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連雲中學

(江蘇省連雲中學(1942-1948))

鎖定
原江蘇省立連雲中學前身為1942年3月抗戰時期在安徽太和縣創建的蘇魯豫皖四省邊區臨時中學。9月,奉民國教育部令,更名為國立第21中學。日本投降後,1946年6月,國立第21中學遷回徐州,由於時任江蘇省民政廳長王公璵先生的努力爭取,7月24日,民國江蘇省政府批准國立第21中學更名為江蘇省立連雲中學,王公璵還極力推動將學校遷至連雲港,恰逢此時日華酒精廠(日本開辦)停辦。這樣,暫駐徐州的省立連雲中學便搬遷墟溝,利用其廠址建校招生辦學。1947年夏高、初中同時招生,校長李簡齋。1948年繼續招生。解放前夕,全校已有9個班,約400名學生,是一所省屬完全中學。
解放後,新海連特區政府任命連雲市委書記李葵元兼連雲中學校長。1949年春,因革命形勢需要,高中部學生全部入新海連特區建國學校學習。
中文名
江蘇省立連雲中學
創辦時間
1942年
所屬地區
江蘇省連雲港市
學校信息
原江蘇省立連雲中學前身為1942年3月抗戰時期在安徽太和縣創建的蘇魯豫皖四省邊區臨時中學。9月,奉民國教育部令,更名為國立第21中學。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立廿一中學遷回徐州。國民黨省政府民政廳廳長王公璵,看到家鄉沒有高級中學,積極主張將國立廿一中遷到連雲港地區,改名為“江蘇省立連雲中學”,因為王廳長是墟溝人,就利用墟溝依山傍海原日本侵華時開辦的“日本酒精廠”近百間廠房和辦公樓作為教室、宿舍,因陋就簡地辦起了省立完全中學。 [1] 
1947年夏季連雲中學開始在連雲港和徐州地區同時招生,第一學年招了兩個高中班,三個初中班,第二學年招高中班、初中班各兩個,到連雲地區解放前夕,全校已有九個班,約400名師生。因學校還沒有全部搬遷。校長仍在徐州坐鎮本部,只來到墟溝向師生講過一次話,在墟溝主持教學工作的全靠教導主任孫杰和他的愛人劉自禾(音樂老師),總務主任陳宗王卜,會計孟憲瑞,語文老師徐鑑方,周老師,數學老師孫杰(兼),趙世序,英語老師孟雄飛,教地理的吳老師,還有管教務的王士超老師等,大多是北師大、上海大學、復旦大學的畢業生。教學能力很強,但只限於文科教學。理化因無教師,遲遲沒有開課,由於是總務主任兼體育教師,所以,學校的文體活動搞得很活躍,經常舉辦校報和演講比賽,組織籃球比賽,男球隊名曰“洛日”,女球隊名曰“海英”,經常比賽,有的球員還被選拔參加市“試試看”籃球隊。 [1] 
1948年11月7日連雲港地區解放。解放前夕,連雲中學大部分師生都跑到連雲港碼頭,準備乘輪船南逃,但未能上船,一部分徐州籍學生,從陸路逃往江南上了無錫梁溪中學,未走的高中學生不到20人,初中不到一百人。解放沒幾天,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學校就復課了,當時的連雲市委書記李奎元兼任校長,專職派校幹部徐傑為教導主任,後升副校長,並從山東解放區調來一批老師,教學走上正軌,突出了革命思想教育,到學期結束,經全市統一調整,高中部學生全部考入新海連特委辦的建國學校,培養革命幹部,初中部轉入新海中學等初級中學,省立連雲中學中止。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