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透光帶

鎖定
透光帶是指對於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光線可充分透過的水層。海水中射入的光量隨深度而減少,這與浮游植物和海藻的生長密切相關。 [1]  透光帶深度因海區、季節而異,但大體在80米以淺,在淺海的沿岸區域,海底也包括在透光帶之中。硅藻浮游植物和海藻等,大部分在該層生產。
海水中最上部的光亮層,厚達80m,其中的光線足以維持植物的生長。
中文名
透光帶
外文名
Euphotic zone
繁    體
透光帶
拼    音
tòu guāng dài 
定    義
光線可充分透過的水層
生    物
硅藻等浮游植物和海藻等

透光帶光線條件和分帶性

在生態上和深海區採用喜光生物的分佈模式。通常可以劃分出透光的明亮帶和不透光的黑暗帶。用其他的概念可劃分出三個帶。

透光帶透光帶

在透光帶有支持光合作用的足夠的透射光線。 [1]  它的下界就是可見光減少到接觸水面時的1%的水深。這個界線近似相當於藻類的最大補償深度,也相當於葉綠素生態羣的下限。透光帶包括潮上帶潮間帶和部分的潮下帶。用岩石內個別的藍藻細菌和藻類組合的差異性,可以將透光帶細分為淺的和深的透光帶。 [2] 

透光帶微光帶

弱光帶是一個微光帶,它的主要特徵是暗淡的光線,並且有較少光合作用。 [1]  [3]  弱光帶和無光帶的界線定義在專性光合自養多細胞生物出現的位置。這個界限相當於紅藻生態羣的下限,在此位置只有水面光線的0.01%~0.001%;這個界線也相當於殼狀珊瑚藻出現的位置。這個帶有時候也會被認為是透光帶的底部。微光在陰影的地方是比較常見的,比如海底巖洞和生物礁。 [2] 

透光帶無光帶

在無光帶,沒有提供給光合作用的足夠光線。 [3]  巖內的微鑽孔生物侷限在化能生物分類單元。無光帶包括部分陸棚深處和深海底。 [2] 

透光帶透光帶和無光帶的識別

透光帶微相標誌

某些類型的碳酸鹽巖顆粒的組成受到光線環境的影響。多數的包粒和孔層類骨骼核形石(藍藻石)產生在光線好的透光帶。
集合顆粒大量出現在透光帶上部。 [2] 

透光帶藻和藍藻細菌

鈣質藻類的出現。綠藻在深度上的分佈樣式要比紅藻窄得多,紅藻可以利用極微弱的光線強度和特殊的波長的光。因此珊瑚狀的紅藻可能出現在200m以下更深的海水中。 [2] 
粗枝藻屬被限制在僅幾米的水深範圍內;鈣扇藻屬綠藻生存的深度範圍在幾十釐米到大約80m之間。
參考資料
  • 1.    鍾錫華.現代光學基礎: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07
  • 2.    Flugel,Erik.Microfacies of Carbonate Rocks:Springer,2010
  • 3.    黃順力.海洋迷思:中國海洋觀的傳統與變遷: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