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連續性理論

鎖定
連續性理論認為,如果一個人在老年時仍能保持中年時代的個性和生活方式,那麼他(她)便會有一個幸福的晚年。因此,每個人不用去適應共同的規範,而是根據自己的個性來規定標準,這是老年人對生活感到滿意的基礎。
中文名
連續性理論
外文名
Continuitytheory
應用學科
心理學

目錄

連續性理論定義

連續性理論綜合了脱離理論和活躍理論的觀點,強調的是人們維持過往與現今之間聯繫的需要,人們只需要維持自己所需要的社會參與水平就可以得到最大的幸福感自尊。他認為,活躍度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其所反映的生活方式的連續性。對總是很活躍並參與社會的老年人而言,繼續保持高水平的活躍度就可能是很重要的。很多人退休後繼續做的工作或休閒活動如果與他們過去所喜歡的相似,他們就感到非常地快樂。另一方面,那些一直都不太活躍的人可能坐在搖椅上靜看世界、在靜謐的地方散散步、自己看看書,也會過得很好。
當年老帶來明顯的身體變化及認知變化時,老人可能就會開始依賴照料者,或不得不對生活做出新的安排。來自家人、朋友或社區服務機構的支持,可能有助於減少這種斷裂。根據連續性理論,應該讓老人住在社區而不是養老院,並儘可能幫助他們獨立生活。

連續性理論評價

儘管連續性理論看到了個性在人們適應衰老時所起的重要作用,但過分強調連續性又難免對老年人產生誤導:當老人因健康狀況不佳或財力受限而不能保持早年的生活方式時,一味對連續性的追求可能會減少老年人在晚年時的自尊,也可能妨礙老年人根據個人的願望而改變其生活方式。這一理論的最大缺陷在於忽略了外部社會因素對人們個性改變的作用及對衰老過程的影響。事實上,對生活滿意度高的老人常是那些沒有拘泥於某種固定生活模式、能隨社會環境的變化而不斷改變其生活方式的人。 [1] 
參考資料
  • 1.    雷靂.發展心理學(第二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