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遊天門山

鎖定
《遊天門山》,是詩文學者黃錦祥在2018年8月11日陪同家人一起遊覽張家界天門洞時即興創作的山水詩篇。
《遊天門山》,此詩首句以“絕壁”和“萬仭”來形容天門山雄奇壯麗、嵯峨高峙的自然風光。繼而用“晴還雨”來描述“天門吐霧”和“天門霞光”的美麗奇觀。詩人運用比喻和誇張的手法,以其構思奇特、生動精練的筆觸把天門洞“瑰麗神奇”的景色表現得淋漓盡致,充分體現出作者對大自然的深厚感情。 [1-2] 
作品名稱
遊天門山
作    者
黃錦祥
創作年代
2018年8月11日
作品體裁
七言詩歌
作品題材
山水詩
創作地點
張家界天門山 [2] 

遊天門山作品原文

《遊天門山》
絕壁千峯萬仭哉,
迂迴棧道上雲台。
天門霧鎖晴還雨,
洞宇彌煙撥不開。 [1] 

遊天門山註釋

天門山:古稱雲夢山、嵩梁山,是張家界永定區海拔最高的山,北距城區8公里,因自然奇觀天門洞而得名,最早被記入史冊的名山。主峯1518.6米,1992年7月被批准為國家森林公園。
⑵ 絕壁:指極陡峭不能攀援的山崖,這裏形容秀絕險峻的懸崖。
張家界天門山 張家界天門山 [2]
⑶ 千峯、萬仞:形容山峯多而高險。
⑷ 哉:表示驚異讚歎的語氣,相當於“啊”。在這裏增強了身臨“險嶺”的震撼力!
⑸ 迂迴棧道:指來回於沿懸崖峭壁修建的道路。(包括玻璃懸空棧道和觀光客運索道)
⑹ 雲台:這裏指與雲端一樣高的觀賞台。
⑺ 天門:指南北對穿的天門洞,門高131.5米,寬57米,深60米,拔地依天,宛若一座鑲嵌在天幕上的通天之門。終年吐雲納霧,震世撼俗。
⑻ 霧鎖:指歊霧籠罩。
⑼ 晴還雨:指當時晴天之下驟然降雨,瞬間又回晴的自然奇觀氣象。
⑽ 彌煙:指煙霧氣不斷擴散如置天界仙境。 [1-2] 

遊天門山白話譯文

奇峯突兀的張家界山多又高真是險峻啊!
我環繞着懸空棧道登上高台去飽覽風光。
只見天門被飄渺的雲霧封鎖着時晴時雨,
張家界天門山 張家界天門山 [2]
致使洞宇瀰漫着濃濃仙霧久久揮散不去。 [3] 

遊天門山創作背景

2018年8月11日中午,作者(黃錦祥)陪同家人遊經張家界天門山風景勝地,在天門洞巧遇晴雨相交歊霧騰繞的自然奇觀後即興而作。 [1-2] 

遊天門山作品鑑賞

詩人黃錦祥圍繞着天門仙洞和大自然的氣候變化展開描寫,謳歌了張家界天門山嵯峨高峙的自然風光。作者從不同的角度刻畫出“天門洞”獨有的雄奇美景。《遊天門山》詩歌雖然只有短短四句二十八個字,卻字字璣珠耐人尋味,這首讚美張家界的詩歌至今被廣泛傳誦。
黃錦祥的《遊天門山》不同於李白《望天門山》詩歌。黃錦祥《遊天門山》之詩創作於湖南,而李白《望天門山》則寫於安徽,兩者的創作地點雖然不同,卻有異曲同工之妙。不同地域的“天門山”各具特色,黃氏此詩以“遊”中所見來描寫“山”之秀色,而李白之詩則“望”向江河去描繪“水”之氣勢,使一山一水的兩座天門山相映成趣傳為佳話。故此,黃錦祥在賦詩後感慨道:“太白無緣經此處,三翁感幸把詩題”,句中“三翁”是黃錦祥自己的別名,意指李白或因路途崎嶇未曾到過張家界天門洞,因而李白把這次賦詩的機會留給了我!
李黃縱使相隔千年,這兩首讚美南北“天門山”的詩歌依然令人迷醉,延續着不同的山水傳奇故事。 [4] 

遊天門山作者簡介

黃錦祥近照 黃錦祥近照
黃錦祥(1974.1.28 ~)著名學者、畫家、鑑藏家。字石橋,號璧兄,別署(覺翁、禪翁、錦翁),簡稱三翁。知覺齋主人,又亦名“得聖堂”。廣東順德龍江人。中國藝術研究院創作委員,中國延安文藝學會會員,中國現代書畫名家名作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特邀畫家等。博學好古,書畫俱佳,富有筆墨韻致;擅詩文,精鑑藏考辨。重於水墨研究,主張書畫作品要善於“筆速、筆力、筆魂”的深入運用。代表作有《雨潤山青圖》、《邀李白》、《憶杜甫》等,傳略入編《中國現代書畫名家名作展賣圖錄》、《科學中國人——中國專家人才庫》、《世界漢詩年鑑》、《百年經典——中國美術全集》等多部大型辭書。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