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通呂運河

鎖定
通呂運河,因起點南通,止點呂四而命名 [13]  。古稱運鹽河,屬長江水系,開鑿於南宋鹹淳元年(1265年),位於江蘇省南通市崇川區通州區海門區啓東市境內 [1]  。通呂運河西起崇川,在節制閘分水墩處銜接老通揚運河,向東流經通州正場、金餘、餘西、二甲等,海門區四甲、正餘、包場、六甲等,啓東天汾至呂四,全長78.85公里,是連接崇川區和港閘區的樞紐河道。流域總面積2294平方公里。 [7]  灌溉面積282.9萬畝,排澇699平方公里。 [3]  [6] 
全河於1958年10月~1960年4月,由南通市和如皋、如東、南通、海門、啓東五縣分段開浚。又於1975年11月,在陶家店以西至三餘豎河段原底寬15米的基礎上拓浚,陶家店以東至呂四段,進行原河疏浚 [7]  ,入海口端建有大洋港閘 [8]  ,和江口處建有南通節制閘 [14]  、南通港船閘 [15] 
通呂運河江蘇省南通市通江海河道,外通長江,是江蘇著名通航運河,是南通市內河運輸的主要河道,被稱為南通“第一運河”。 [2] 
中文名
通呂運河
外文名
Nantong-Lvsi Canal
別    名
運鹽河
所屬水系
長江水系
地理位置
江蘇省南通市
流經地區
江蘇省南通市崇川區、通州區、海門市、啓東市
發源地
江蘇省南通市南通港
主要支流
團結河、老通呂河、新江海河、三餘豎河
河    長
78.85 km [7] 
流域面積
2294 km² [7] 
河    口
江蘇省南通市啓東縣大漾港
航道等級
三級

通呂運河幹流概況

通呂運河的位置及河道走向 通呂運河的位置及河道走向
通呂運河在南通港出江。河道自南通市郊經通州區、海門市至啓東市(原啓東縣)大漾港(大洋港 [7]  )出海。它西起南通港,向東經正場、金餘、貨隆、包場、六甲等鎮,迄於呂四鎮,因之名通呂運河。 [13]  全長78.85公里,流經江蘇省南通市崇川區、通州區、海門市、啓東市。流域總面積2294平方公里。 [7] 
其中,通州區境內,橫穿區中部,流經興仁、觀音山、興東、正場、金西、金樂、金沙、袁灶、金餘、餘西、餘北11個鄉鎮,長30.01公里,其中與海門市交界河段長0.29公里。流域面積595平方公里。 [10] 
海門市境內,全長29.09公里,底寬45~30米,底高程一1.24米,比坡1:3,面寬97~88米,經國強、新建、四甲、王浩、正餘、包場、新餘、劉浩,東興等地,流域面積158.13平方公里,灌溉耕地面積19.87萬畝。 [9] 
啓東市境內,自啓海交界處向東至蘭和港北閘,長7.2公里。 [7] 
通呂運河長江口 通呂運河長江口
通呂運河南通市區江口段 通呂運河南通市區江口段
通呂運河南通市區一段 通呂運河南通市區一段
通呂運河通州區城區一段 通呂運河通州區城區一段
通呂運河海門市包場鎮一段 通呂運河海門市包場鎮一段
通呂運河啓東市呂四港鎮段 通呂運河啓東市呂四港鎮段
通呂運河(呂四港)呂四港鎮入海口一段 通呂運河(呂四港)呂四港鎮入海口一段
通呂運河(呂四港)呂四港鎮呂四漁港 通呂運河(呂四港)呂四港鎮呂四漁港
通呂運河(呂四港)呂四港鎮呂四漁港船閘2 通呂運河(呂四港)呂四港鎮呂四漁港船閘2

通呂運河水文特徵

根據通呂運河東端大洋港閘設計,通呂運河設計排澇流量289.0立方米/秒。排澇面積272平方公里。 [8] 

通呂運河主要支流

英雄豎河,九圩港~市區通呂運河,全長16.26公里,通州區境內流經英雄、四安、橫港,長11.33公里,1973~1974年開挖,1989年疏浚。底寬4~5米,底高-0.5~-1.5米,邊坡1:3。 [11] 
豎石河,通呂運河~運鹽河,全長5.30公里,流經通州區金西、金沙。1958年開挖,1975、1990年疏浚底寬30米,底高-1.5米,邊坡1:3。 [11] 
餘豐河,通呂運河~遙望港,河長19.25公里,流經通詐區金餘、唐洪、東社、慶豐、二窵,1956年部分疏浚,1966、1976年分段開挖,1991年疏浚。底寬4米,底高-0.5米,邊坡比1:3。 [11] 
袁灶豎河,通呂運河~海門市界,河長6.0公里,流經通詐區袁灶,1972年溝通全線,底寬5米,底高-0.5,邊坡比1:3。 [11] 
忠義豎河,團結河~通呂運河,河長10.23公里,流經通州區忠義、餘北,1954、1958、1961、1969、1989年疏浚,底寬6米,底高-1.5,邊坡比1:3。 [11] 
餘西豎河,通呂運河~海門市界,河長6.63,流經通州區餘西、二甲。1975年利用餘西、二甲的原五甲河貫通形成。 [11] 
運鹽河,西段:團結河~餘豐河,東段:通呂運河~海門市界。河長20.28公里,西段流經通州區西亭、金沙、金西、金餘;東段流經餘西、二甲,建國後多次疏浚,1960年代由幹河改為支河,1987年金沙鎮段疏浚。底寬8.0米,底高-2.0米,邊坡比1:3。 [11] 
老運河,又名運鹽河,全長25.18公里,流經國強、四甲、王浩、餘東、正餘5個鄉鎮,流域面積47.92平方公里,灌溉耕地面積4.28萬畝,河道底寬10米,底高程0.76米,比坡1:2·5。該河段主要靠沿岸農民,採用罱泥的方式疏浚。 [9] 
新江海河,南起海門市江心沙農場的長江邊新江海河閘出口處,北至通呂運河,全長27.04公里。其中通州區境內長24.06公里,流經南興、川港、姜灶、金樂、正場5個鄉鎮及南通農場,流域面積43.4平方公里 [12]  ,海門境內段長2.43公里,河道底寬60米,底高程-1.24米,比坡1:3,面寬97.2米。擔負全縣180.59平方公里的排澇任務,灌溉耕地面積17.18萬畝。1976年11月~1977年1月,由南通地區革委會組織海門、啓東、南通、如皋、如東5個縣14萬民工全線施工。完成總土方1458.6萬立方米,其中海門出動民工4萬人,完成土方337.78萬立方米。 [9]  新江海河主要是補充通啓河向海門、啓東2個縣(市)輸送長江水源,對溝通南北、發展航運事業也有利。1988年查測20.15公里河段,平均每米河岸坍方26.6立方米,河牀淤方76.9立方米,河槽容蓄量比設計容蓄量在常水位時減少26.65%,低水位時減少33.63%。 [12] 
三餘豎河,原名新街閘河,後因延伸經通州區三餘鎮至遙望港而得名。南起海門市四甲套閘,北至遙望港,全長21.36公里。海門段長11.36公里,流經四甲,貨隆兩鎮,流域面積49.25平方公里,灌溉耕地面積4.41萬畝,河道底寬8~10米,底高程0.76~0.26米,比坡1:2.5,1957年疏浚。1966年,拓浚通呂運河至三餘套閘段,由新建、王浩等4個公社6000民工施工,完成土方13.78萬立方米。1974年,疏浚老運河至通呂運河段,由國強、四甲、新建、王浩4個公社7000民工施工,完成土方32萬立方米。1987年12月~1988年1月,由海門、南通兩縣使用35台套水力衝挖機組疏浚團結河至通呂運河段.完成土方70萬立方米。 [9] 
東灶河,南起通呂運河,北至東灶港套閘,全長6.3公里,為海門市沿海主要出海河道,流經東興、東灶鄉,流域面積35.2平方公里,灌溉面積2.71萬畝.1971年1月~1972年12月拓浚,由東興等6個公社1萬民工施工,完成土方49.5萬立方米,形成河道底寬8米,底高程0.76米,比坡1:2.5。1984年11~12月進行第二次疏浚,由包、劉浩、東興、新餘、正餘等鄉鎮7000民工施工,完成土方12萬立方米。 [9] 
大洋港,為通呂運河排水入海港口,系一港兩口,西口為呂四漁港船閘。自通呂運河向北至大洋港閘長2.7公里。該港1923年前稱徐家岱港,1923~1924年間,利用十九總溝拓浚至底寬12米,北口入海,南接運鹽河,小汛基本無水,當時稱淮謂港。1948年下半年,河底又拓寬至21米。1958年新開通呂運河第一期工程後,引江灌溉水源基本解決,但大洋港閘配套工程沒有及時跟上,致使下游排水無出路,對啓東、海門威脅很大。1963年冬至1964年春,又進行疏浚,發動啓東、海門兩縣2.63萬民工,挖土69.37萬立方米,實做45.03萬個工日。該港閘上引河牀底寬40米,河底高負0.8米,閘下引河牀底寬30米,河底高0.0米,比坡1:3。 [7] 

通呂運河治理開發

通呂運河河道建設

該河原有一老河名運鹽河。在南宋鹹淳五年(1269)兩淮制置使李庭芝為運鹽,始鑿通州經金沙至餘慶場。明成化十七年(1481)巡鹽御史吳哲浚餘西河。明成化二十年(1484)巡鹽御史李孟匪鑿呂四場運鹽河,通州知州鄭重浚金沙西亭河。明弘治二年(1489)巡鹽御史張鎮浚運鹽河自許家環至石港場七十里。明嘉靖十六年(1537)通州同知舒纓繼鑿運河三十里,起自利和鎮,經餘西、餘中場達呂四場,溝通全線。清康熙十年(1671)通州知州王宜亨浚餘西河,東至牧童山西至餘西界計程十六里。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海門夏申書等請開呂四運鹽新河;時餘東鹽河沒於江,申書等請開運河,東接呂四場,西暨餘東餘中二場。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運判黃家徵及海門姜兆熊等請開餘中場南運河。清雍正八年(1730)浚通州運鹽河。清乾隆十二年(1747)浚運鹽河深一丈五尺有奇。清同治十二年(1873)通州知州梁悦馨浚通州各場鹽河。民國14年(1925)疏浚運鹽河30處長3060.4丈。舊運鹽河水系,據<光緒直隸通州志>“浚河水系”載:“自濠河東流至龍津橋,北七里至瘦子橋,自瘦子橋十八里至闞家庵,又五里至八字河,又四里至爛皮橋,又三里至西亭場。自金沙場東流十三里至金餘鎮,又七里至餘西場,又十里至頭橋,又十里至四甲鎮,又十里至王壩庵,又十里至餘東場,又二十里至包場,又二十里至六甲,又二十里至呂四場。”但該河迂迴曲折,河線長、河牀淺狹,河底高程一般在1.0米以上,引排不暢,不能適應今天工農業生產和交通航運需要。根據通呂啓地區水利規劃,結合河網具體佈局,縮短河道長度。大部分不利用舊河,自南通港另闢港口至通揚運河轉向東行,幾乎呈一直線至啓東市(原啓東縣)呂四鎮。並與大漾港銜接向北出海。該河於1958年冬春動工,因民力關係。僅完成通揚運河至通州區正場16.87公里及海門市陶家店至呂四22.84公里兩段。以後經1959年冬春才全線貫通。其分期施工情況如下:
通揚運河至正場段16.87公里,由海門市動員民工37159人,於1958年10月10日開工至1959年4月22日完工,完成土方5633214立方米,投工3446624個,實用經費1185535.84元。竣工河牀標準:河底寬15米,底高一2.0米,河坡1:3.5。
海門市陶家店至啓東呂四段22.84公里,由啓東市(原啓東縣)動員民工91173人。於1958年12月1日開工。至1959年4月15日完工,完成土方9307654立方米。投工5045172個,實用經費1445077.03元。竣工河牀標準,河底寬30米,底高-3.0米,河坡1:3。
自長江邊至通揚運河3.68公里江邊段,成立南通專區任港樞紐工程指揮部,動員南通、啓東、如皋、如東四縣民工36434人,於1959年11月中下旬開工,至1960年4月完工。完成土方4918549立方米,投工3544831個,實用經費2227659.67元。竣工河牀標準:南通節制閘下游。底寬150米,底高-3.0米,河坡1:4。南通港船閘下游底寬40米,底高-4.3米,河坡1:4,中間隔有分水島長1000米,於樁號24兩河匯合成河底寬178~290米。南通節制閘上游,底寬136米,底高-3.0米。河坡1:3:南通港船閘上游,底寬40米,底高-3.0米,河坡1:4,中間隔有分水島長1200米,於樁號69東26米處兩河匯成一河與通呂運河銜接成一喇叭口。
自通州區正場至二甲廟18.21公里,由海門市動員民工28330人,於1959年11月25日開工,至1960年4月5日完工,完成土方3076564立方米,投工1689542個,實用經費871311.76元。竣工河牀標準:底寬15米。底高-2.0米,河坡1:3。
自通州區二甲廟至海門市陶家店14.02公里,由啓東市(原啓東縣)動員民工26473人,於1959年11月30日開工,1960年4月10日完工,完成土方3218816立方米,投工1720750個,實用經費798153.22元。竣工河牀標準:底寬15米,底高-2.0米,河坡1:3.5。
自呂四鎮至大漾港閘2.31公里,由啓東市(原啓東縣)動員民工22625人,於1963年12月22日開工至1964年1月28日完工,完成土方693683立方米,投工450324個,實用經費375813.91元。竣工河牀標準:底寬40米,底高-2.6米,河坡1:3。
大漾港閘下引河0.62公里,由海門市動員民工3643人。於1964年1月中旬開工,至3月中旬完工。完成土方111807立方米,投工64282個,實用經費80886元。竣工河牀標準:底寬30米。底高-1.76米,河坡1:3。
自通揚運河至啓東市(原啓東縣)呂四節制閘73.24公里全線整治工程,於1975年冬開工,成立南通地區通呂運河整治工程指揮部,動員南通、海門、啓東三縣33萬民工於1975年11月15日開工,至同年12月31日完工。完成土方19952827立方米,投工12427798個,實用經費907萬元。竣工河牀標準:河底寬90--30米,底高-3.0米,河坡1:3。 [13]  [10]  [9]  [3-4]  [6] 

通呂運河涵閘工程

大洋港閘 大洋港閘
大洋港閘(也有寫作大漾港節制閘 [6]  ),建於大洋港下游,離港口0.79公里。是通呂運河尾閭入海水道控制蓄泄的建築物。1924年在原大洋港的沈公堤下,建有6.7米寬的單孔閘1座,在敵偽佔領時,閘板被敵偽拆去築碉堡,失去排泄作用。1950年春,由南通專員公署撥款修理,但因閘底被淘空,仍不能安全運行而封閉。為解決通呂運河泄水出路,1964年由南通專員公署水利局設計,當年7月建成。設計流量289.0立方米/秒。分5孔:中孔為通航孔,寬8米;每邊2孔,每孔寬6米,為節制擋潮孔。閘身分3塊底板,中孔1塊,邊孔2塊,底板兩側連以扶壁岸牆,底厚1.4米,順水流方向15.5米。閘下游接消力塘長16米,下游接護坦總長57米,分塊接頭處,用紫銅片止水及柏油方塊護層,閘底高程0.06米,鋼結構閘門,中孔閘門分上下扉二合,上扉門頂高8.2米,下扉門頂高4.76米,邊孔閘門頂高5.06米,各孔用繩股式捲揚機啓閉。閘面設汽—10級交通橋,淨寬5米,橋面高程9.76米,閘圩頂設工作橋,中孔橋面寬4.38米,橋面高程15.56米,邊孔橋面寬3.88米,橋面高程12.76米。中孔可通航單船100噸位。排澇面積272平方公里。 [8] 
南通節制閘及南通港船閘 南通節制閘及南通港船閘
南通節制閘,位於南通市區中部,距江邊2050米的通呂運河上,是南通市引江灌溉排澇又一骨幹工程,23孔,每孔4米,淨寬92米,閘底高程負1.24米,鋼筋混凝土底板,漿砌塊石翼牆,繩鼓啓閉。1959年12月中旬至1960年3月上旬另挖閘塘,1960年7月25日放水。灌溉面積232.9萬畝,排澇面積34.94萬畝。工程量74.1萬立米,造價391萬元。 [14] 
南通港船閘,位於通呂運河出口處,淨寬12米,閘室長度160米,閘底高程-2.84米,閘首牆高:上8.36米,下8.666米,重力式漿砌塊石閘室及岸牆,鋼筋混凝土底板,橫拉綱閘門,電動啓閉。1959年12月開工,1960年5月竣工。通航能為年500萬噸。 [15] 
新三和港北閘,位於啓東市新三和港與通呂運河銜接口上,設計流量45立方米/秒,3孔,淨孔寬10.5米,顛簸式木閘門,東邊孔已改鋼閘門,齒杆啓閉機機電動,建成於1960年12月。 [17] 

通呂運河航道航運

通呂運河航道,西起南通市區節制閘分水島,東到啓東市三和北閘,是聯結南通市區和啓東、海門、通州三市的水上樞紐,也是聯結蘇南地區貨運週轉南通引江入海的重要通道 [16]  ,全長72.62公里 [16] 
經過1975年整治,通呂運河河道順直,河面西寬於東,河水東深於西,通航條件良好,符合五級航道標準,可常年通行500噸級單駁和200噸級貨駁組成的輪駁船隊,惟因河道處於沙土地帶,水土流失嚴重,加上船行波的影響,航道易淤,需常加疏浚。 [6] 
2005年,被劃入江蘇省幹線航道通揚線。通航水位最高3.3米、最低1.39米,水深2.2~3米,底寬36~56米,可通過300噸級船隊。 [16] 
2013年,通州區通呂運河航道整治工程開工,規劃全線將由五級航道升級為三級航道,通航能力將大幅提升。 [5] 
據五汊河觀測點統計,1987年船舶通過量為32萬艘、1523萬總噸,其中重載為867.54萬噸;貨隆觀測點統計,船舶通過量17.94萬艘、782.69萬總噸,其中重載為427.13萬噸,主要運輸物資有棉花、建材、水產等。 [6] 
2024年1月30日,通揚線通呂運河段航道整治工程正場大橋與通州大橋項目順利交工驗收,通州大橋正式建成通車。 [18]  2月6日,通州區正場大橋正式通車 [19]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