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造林學

鎖定
造林學是論述營造和培育森林的理論和技術的學科。大造林學(森林培育學)包括:種苗學、造林學、營林學,它們是論述森林培育過程中不同階段的理論和技術。
中文名
造林學
外文名
Afforestation
領    域
林學術語、生態學
案    例
人工林

造林學定義

造林學就是論述從栽植到鬱閉成林或從栽植開始營造和培育人工林的理論和技術。

造林學主要內容

1.造林的基本理論 包括造林地的研究、造林樹種選擇、人工林的混交、密度的確定、造林整地、造林方法、撫育管護。
2.造林基本技術 造林六項基本技術措施的實施技術。
3.內蒙主要地區和主要樹種造林技術 主要是內蒙地區的山地、草原、黃土丘陵、沙地、平原等地區的造林技術,以及油松、樟子松、落葉松、楊樹、檸條、沙棘、沙柳等的造林技術。

造林學造林的效益

造林學造林的直接經濟效益

1.提供木材
自古以來,木材一直是社會生產和人類生活所必須的原料。
(1)遠古時期 北京猿人打獵時已經知道用木棍製做石斧柄,以延長自己的手臂;用鑽木取火的辦法產生火,日夜不停地用木材燒起火堆,用來燒熟食物和躲避野獸,這兩項發明對人類進化和發展起了很大作用。
(2)農業化時期 就更離不開森林。房屋、桌椅、農具、車輛,無不以木材為主要原料。有人曾把工業化以前的漫長時期稱為“木材不可取代時期。
(3)工業化時期
①初期 木材在能源和工業原料中仍佔有重要地位,利用範圍更廣,車、船、橋樑、電杆、枕木、坑木、發電、造紙等各行各業都離不開木材。美國在1920年全部工業原料中,木材仍佔40%,中國一直到60-70年代木材仍然是主要工業原料。
②現代 木材利用上出現兩個轉變,試圖減少木材消耗,以保護森林。
a.其它材料代替木材,如用鋼材、鋁材、水泥代替木材。
b.發展木基人造板生產和開展木材加工剩餘物的綜合利用,以盡力提高木材利用率,如膠合板、纖維板、刨花板等。
儘管如此,世界木材需求量仍在逐年增加,在某些方面其它材料難以取代,數量激增,如我國農村建房,製做傢俱,房內裝修、造紙、包裝等。
2.提供非木材產品 森林裏的動物、植物或菌類,以及樹皮、樹脂果實、種子都是重要的林副產品,它的經濟價值有的超過木材,如山杏、沙棘、枸杞果實等。

造林學造林的生態效益

1.森林在自然生態平衡中起主導作用 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它能起到淨化大氣、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保護環境、減少污染等方面均起着重要作用。在改善和保護人類生存環境中起主導作用。
水土流失是人類面臨的重要環境問題之一,被稱為世界性的危機。而森林植被的破壞是造成全球性嚴重水土流失的根源。據一個世界觀察研究所的報告,全世界已有1/3的土地侵蝕嚴重,每年有250多億噸的耕地土壤流失。人們常説“黃河百害、唯利一套”;1998年8月人民日報發表的題為“長江的呼喚”的文章明確告誡國人:“長江已經變成了第二條黃河”,這意味這我國江河大壩、水庫的憂患越來越嚴重。要想解決這一問題,出路只有一條,就是重建地球的綠色植被。
土地沙漠化是世界十大環境問題之首。當前,世界35%的陸地面積已成為沙地或沙漠。全球近100個國家和地區面臨着沙漠化的威脅,有9億人受到影響,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達400多億美元,這意味着陸地上1/3的土地面積已失去人類生存的良好條件,並且這一問題在繼續擴大,在沙漠中擴大綠色植被,恢復人類生存條件,已成為全社會面臨的最重要最艱鉅的任務之一。內蒙古草原面積居全國之首,草原退化、沙化面積每年是2000萬畝,沙漠全國有10個,其中7個在內蒙,面積居第二,而且沙漠面積還在逐漸擴大。
涵養水源、防止水災和旱災。水多為患,水少為憂,根本的問題是森林資源的嚴重不足。森林與水有着血肉般的關係。“山青水秀、窮山惡水”,樸實地説明了森林與水的關係。森林像“海綿一樣吸收着降雨,阻止或降低洪峯流量,並延長枯水期流量。因此具有防止水災和旱災的雙重功能。
保持生物多樣性。毀林引起的災害人們容易看到,可毀林對物種造成的損失卻不那麼鮮為人知,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一份報告估計,當前已有2。5萬種植物和1000多萬種動物受到早期滅絕的威脅,到20世紀末,地球上的物種將有10-15%滅絕,到2050年有25%的物種有滅絕危險。保護森林已成為保持生物多樣性的重大課題。
所以,森林對環境的保護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它的作用遠遠超過了木材的價值。
2.人類對森林生態效益的認識 人類在相當一段時期內把森林看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天然資源而隨意揮霍。以毀林開荒、發展農業;修建宮殿、城池和村舍,用森林來換取社會進步和人類文明。當大面積的森林被毀,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給生產、生活、生存帶來嚴重後果,也就是人類受到自然的嚴勵罰懲,這時人類對森林逐步產生了新的認識。他們不再單純地把森林看作原料倉庫,而把它看作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的大生態環境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一些國家把生態意識提到了空前的重要地位,有的已上升為整個國家的民族意識。國際社會對保護生態環境表現出的積極性、一致性比世界任何其它問題都更為強烈、突出。環境問題正向着國際化、政治化方向發展。
例1:1972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上發出“只有一個地球的吶喊”,揭開了人類開始着手解決自然環境保護問題的序幕。
例2:以綠色為旗幟,以維護生態平衡為綱領的綠色和平組織在西方國家廣泛興起,併成為不可忽視的強大社會力量。
例3:1992年6月,在聯合國環發大會上,各國首腦達成協議,表示要建立起人與自然和諧的新關係,建立與此相適應的新戰略與新觀念。
由於認識到植樹造林對拯救地球,改善自然生態環境的特殊的作用,一些國家相繼掀起興林播綠熱潮,並開始大規模的綠色行動。

造林學造林的社會效益

浩瀚的林海激起藝術家的創作靈感,清新的空氣、寧靜的環境提供旅遊、娛樂場所,等等。

造林學我國造林事業的成就與問題

(一)成就
1.頒佈了一系列的法規,確保了造林事業的發展 如頒佈《森林法》,決定每年3月12日為植樹節,説明了國家對林業的高度重視,從80年代頒佈了造林方面的國家標準多種。例如《造林技術規程》、《飛機播種造林技術規程》、《封山育林技術規程》等,造林事業向規範化、科學化方向發展。
2.六大生態工程,一個速生豐產林基地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全國一億畝速生豐產林基地,三北防護體系長江中上游防護林體系、沿海防護林體系、平原農田防護林體系、太行山綠化工程和全國治沙工程都已取得重大進展,形成了我國生態建設的基本框架。防護林工程建設,相繼在20世紀70-80年代開始,是世界上最大規模的綠色行動。從這些看到我國林業重點投向工程化、基地化方向發展。
3.造林規模巨大、發展速度最快
①全國人工造林保存面積累計已達5億多畝,保存面積3425萬hm,飛播2533萬hm,封育3407萬hm。而全世界共有人工林136億hm,僅佔世界鬱閉森林的3-4%,我國人工林的保存面積是世界第一位。
②年均造林8000萬畝,封山育林5500萬畝,義務植樹24億株、造林的速度居世界第一。
③森林覆蓋率逐步提高。解放前8.6%,第一次(1977-1981年)森林資源清查是12.7%;第二次森林資源清查(1984-1988年)為12.98%。第三次森林資源清查(1989-1993年)為13.92%。2001年3月12日公佈數字為16.55%。而世界森林覆蓋率卻由1963年的29%降為當前的22%。
4.造林質量明顯提高 人工造林合格率從1988年的65.6%提高到1992年的84.5%,保存率達到92.5%,從根本上改變了以往年年造林不見林問題。
5.造林技術取得較大進步 有的成果填補了我國造林技術的空白,有的成果接近或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如平原農區的楊樹“三大一深”栽植法;西北黃土乾旱地區反坡梯田整地造林法;乾旱沙地機械開溝抗旱造林法;偏遠山地、沙漠飛機播種造林法;容器育苗造林法等等。為提高造林質量,加快綠化步伐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存在問題
林區:更新跟不上採伐,有大面積的採伐跡地,火燒跡地急需更新。
非林區(無林地造林):“三低一虛”,年年造林不見林。到1988年,我國累計造林22億畝,實存人工林4.6億畝,保存率21%。88年之後國家很抓了造林質量問題。人工造林合格率84.5%,保存率達到92.5%。從根本上改變了年年造林不見林的問題。人工林平均蓄積量不足30m/hm,其中成熟人工林只有69.28m/hm。而德國149m/hm、匈牙利155m/hm、瑞典101m/hm。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從造林技術角度看①違背了適地適樹的原則;②種苗質量差;③栽後管護粗放。另外在造林施工的整地、保護苗木和栽植技術方面也存在問題。

造林學我國六大林業生態工程

造林學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

這是我國林業的“天”字號工程,一號工程,也是投資最大的生態工程。具體包括三個層次:全面停止長江上游、黃河上中游地區天然林採伐;大幅度調減東北、內蒙古等重點國有林區的木材產量;同時保護好其他地區的天然林資源。主要解決這些地域的天然林的休養生息和恢復發展問題。2000-2005年為第一期,以停止天然林採伐,大力建設生態公益林,分流和安置下崗職工為主要內容。2006-2010年為第二期,以保護天然林資源、恢復林草植被為主要內容。
1.內蒙古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建設範圍
我區天然林保護工程包括三個項目區,即嶺南八局、黃河上中游35個旗縣區和內蒙古大興安嶺林管局,其中內蒙古大興安嶺林管局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由國家林業局直接管理。
(1)嶺南八局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
(2)黃河上中游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
2.建設內容與規模
建設期限為11年,即2000-2010年,分兩期工程實施。第一期工程為6年,即2000-2005年;第二期工程為5年,即2006-2010年。
第一期目標是:全面停止工程區內的天然林採伐,對人工林進行限伐。通過一期工程建設,完成公益林建設任務100.5萬hm,使工程區內的森林資源得到切實有效的保護。
第二期目標是:進一步加大工程區內的森林資源保護力度,最大限度的恢復林灌草植被,全面保護好新增森林資源,提高工程建設質量。通過11年的努力,完成公益林建設任務184.9萬hm,新增林地面積129.3萬hm,森林覆蓋率新增4.7個百分點。

造林學退耕還林工程

退耕還林工程是我國林業建設史上涉及面最廣、政策性最強、羣眾參與度最高的生態環境建設工程。主要解決重點地區的水土流失問題。工程實施範圍包括除上海、江蘇、福建、山東、廣東以外全國2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初步規劃工程建設期為2001年-2010年,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2001年-2005年,第二階段2006-2010年。
1.內蒙古自治區2002年退耕還林工程項目建設範圍
項目涉及全區12個盟市的82年旗縣(市、區)。
(1)京津風沙區退耕還林項目涉及4個盟市的24個旗縣(市、區)
(2)黃河上中游地區、嫩江及遼河流域重點風沙區退耕還林工程項目涉及10個盟市的58個旗縣(市、區)。
2.建設內容與規模
退耕還林64.5萬hm,其中退耕地造林24.5萬hm,宜林荒山荒地造林40萬hm。在黃河上中游地區及嫩江遼河流域重點風沙區退耕任務13.3萬hm,還林42.2萬hm,其中退耕地造林13.3萬hm,宜林荒山荒地造林28.9萬hm;在京津風沙源治理區退耕任務為11.1萬hm,還林22.2萬hm,其中退耕地造林11.1萬hm,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1.1萬hm。

造林學“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四期工程

這是我國涵蓋面最大,內容最豐富的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自1978年以來,經過了長達23年的三期工程建設。“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四期工程包括東北西部、華北北部和西北地區的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13年省(自治區、直轄市)的590個縣(旗、市、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1.內蒙古“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四期工程建設範圍與建設期限
四期工程建設期為10年,即2001-2010年,分兩個時段進行:第一時段為2001-2005年,即“十五”期間;第二時段為2006-2010年,建設範圍涉及11個盟市的68個旗(縣、市、區)。
2.建設內容與規模
在建設期內規劃總任務157.5萬hm,其中:人工造林93萬hm,佔總任務的59%;封山(沙)育林22萬hm,佔總任務的14%;飛播造林42.5萬hm,佔總任務的27%。

造林學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

這是首都乃至中國的“形象工程”,也是環京津生態圈建設的主體工程。雖然規模不大,但是意義特殊。主要解決首都周圍地區的風沙危害問題。該工程西起內蒙古的達茂旗,東至內蒙古的阿魯科爾沁旗,南起山西的代縣,北至內蒙古的東烏珠穆沁旗。範圍涉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及內蒙古5省(自治區、直轄市)的75個縣(旗、市、區),總面積4580萬hm。工程建設期10年,分兩個階段進行,2001-2005年為第一階段,2006年-2010年為第二階段。
工程建設區域劃分為4個類型區,即北部乾旱草原沙化治理區、渾善達克沙地治理區、農牧交錯地帶沙化土地治理區、燕山丘陵山地水源保護區。工程建設內容分為造林營林、退耕還林、草地治理、水利配套設施建設和小流域綜合治理
1.內蒙古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建設範圍
該項目涉及4個盟市的31個旗(縣、市、區)。
2.建設內容與規模
2001年-2010年退耕還林還草111.3萬hm,其中退耕55.7萬hm,荒山荒沙造林種草55.6萬hm;造林營林315.1萬hm,其中人工造林90.3萬hm,飛播造林107.3萬hm,封山育林117.5萬hm。

造林學野生動植物保護工程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

這是一個面向未來,着眼長遠,具有多項戰略意義的生態保護工程,也是呼應國際大氣候,樹立中國良好國際形象的“外交工程。”主要解決物種保護、自然保護、濕地保護等問題。該工程建設的目標是拯救一批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植物,擴大、完善和新建一批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禁獵區和種源基地及珍稀植物培育基地,恢復和發展珍稀物種資源,形成一個以自然保護、重要濕地為主體,佈局合理、類型齊全、設施先進、管理高效、具有國際重要影響的自然保護網絡。
內蒙古自治區2001-2010年十年時間新建自治區級以上各類林業系統自然保護區120個。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1個,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89個,新增保護區面積496.5萬hm。新增的林業系統自治區級以上自然保護區面積佔全區土地面積的4.2%。

造林學速生豐產林基地建設工程

這是我國林業產業體系建設的骨幹工程,也是增強林業實力的“希望工程”。主要解決我國木材和林產品的供應問題。該工程根據森林分類區劃的原則,在自然條件優越、立地條件好、地形較平緩、不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區域,大力發展速生豐產林。規劃範圍涉及河北、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河南、湖南、湖北、廣東、廣西、海南、雲南18個省(自治區)886個縣(市、區)114個林業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