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

鎖定
《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是現代詩人食指於1968年底創作的詩歌。此詩寫的是知青“上山下鄉”,離開家園的場景,詩人抓住火車開動這一時刻,把遠離父母家鄉的惜別之情,對未來命運的憂慮和恐慌,都匯聚在“四點零八分”這一瞬間,使這一瞬間濃縮了一個特定時代的重大歷史內涵。全詩以極為通俗平實的語言,傾注滿懷真情,又抓住特定的時代內涵,使其主旨有更深廣的歷史意義,發人深思。此詩後被選入多個版本的教科書中。
作品名稱
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
作    者
食指
創作年代
1968年
作品出處
《食指的詩》
文學體裁
現代詩歌

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作品原文

  • 版本一
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
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
一片手的海洋翻動
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
一聲尖厲的汽笛長鳴
北京車站高大的建築
突然一陣劇烈地抖動
我吃驚地望着窗外
不知發生了什麼事情
我的心驟然一陣疼痛,一定是
媽媽綴釦子的針線穿透了我的心胸
這時,我的心變成了一隻風箏
風箏的線繩就在媽媽的手中
線繩繃得太緊了,就要扯斷了
我不得不把頭探出車廂的窗欞
直到這時,直到這個時候
我才明白髮生了什麼事情
——一陣陣告別的聲浪
就要捲走車站
北京在我的腳下
已經緩緩地移動
我再次向北京揮動手臂
想一把抓住她的衣領
然後對她大聲地叫喊:
永遠記着我,媽媽啊北京
終於抓住了什麼東西
管他是誰的手,不能松
因為這是我的北京
是我的最後的北京 [1] 
  • 版本二
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
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
一片手的海浪翻動
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
一聲雄偉的汽笛長鳴
北京車站高大的建築
突然一陣劇烈地抖動
我雙眼吃驚地望着窗外
不知發生了什麼事情
我的心驟然一陣疼痛,一定是
媽媽綴釦子的針線穿透了心胸
這時,我的心變成了一隻風箏
風箏的線繩就在母親的手中
線繩繃得太緊了,就要扯斷了
我不得不把頭探出車廂的窗欞
直到這時,直到這個時候
我才明白髮生了什麼事情
——一陣陣告別的聲浪
就要捲走車站
北京在我的腳下
已經緩緩地移動
我再次向北京揮動手臂
想一把抓住她的衣領
然後對她大聲地叫喊
永遠記着我,媽媽啊北京
終於抓住了什麼東西
管他是誰的手,不能松
因為這是我的北京
是我的最後的北京 [2] 

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創作背景

在1968年底,從北京掀起了一場波及全國、影響到千家萬户的上百萬青年上山下鄉的狂潮。
此詩就寫於1968年12月20日,是作者告別北京站、乘每天一班的四點零八分的火車到所插隊的山西農村過程中寫的。作為上山下鄉知青隊伍中的一員,在即將離開故鄉北京的一剎那,作者的心靈突然受到強烈的觸動,這種觸動包括對故鄉、母親、文明的眷戀,也許還包括對不可知的未來的恐懼。“文革”的那些歲月裏誰也無法預測,也許這就是他們“最後的北京”。 [3]  [4] 

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文學鑑賞

此詩寫知青“上山下鄉”運動時,詩人自己和其他知青一起擠在列車上與北京告別的情形。這是種依依不捨的情感,跟那時整個大時代的氣氛不完全合拍。在那個時代鋪天蓋地的宣傳下,知青離開城市趕赴山鄉,是一種崇高的行為,是值得讚美的壯舉。在當時,第一批“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還要政審,家庭出身不合格的知青,還沒有資格參加。在這樣的告別人羣中,詩人自己在車中往外觀看,以自己所處的視角,產生了特殊的地理“位移”。通常來説是火車離開了車站、離開了城市,但在詩人依依不捨的情感中,變成了是北京站離開了自己,是北京離開了自己。這種“異化”視角,如今的讀者已經習以為常,但在當時卻帶給了人們新奇的閲讀感受。為了強調自己心情的難捨,詩人“移動”了北京和北京車站,而讓自己成為一個座標。這樣,所有情感的指向都明確了,詩人的離開,是一種身體的暫別,而在精神上,他還留在這裏。
四點零八分的北京”,是一個大清早,告別的人揮動手臂,“一片手的海浪翻動……/北京車站高大的建築/突然一陣劇烈地抖動”,這是火車啓動,要開出去了但是從詩人車中的角度,抖動的是北京車站—“這時,我的心變成了一隻風箏/風箏的線繩就在媽媽的手中”,寫了依依不捨和親情,這些也都是跟當時的主流媒體宣傳不同的甚至是被鄙視的兒女情長,但這樣的兒女情長恰是真情流露。
詩人敏鋭地抓住個體的“我”心靈中的幾個幻覺意象,並把它們自然而集中地組合起來。幻覺中“劇烈地抖動”的“北京站”,作為“我”的心靈外化,強烈地表現了詩人的感情震動之巨,表現了那種“不知發生了什麼事情”的茫然與無助。另一個“幻覺蒙太奇”也很精彩,“我的心驟然一陣疼痛,一定是/媽媽綴釦子的針線穿透了心胸。”這表現了文學中源遠流長的對母愛的眷戀,在這種普通而強烈的人性面前,政治的神話褪去了燦爛的光彩,顯得蒼白無力,而隱藏在其背後的現實的悲哀與人性的永恆的喟嘆表露無遺。
此詩打動了幾乎所有知青偽裝得貌似堅強的內心,畢竟大多數知青都只有十七八歲的年齡,還只是剛剛告別少年,進入青年。尤其是內心的顫動關於這樣的場景,不少經歷過的知青後來都有所記憶,在食指的詩裏,詩人將這一場景深刻描述出來。整首詩於迷茫和感傷之中又不失温柔敦厚的赤子之心,觸及了那個瘋狂年代一代人心靈深處最為真實、敏感、私密部位,真可謂震撼靈魂的低吟。人生如浩瀚的海洋鋪展在他們的面前,未知世界也不能讓人感到安心。就在幾年,他可能還牽着母親的手,走過北京那些熟悉的街道——“一陣陣告別的聲浪/就要捲走車站/北京在我的腳下/已經緩緩地移動”。這首詩寫得很簡明,把那種依依不捨的心情徹底地顯露出來,而不是像政治口號説的那樣毅然決然地離開,毫留戀,毫不柔情。這首詩傳達出了人們心真正的柔軟情感,因此很抓人“於抓住了什麼東西/管他是誰的手,不能松/因為這是我的北京/這是我的最後的北京”
另外,詩人受到了現代詩的影響,很注意詩的韻腳變化而且一韻到底,顯得非常流暢。在詩的結尾,用雙重的反覆“我的北京/是我的最後的北京”,來吟誦自己依依不捨的心情,使本詩更加情緒飽滿而柔腸百結。
這首詩寫於那個史無前例的年代,沒有空話、套話,出奇地冷靜、客觀,至今讀來,仍令人耳目震驚。因為它在冷靜、客觀的同時,又飽含着炙人的熱情,流露出極其深沉的憂患意識。詩人用平易的文字,將冷靜的思考與熾熱的感情糅合在字裏行間,並且表達得如此和諧,實在難能可貴。詩人通過個人的命運來顯示所有同代人乃至國家的命運,就更充分地顯示出詩的構思的深度與廣度。 [3]  [5] 

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名家點評

現代作家李朝全《詩歌百年經典·1917-2015》:“瞬間鑄就永恆。多情自古傷別離,何況是凌晨四點零八分的別離!在這離別的時刻,千言萬語,千絲萬縷的情感都道不盡。北京,這片生活的家園,這片母親的土地,只能深藏於內心,連同那無窮的眷戀和思念。這是一種告別,一種離開是一種失去,卻也是一種迴歸和皈依,是精神的期待、愛的連接,使詩人與北京永遠無法分割。詩歌情感熱烈,詩句節奏鮮明。” [6] 
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張德明《中國好詩歌·你不能錯過的白話詩》:“知青,一個歷史名詞,也是一代人的記憶。離開城市,下鄉插隊,時間在這一刻凝固,歷史在此定格。這首詩真實地記錄了那個特殊的歷史節點上,一個個體所具有的內在心靈軌跡,它將與那個時代一起,被人永遠記憶。” [7] 
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王光明《開放詩歌的閲讀空間·讀詩會品賞錄》:“詩中的告別顯得十分悲愴,在無法調和的對立中呈現出一種悲劇性,表達了一代人從盲目、狂熱走向失望與掙扎的內心世界。” [8] 

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後世影響

《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後被選入語文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級語文下冊等教科書中。 [9] 

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作者簡介

食指,原名郭路生,山東魚台人,高中畢業。1969年赴山西汾陽杏花村插隊務農,1971年應徵入伍,歷任舟山警備區戰士,北京光電研究所研究人員。職業作家。1982年開始發表作品。1997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詩集《相信未來》、《食指·黑大春現代抒情詩合集》、《詩探索金庫·食指卷》,詩歌《魚兒三部曲》、《海洋三部曲》等。 [10] 
參考資料
  • 1.    食指.《食指的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47—48
  • 2.    謝冕.百年新詩 社會卷:百花文藝出版社,2012.06:第235頁
  • 3.    左懷建主編. 中外文學經典導讀[M]. 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5.03.第178-179頁
  • 4.    本社編. 大學語文[M]. 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 2012.09.第165-167
  • 5.    葉開主編. 這才是中國最好的語文書 詩歌分冊 上[M]. 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 2014.11.第265頁
  • 6.    李朝全主編. 詩歌百年經典 1917-2015[M]. 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2016.01.第212頁
  • 7.    李少君,張德明主編. 中國好詩歌 你不能錯過的白話詩[M]. 北京:現代出版社, 2016.01.第84頁
  • 8.    王光明等著. 開放詩歌的閲讀空間 讀詩會品賞錄[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8.02.第209頁
  • 9.    語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語文》九年級下:語文出版社,2003年12月:第34頁
  • 10.    葉開主編. 這才是中國最好的語文書 詩歌分冊 上[M]. 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 2014.11.第26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