運動訓練

(中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

鎖定
運動訓練(Sports Training),是一門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屬教育學類專業,基本修業年限為四年,授予教育學學士學位。
運動訓練專業要求學生掌握運動技術學科、運動人體學科、教育心理學科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掌握一般運動訓練和專項運動訓練的分析方法和技術;具有從事專項運動訓練與教學、競賽組織與裁判等工作的基本能力;熟悉中國體育工作運動訓練、運動競賽等方面的方針、政策和法規;瞭解一般運動訓練和專項運動訓練的發展動態 [4] 
中文名
運動訓練
外文名
Sports Training
專業代碼
040202K
授予學位
教育學學士
修業年限
四年
學科門類
教育學
專業類
體育學類
專業層次
本科

運動訓練發展歷程

1957年,當時在吸收和借鑑蘇聯、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體育學院培養運動訓練專業人才經驗的基礎上,在原北京體育學院創建了運動系,其辦學指導思想主要是滿足建國初期中國競技體育發展對運動訓練專業人才的需要。為中國各級競技體育隊伍培養高水平的運動員和教練員。隨後,上海體育學院、武漢體育學院、西安體育學院、瀋陽體育學院、成都體育學院也先後嘗試開辦了運動系 [12] 
1963年9月24日,《高等學校通用專業目錄》頒佈,開設田徑運動(專業編號100002)、體操(專業編號100003)、球類運動(專業編號100004)、游泳(專業編號100005)、冰上運動(專業編號100006)專業 [5] 
1988年11月1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教育委員會發布《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本科專業目錄》,將田徑運動、體操、球類運動、游泳、冰上運動合併為運動訓練(專業編號0201) [6] 
1993年7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教育委員會印發《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將原運動訓練(專業編號體育0201)合併,更改為運動訓練(專業代碼040302*),屬教育學專業 [7] 
1998年7月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頒佈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1998年頒佈)》,將運動訓練的專業代碼更改為040202*,屬教育學專業 [8-9] 
2012年9月1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頒佈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將運動訓練的專業代碼更改為040202K,屬教育學專業 [10] 
2020年2月2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頒佈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0年版)》中,運動訓練專業為教育學門類專業,專業代碼為040202K,屬教育學類專業,授予教育學學士學 [10-11] 

運動訓練培養目標

運動訓練本科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較好的科學和文化素養,具備現代教育、健康理念,系統掌握體育學基本理論、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富有創新精神,具備一定的體育科學研究能力,具有創業意識,具備一定的創業素質和創業能力,能夠從事羣眾體育事業、競技體育事業、體育產業相關工作的應用型人才 [5] 
運動訓練專業的學生必須掌握專項運動教學、訓練、競賽的基本理論與方法,具備較強的專項運動技能和運動訓練指導及競賽組織能力,能勝任專項運動教學、訓練和競賽組織工作 [5] 

運動訓練培養規格

  • 學制、學分與學位
一般為4年。實施學分制的學校,根據學分獲取情況,允許學生提前畢業或者延遲畢業,學習年限原則上為3~6年。總學分為140-170學分。各高校可根據實際情況做適當調整。授予教育學學士學位。
  • 基本素質
熱愛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牢固樹立並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良好的敬業精神、較強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遵紀守法,誠實守信,恪守學術逍德規範;具有人文情懷、科學素養和審美情趣;具有弘揚中華民族體育文化精神的自覺意識;具有強健的體魄、積極的人生態度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 專業素質
掌握體育學的基本理論、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備較強的專業技能;初步掌握體育學研究的基本手段和方法,能夠運用體育學的理論和技能分析解決運動訓練專業領域各種實際問題;瞭解國家有關體育工作的方針、政策和法規;具有相關領域工作所需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創新創業能力和從業資格。
  • 知識要求
(1)素養類知識
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掌握一定的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和創新創業知識,熟悉1門外語,能基本閲讀與運動訓練專業有關的外文文獻;熟練掌握計算機的應用知識;具有健康生活方式的有關知識。
(2)專業類知識
系統掌握體育學基礎知識和各個分支學科的專門知識;理解運動技能的有關原理;瞭解體育改革與發展動態以及體育科研發展趨勢;初步掌握體育科學研究方法,能夠撰寫體育學術論文和研究報告。
  • 能力要求
(1)獲取與應用知識的能力
具有自主學習、自我發展的能力,能夠利用現代化手段獲取信息,語言文字表達能力良好。具備較強的專項運動技能,能將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融會貫通;具有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初步具有研究和解央體育專業領域實際問題的能力;具有適應未來工作所需的操作能力和管理能力。
(2)創新創業能力
富有創新精神,具有敏鋭的觀察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基本具備從事體育科學研究的能力;具有創業意識,具備創業認知能力、專業職業能力、資源獲取與整合能力;具有獨立工作能力、溝通聯繫能力、合作協調能力。就運動訓練專業而言,應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並結合各專業的特點,做到分類實施、有的放矢。運動訓練專業可相對強調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3)社會服務能力
具有公共服務意識和公益精神,具備社會服務的基本技能與方法,具有較強的團隊精神、協作能力,能夠從事與體育有關的社會服務工作。各高校根據自身專業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在上述培養規格的基礎上,可以強化或者增加某些方面的素質、知識和能力要求,形成人才培養特色 [5] 

運動訓練課程體系

運動訓練總體框架

  • 課程體系與總體框架
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模式的載體和體現,是人才培養目標的具體化和依託。課程設置注重培養規格中的素質、知識和能力。運動訓練本科專業課程體系主要由通識教育課程、專業教育課程和實踐課程組成。
通識教育課程由各高校在教育部有關文件要求的基礎上,根據學校的特點進行設置,彰顯學校特色。
專業教育課程由專業類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專業拓展課程等構成。專業類基礎課程設置應體現學科知識體系中的核心知識領域;專業核心課程設置應體現實現各專業培養目標所要求掌握的核心知識、
基本的運動技能或應具備的核心能力;專業拓展課程設置應反映學科前沿和學校特色,拓寬專業知識面和提升專業技能水平。
實踐課程應涵蓋專業見習、專業實習、社會實踐、創新創業實踐與畢業論文(設計)等,以提高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專業見習應體現理論結合實踐,強化專業知識,為專業實習做好準備;專業實習應重點培養適應未來工作所需的操作能力和應用知識的能力;社會實踐應着重培養適應未來工作所需的綜合素質;創新創業實踐應結合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着重培養相關專業領域的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畢業論文(設計)應着重體現創新意識和從事體育科學研究的能力。
  • 專業知識體系
專業知識體系由學科基礎知識、專業核心知識、專業實踐三個方面構成。
學科基礎知識
包括體育的基本概念、本質、功能等,人體運動的執行結構,人體運動的基本功能;體育運動過程的心理現象與規律,體育的社會現象及規律,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論,體育科學研究方法與手段等知識。
專業核心知識
主要由不同專業的基本理論與方法、運動技能理論與實踐構成。運動技能的理論與實踐主要包括田徑類、體操類、球類、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類、游泳類、冰雪或濱海類、健身休閒類、户外運動類等。
運動訓練理論與方法主要包括運動訓練過程、專項運動教學、運動競賽組織和管理的基本理論與方法等。
  • 專業實踐
由專業見習、專業實習、專業實訓、創新創業實踐、畢業論文(設計)、學術交流等環節構成。
  • 課程體系説明
本着拓寬專業口徑、強化專業技能、培養創新意識、鍛鍊創業能力、注重個性發展、提高綜合素質的精神,以學科交叉融合、壓縮重合內容、優化課程體系、重視前沿知識、突出地方特色、提高教學質量為主線,在專業課程體系構建上,堅持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統一。各高校可根據實際情況,突出傳統或地域優勢,設置專業核心課程和專業拓展課程,彰顯辦學特色。課程體系的構建,應注意以下六方面的問題:
(1)通識教育課程、專業教育課程和實踐課程總學分原則上控制在140-170學分。其中,專業教育必修課程不少於40學分,專業教育選修課程不少於40學分,實踐課程不少於14學分。
(2)運動訓練專業運動技能課程不少於40學分。
(3)公共課程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設置按照中共中央宜傳部、教育部《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標準(暫行)》執行,創新創業課程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有關要求設置,外語和計算機等課程各高校可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按照運動訓練專業的要求設置。
(4)增加學校課程設置的自由度,各高校自主開設的專業課程,應適應社會對人才培養的多樣化需求,滿足學生升學深造及就業創業的需要,形成專業特點和學校特色鮮明的課程體系。
(5)創新創業教育理念和要求在運動訓練本科專業課程設置上的投射和映現,應具體結合各專業的培養目標和特點,在充分挖掘專業課程的創新創業教育資源的基礎上,開發、開設與運動訓練專業類相關的研究方法、學科前沿、創業基礎、就業創業指導等方面的公共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促進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有機融合,實現在傳授專業知識過程中加強創新創業教育。
(6)各高校應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尤其是專業實習須有具體的計劃、明確的內容、經費的保障,以確保專業實習的效果。實踐教學課程學分的設置,可在《體育學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要求的基礎上適當增加,以激勵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不斷提高實踐能力 [5] 

運動訓練理論課程

  • 通識教育課程
通識教育課程由公共必修課程和公共選修課程構成。公共必修課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創新創業教育課程、軍事理論與訓練、大學外語、計算機應用基礎等教育部有關文件要求的必修課程,以及學校根據自身特點、彰顯學校特色而開設的通識教育課程。公共必修課程的設置,應在教育部有關文件規定的基礎上,由各高校結合實際合理安排學分。公共選修課程應包括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領域的相關課程,由各高校結合實際自主開設,不少於3門、6學分。
  • 專業教育課程
(1)專業類基礎課程
專業類基礎課程是專業必修課程,是運動訓練本科專業均須開設的課程,包括體育概論、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理學、體育心理學、體育社會學、健康教育學、體育科學研究方法7門課程,總學分不少於16學分。每門課程的學分可以根據專業、學校特點設定。
(2)專業核心課程
專業核心課程重點突出與運動訓練專業類密切相關的理論知識與技術技能,屬專業必修課程,總學分不少於22學分,課程開設採用“3+X”模式,其中“3”是指各專業最核心的3門專業課程,“X”是指根據各專業的培養目標而設立的專業課程。《體育學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對“X”課程的門數和學分不做具體規定,“X”課程可在《體育學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推薦的3個課程模塊(見下表)中選擇,也可以根據專業、學校特點自主設置。運動訓練專業最核心的3門專業課程具體如下:運動訓練專業須開設運動訓練學、運動技能學習與控制、體育競賽學。
模塊名稱
課程名稱
運動技能課程模塊
田徑類
體操類
球類
游泳類
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類
冰雪或濱海類
户外運動類
健身休閒類

理論課程模塊一
體育統計學
運動心理學
體育保健學
運動營養學
運動生物化學
運動生物力學
運動處方理論與實踐
體質測量與評價
運動機能生理生化測(實驗)
運動技能學習與控制
運動傷害防護與急救
運動訓練生物學監控
康復評定學
運動康復治療技術
肌肉骨骼康復
慢性疾病康復
神經病損康復
運動損傷與康復
體能訓練理論與方法
運動醫務監督
鍛鍊心理學
理論課程模塊二
體育法學概論
體育管理學
體育史
學校體育學
體育課程與教學論
體育教材教法
體育遊戲
體育繪圖
運動訓練學
體育競賽學
奧林匹克運動
社會體育導論
健身理論與指導
體育市場營銷
體育經濟學概論
社區體育
體育場館經營與管理
體育社會組織建設與管理
體育產業概論
民族傳統體育概論
中國武術導論
傳統體育養生理論
中國武術史
民族民間體育
休閒體育概論
體育旅遊概論
休閒體育項目策劃與管理
體育賽事管理
健身俱樂部經營與管理

(3)專業拓展課程
專業拓展課程屬選修課程,凡是未被列入必修課程和《體育學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推薦的3個課程模塊的課程,均可作為專業拓展課程的備選課程。專業拓展課程也可以根據專業、學校特點自主設置,學分不少於40學分 [5] 

運動訓練實踐教學

實踐課程包括社會實踐、專業實踐、創新創業實踐、科研訓練等課程,總學分不少於14學分。社會實踐包括入學教育、軍事訓練、勞動教育、社會調查、畢業教育和就業指導等。專業實踐包括專業見習、專業實習;專業見習1-2周,專業實習12~20周。創新創業實踐包括體育科技創新、創意設計、創業計劃、創業訓練等。科研訓練包括畢業論文(設計)、學術活動等 [5] 

運動訓練教學條件

運動訓練教師隊伍

  • 師資規模與結構要求
(1)必須有一支穩定的專業師資隊伍,專任教師能獨立承擔70%以上的專業課程,專業帶頭人應是具有高級職稱的本校教師。
(2)生師比應達到教育部有關文件規定的基本辦學條件要求。合理控制班級授課規模,有足夠數量的教師參與學生學習輔導,運動技能課程班級授課規模一般控制在20~25人。
(3)專業類基礎課程應有具有博士學位或副教授及以上職稱的教師擔任課程負責人。
(4)各課程專任教師隊伍的職稱、知識、學歷、年齡和學緣結構合理,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的教師比例不低於30%。其中,35歲以下的專任教師原則上應全部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比例不低於30%。
(5)承擔專業課程的教師應具有同該課程密切相關的學歷教育背景,或具有該領域較豐富的實踐工作經驗。
(6)承擔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的教師,應具有相關的教育教學能力和行業企業工作經驗。
(7)新辦專業須有同專業或相近專業的本科及以上學歷的教師20人以上。其中,應有具備從事運動訓練專業教學資格的教授職稱者2人、副教授職稱者4人以上,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2人以上。
  • 教師素質與教學要求
素質要求
專任教師應具有良好的師德,忠誠履行教書育人職責,系統掌握體育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具有紮實的專業知識和寬廣的學術視野,瞭解學科前沿和發展動態,能提出前沿性學術問題,並能根據問題提出針對性意見指導學生;擔任運動技能課程的教師應具有較高的專項運動技術水平和專項教學能力。
教學要求
專任教師應主動承擔教學任務,制訂執行教學計劃,自覺做好備課工作,認真組織課堂教學,切實開展課外輔導,指導學生實踐活動;專任教師應主動開展教學研究,積極參與教學改革,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及時改進教學方法,並適時開展教學質量的自我評價,確保教學訓練效果良好。為促進教師素質和能力的提升,各高校應積極鼓勵教師參加進修深造、教研活動、學術交流,並在時間、經費等方面予以支持;建立健全基層教學組織和教學研討、集體備課等機制;實施新進教師上崗資格制度、助教制度和任課試講制度。組織教師定期參加有關培訓與研修,加強教育理念、教學方法和教學技術培訓,更新教學內容,強化專業技能,提升教育教學水平;引導教師積極參與科學研究,不斷提高學術水平,實現教學科研互動、科研反哺教學 [5] 

運動訓練設備資源

  • 教學場地器材
(1)有滿足教學科研需要的用房,並配備具有現代化多媒體設備的專用教室。綜合性大學和師範類院校的體育院(系)生均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不低於5000元,體育類院校不低於4000元。
(2)有能夠滿足各類運動項目教學的一定數量的標準田徑場、標準足球場、室內外籃球和排球場(館)、體操房(館)、舞蹈房(館)、武術房(館)等,有條件的學校應建設游泳池(館),並保證辦學需要的教學場地設施開放時間,各場館應配有能夠滿足教學需要的體育運動器材和設備。
  • 專業實驗室
(1)各課程必須保證基本實驗條件,嚴格按照教育部對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審核評估、合格評估的要求,建立相應課程的專業實驗室,並配備專職實驗員。實驗室應按相應課程的具體要求,配備齊全的儀器設備,根據開設課程教材內容中的實驗要求,實驗課程的開出率應不低於90%。
(2)專業類基礎課程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理學、體育心理學須建立相應的實驗室。運動解剖學實驗室應配有系統解剖學教學掛圖、全身各器官的標本、細胞超微立體結構模型、人體全身肌肉模型、半身內臟模型、全身各器官模型,以及生物顯微鏡、組織切片機等設備。運動生理學實驗室應配有心率遙測系統、體成分(InBody)分析儀、健康體適能測試系統、運動心肺功能檢測評價系統、運動負荷裝置、血細胞檢測儀和肺活量計等設備。體育心理學實驗室應配有動覺感受性測量器、反應時測定儀、深度知覺儀、動作協調性測量儀、動作穩定性測量儀、閃爍整合測定儀、鏡面儀等設備以及運動心理測量測試問卷。
  • 信息資源
(1)根據普通高等學校基本辦學條件的指標,綜合性大學和師範類院校的生均圖書應達到100冊,體育院校的生均圖書達到70冊。在此基礎上,還應滿足如下要求:①有體育學及相關專業(如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管理學、人體科學等)的書籍5000冊以上;有體育學及相關專業期刊50種以上,其中應有外文專業期刊;保證書籍、期刊定期更新和補充。②有與體育專業有關的現行法律法規以及規範、標準等文件資料。③有滿足教學需要的掛圖、錄像、光盤,以及電子教案和教學課件等。
(2)每年應購買一定數量的中國國內外最新專業圖書資料,自建若干專業知識電子資源數據庫或購買若干專業電子資源知識數據庫,能夠為師生提供文獻檢索、科技查新、代檢代查、館際互借、文獻傳遞等多樣化的信息資源需求服務。
(3)各高校可根據自身條件建設專門的教學信息資源平台,鼓勵建設視頻公開課、資源共享課或慕課(MOOC)等在線開放課程。
(4)應根據專業人才培養的需求,選用體現思想性、科學性、啓發性、先進性、適用性,並在專業領域內有影響、有特色的高質量教材。具體要求:①編制教材建設規劃,教材配套齊全。②必修課程應選用教育部高等學校體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審定或推薦的最新出版或修訂的教材。③加快教材的更新換代,縮短使用週期,近5年出版教材的數量不低於專業課程選用教材總數的60%。④建立健全科學的教材評價和選用制度,定期開展教材審核和測評。首次使用的教材,尤其是新編教材,任課教師應進行質量追蹤,為教材評價提供參考。
  • 實踐基地
擁有一定數量且相對穩定,滿足社會調查和專業見習、實習、實驗、實訓需求的校內或校外基地。各高校應藉助社會資源,加強創業教育實踐平台建設,有條件的高校和院(系)要建設專門的創業實驗室和訓練中心 [5] 

運動訓練教學經費

各高校每年投人的教學經費必須滿足辦學需要,其中專業建設經費的投入不低於教育部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評估的合格標準,專業建設經費主要用於課程建設,教材建設,教學大綱編寫,專業實習基地、專業備維修,教學質量評價等。
新辦專業建設經費的投人應優先滿足師資隊伍、教室、場地設施、圖書文獻、實驗、實習、教學研究、教學管理等基本辦學條件建設的需要 [5] 

運動訓練質量保障

  • 質量保障目標
(1)各高校應以《體育學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為基礎建立質量保障目標系統,對專業定位、辦學思路、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管理評審、教學評估、公眾監督,以及教學質量監控機構、責任人及職責等予以明確規定。
(2)建立健全教務運行、教學過程,教學經費、設施建設、教學改革與研究、教學方案修訂等全方位、分層次的質量管理體系。
(3)根據教育部關於《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評估工作的意見》有關精神,制定專業教學質量保障、監控與評估辦法及實施細則。
  • 質量保障規範與監控
(1)圍繞各質量保障目標要求,制定質量保障實施規範,建立信息反饋機制和調控改進機制。成立教學指導委員會,建立日常管理、定點管理和定期管理相結合的管理機制,建立領導巡查制度、專家聽課制度、教學指導委員督導制度、同行評議制度、學生評教制度。
(2)開展常態化和制度化的質量評估。定期開展自查、自評,並形成自評報告;組織評估專家組通過聽取專業教學工作情況專題彙報、召開師生座談會、檢查各種教學檔案、實地考察實踐教學等方式開展現場評估,確保對教學質量形成的全過程實施有效監控。
(3)建立畢業生跟蹤反饋機制和社會評價機制,運用質量監控結果、畢業生跟蹤反饋結果,及時改進人才培養工作 [5] 

運動訓練培養模式

  • G-S理念下運動訓練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第一階段基本能力培養階段,運動訓練專業人才C能力培養階段,培養大學生所必備的素質與能力,為後續能力提高奠定基礎;第二階段專業能力培養階段,運動訓練專業專業一般能力(G)與專業特殊能力(S)培養階段,培養運動訓練專業學生相關體育運動方面專業能力,包括運動技能及理論知識,為專項“通才培養”與專項“專才培養”構建鏈接;第三階段職業能力培養階段,運動訓練專業人才S能力培養階段,以學生為中心,根據學生職業意願與自我專長目標培養學生未來從事某類型工作的本領,為其順利適應社會、成功就業、創造社會價值開闢路徑。每一階段的能力培養相輔相成,同時將課堂教學、考核評價、第二課堂、實踐、實習等環節有機聯結,實現由課堂情景到實踐情境,以學生為中心的能力培養體系 [13] 
  • 產銷結合的運動訓練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第一,改變教學管理模式與體制,為了更高效率地實現人才培養,就需要突破傳統單一多層次的教學管理體系,創建直線垂直型的教學管理制度。明確學校各個部門的責任,即:招生部門不應該完全掌握學校的招生權利,運動訓練專業的教研室與招生部門共同完成學校的招生計劃。招生部門決定學校的招生人數,而教研部門決定學校招生的層次與水平。教研室應該在招生結束後向招生部門彙總招生名單.有招生部門上傳至學校;畢業生的就業方向應該由教研室負責管理,就業部門只需要將數據彙總後彙報給學校;學校具體的人才培養工作應該由教研室負責。第二,適當調整教學計劃和運動訓練專業的課程模式。專業的課程設置原則應該以運動訓練專業為核心。需要注意的是,課程設置的數量不應該過多,要加強實踐技能的鍛鍊 [14] 
  • “體教結合”培養模式
在"體教結合"教學模式中,體育系統優勢主要在於訓練、比賽經驗豐富,對運動員運動成績提高和經驗積累具有重要作用。而教育系統,具有濃厚的學習文化知識氛圍、系統的知識體系和豐富的學習資源等優勢,能為運動員學生獲得較強的專業理論知識提供客觀條件。因此,在當前階段,體育系統和教育系統在"體教結合"教育模式中都應該發揮各自作用,加強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從而實現“體教結合”這一教學模式目標 [15] 

運動訓練發展前景

運動訓練考研方向

運動專業相近的考研方向主要有體育學、體育人文社會學、運動人體科學、運動訓練訓練學 [4] 

運動訓練就業方向

運動專業學生畢業後能夠在專業運動隊、各類體育院校、普通高等院校運動隊、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各級體育俱樂部、業餘體育學校等單位從事運動訓練、教學、科研和管理等工作 [4] 

運動訓練開設院校

地區
開設院校
北京
首都體育學院
北京師範大學
北京體育大學
天津
天津體育學院
天津傳媒學院
上海
上海體育學院
華東師範大學
同濟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
華東理工大學
上海師範大學


重慶
重慶文理學院
重慶師範大學
西南大學
長江師範學院
重慶城市科技學院



河北
張家口學院
河北體育學院
廊坊師範學院
河北師範大學
河北工程大學
邯鄲學院


河南
洛陽師範學院
南陽師範學院
河南師範大學
河南大學
黃河科技學院
山東
山東體育學院
中國海洋大學
曲阜師範大學
煙台大學
聊城大學
山東理工大學
山西
山西師範大學
中北大學
太原理工大學
山西大學
山西財經大學



安徽
巢湖學院
安徽師範大學
淮北師範大學
江西
井岡山大學
華東交通大學
南昌大學
江西財經大學
江蘇
南京體育學院
江蘇師範大學
蘇州大學
中國礦業大學
河海大學



浙江
寧波大學
浙江大學
湖北
江漢大學
華中師範大學
武漢體育學院
湖北師範大學
武漢商學院
武漢理工大學
湖北工業大學
三峽大學
湖南
中南大學
湖南師範大學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
衡陽師範學院
湖南工業大學
湖南科技大學
廣東
華南師範大學
暨南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
廣東工業大學
廣州體育學院
嘉應學院
廣州商學院
廣西
廣西大學
廣西師範大學
廣西民族大學
雲南
昆明理工大學
雲南師範大學
貴州
貴州師範大學
貴州醫科大學
四川
成都體育學院
西華師範大學
四川大學
陝西
陝西師範大學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西安體育學院
陝西理工大學
青海
青海師範大學
寧夏
寧夏大學
寧夏師範學院
黑龍江
哈爾濱體育學院
哈爾濱師範大學
齊齊哈爾大學
吉林
吉林大學
東北師範大學
延邊大學
北華大學
長春師範大學
東北電力大學
遼寧
瀋陽體育學院
瀋陽師範大學
遼寧師範大學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
大連大學
東北大學
西藏
西藏民族大學
新疆
新疆師範大學
石河子大學
內蒙古
內蒙古大學
內蒙古師範大學
內蒙古民族大學
海南
海南師範大學
福建
福建師範大學
華僑大學
集美大學
甘肅
天水師範學院
西北師範大學
資料來源:陽光高考;摘錄時間:2023年6月11日 [1-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