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遇(拼音:yù)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西周金文。“遇”的本義指不期而遇、碰見,由此引申為際遇、機會。由相遇又引申為對待,封建時代特指得到君主的信任。 [4] 
中文名
拼    音
部    首
五    筆
JMHP [2] 
倉    頡
YWLB [2] 
鄭    碼
KLZW [2] 
筆    順
豎、橫折、橫、橫、豎、橫折鈎、豎、提、點、點、橫折折撇、捺
字    級
一級(編號:2622) [1] 
平水韻
去聲第七·遇 [3] 
結    構
半包圍-左下包圍結構
四角號碼
3630₂
統一碼
基本區 U+9047 [2] 
筆順編號
251125214454
筆畫數
12(部首3,部首外9)
注音字母
ㄩˋ
造字法
形聲字
異體字
𠓱、𨔆

字源演變

字形演變(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4]
形聲字。“遇”字在西周金文中寫作圖1,其上部為“寓”字,在這裏作聲旁,表示讀音與此接近;下部是彳和止組成的“辵(chuò)”字,從辵的字大多和行動有關。戰國文字(圖2、3)中,聲旁改為“禺(yú)”;有的字形從彳為形符(圖3),彳與辵意義相近,古文字中常通。小篆承襲從辵禺聲的形體。隸書、楷書中,辵演變為走之底“辶”。
遇本義為相逢、相遇,這種相逢多是偶然的、沒有預約的。如《尚書·胤徵》:“入自北門,乃遇汝鳩、汝方。”孔傳:“不期而會曰遇。”除了人與人之間的相遇外,還有人與物之間的相遇、碰見,如《國語·晉語五》:“梁山崩,以傳召伯宗,遇大車當道而覆,立而闢之。”往後又用於一些抽象的事物,如際遇、機遇等,意謂機會;又如遇亂、遇險、遇害等,都指遇到某些事情。
人與人相遇,通常會有一定的方式相待,因此“遇”由本義引申為對待、相待的意思。諸葛亮《出師表》曰:“蓋追先帝之遇,欲報之於陛下也。”古注:“遇,以恩相接也。” [4]  [16]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動詞
相逢;碰到
meet;encounter;
suffer;sustain
《左傳·隱公九年》:“先者見獲必務進,進而遇覆必速奔,後者不救,則無繼矣。”
《史記·高祖本紀》:“還至慄,遇剛武侯,奪其軍。”
趙樹理《求雨》:“土地改革後,金斗坪的全部土地又都回到農民手裏,可是這年夏天不幸就又遇上了旱災。”
遇到;遇難;遭遇;相遇
對待;款待
treat;
entertain
《管子·任法》:“奇術技藝之人,莫敢高言孟行,以過其情,以遇其主矣。”
《漢書·公孫弘傳》:“臣聞上古堯、舜之時,不貴爵賞而民勸善,不重刑罰而民不犯,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
唐·韓愈《與鳳翔邢尚書書》:“豈非待士之道未甚厚,遇士之禮未甚優。”
冷遇;禮遇;優遇
抵擋;對付
face
《荀子·大略》:“無用吾之所短,遇人之所長。” 楊倞注:“遇,當也。”
《戰國策·齊策一》:“今嬰子逐,盼子必用,復整其士卒以與王遇,必不便於王也。”
遇敵
投合

《孟子·公孫丑下》:“千里而見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豈予所欲哉?”
唐·韓愈《送李願歸盤谷序》:“大丈夫不遇於時者之所為也,我則行之。”
宋·曾鞏《虞都郎中戚公墓誌銘》:“蓋世之為聰明立聲威者,荒諼悖冒,無不遇於世。”

得志;見賞

《史記·儒林列傳》:“世以混濁莫能用,是以仲尼幹七十餘君無所遇。”
唐·武元衡《長安敍懷寄崔十五》詩:“李廣少時思報國,終軍未遇敢論邊。”
明·李贄《賈誼》:“誼亦天年早終,雖不至公卿,未為不遇也。”

諸侯冬時朝王
《周禮·春官·大宗伯》:“春見曰朝,夏見曰宗,秋見曰覲,冬見曰遇,時見曰會,殷見曰同。”
名詞
機會
chance;
opportunity
《呂氏春秋·長攻》:“凡治亂存亡、安危強弱,必有其遇,然後可成,各一則不設。”
三國·韋昭《博弈論》:“設程試之科,垂金爵之賞;誠千載之嘉會,百世之良遇也。”
際遇;機遇;良遇
古地名。在今山東曲阜與寧陽之間

《春秋·襄公十五年》:“夏,齊侯伐我北鄙,圍成。公救成,至遇。” 杜預注:“遇,魯地。”

形容詞
通“愚”。愚笨

《墨子·非儒下》:“繁飾邪術,以營世君;盛為聲樂,以淫遇民。”

yóng
-
【曲遇】古地名。 在今河南中牟縣東
《史記·高祖本紀》:“西與秦將楊熊戰白馬,又戰曲遇東,大破之。”
ǒu
形容詞
同“偶”。 相對
《史記·天官書》:“氣相遇者,卑勝高,兑勝方。” 司馬貞索隱:“遇音偶。 《漢書》作‘禺’。”
副詞
同“偶”。偶然
漢·王充《論衡·幸偶》:“營衞之行,遇不通也。” 裘錫圭《〈論衡〉札記》:“‘遇’疑當讀為‘偶’。
(參考資料:《現代漢語詞典》 [15]  《漢語大字典》 [10] 

古籍解釋

説文解字

【卷二】【辵部】牛具切(yù)
逢也。從辵禺聲。 [11] 

説文解字注

(遇)逢也。從辵。禺聲。
牛具切。古音在四部。 [5] 

廣韻

牛具切,去遇疑 ‖ 禺聲侯部(yù)
遇,不期而會。又姓,何氏《姓苑》雲:“東莞人。”《風俗通》雲:“漢有遇沖,為河內太守。”牛具切。七。 [12] 

康熙字典

【酉集下】【辵部】 遇;部外筆畫:9
古文:𠓱
《唐韻》牛具切。《集韻》《韻會》元具切。《等韻》魚具切,並音寓。《玉篇》:見也,道路相逢也。《廣韻》:不期而會也。《春秋·隱八年》:宋公、衞侯遇於垂。《穀梁傳》:不期而會曰遇。《禮·曲禮》:諸侯未及期相見曰遇。注:未及期,在期日之前也。《周禮·春官·大宗伯》:諸侯冬見曰遇。注:偶也,欲其若不期而偶至也。
又待也,接也。《前漢·季布傳》:遇人恭謹。又《蒯通傳》:漢王遇我厚。
又合也。《前漢·揚雄傳》:七十説而不遇。
又姓。《風俗通》:漢有遇衝,為河內太守。
又《字彙補》:五口切,與偶同。《史記·天官書》:氣相遇者,使卑勝高。
又《集韻》《韻會》並魚容切,音顒。地名。《史記·高帝紀》:戰曲遇東。注:曲音齲,遇音顒。 [6]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2]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規範提示】“辶”3畫,第二筆楷體是㇋(橫折折撇),一筆寫成。
【寫法】“辶”從左、下包圍“禺”,頂部“禺”“辶”大致齊平。“禺”,“日”上寬下窄,首筆豎寫在豎中線左側;“冂”,寬於“曰”,豎寫在豎中線左側,𠃌(橫折鈎)的橫段在橫中線,中間長豎聯結“禺”上下兩個部件,寫在豎中線右側。“辶”,㇋(橫折折撇)的橫段起筆橫中線。 [13]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去聲
十遇

合口呼
次濁
牛具切
ŋjuo
集韻
平聲
三鍾
合口呼
次濁
魚容切
ŋioŋ
去聲
十遇
合口呼
次濁
元具切
ŋio
禮部韻略

去聲





元具切

增韻

去聲





元具切

中原音韻

去聲
魚模

撮口呼

全清

iu
中州音韻

去聲
魚模





葉俞去聲

洪武正韻

去聲
四御


次濁
魚據切
ŋy
分韻撮要

陽去
第四諸主著






(參考資料:漢典 [7-8]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ŋ
i̯u
先秦
王力系統
ŋ
ǐwɔ
先秦
董同龢系統
ŋ
juɡ
先秦
周法高系統
ŋ
jew
先秦
李方桂系統
ng
jugh
西漢



東漢





juo


juo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魚虞模

jwo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魚虞模

jwo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虞模

ju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ŋ
i̯u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ŋ
ǐu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ŋ
juo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ŋ
iuo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ng
ju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ŋ
ǐu
(參考資料:漢典 [7]  [9]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y
51
去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y
21
去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y
5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y
3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y
1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y
5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y
55
去聲
晉語
太原
y
45
去聲
吳語
蘇州
ȵy
31
陽去
吳語
温州
ȵy
22
陽去
湘語
長沙
y
45
陰去
湘語
雙峯
ȵy
33
陽去
贛語
南昌
ȵy
21
陽去
客家話
梅縣
ȵi
52
去聲
粵語
廣州
jy
22
陽去
粵語
陽江
ji
54
陽去
閩語(閩南片)
廈門
gu
33
陽去
閩語(閩南片)
潮州
ŋõ
35
陽上
閩語(閩東片)
ŋøy
242
陽去
閩語(閩北片)
建甌
ŋy
44
陽去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4]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7-12]
  • 2.      .漢典[引用日期2014-02-24]
  • 3.      .搜韻[引用日期2020-07-12]
  • 4.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瀋陽: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19
  • 5.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許惟賢整理.説文解字注 下[M]:鳳凰出版社,2007.02:284
  • 6.    (清)張玉書等編纂.康熙字典:標點整理本: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2年06月:1245
  • 7.    「遇」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0-07-12]
  • 8.    「遇」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20-07-12]
  • 9.    「遇」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0-07-12]
  • 10.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第2版[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4113-4114
  • 11.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248
  • 12.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364
  • 1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429
  • 14.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141
  • 15.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09:1605
  • 16.    任連明, 孫祥愉. 常用詞“逢、遇、碰”的歷時演變考察[J]. 渭南師範學院學報, 2013, 第28卷(11):101-10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