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逆(拼音:nì)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常用字) [1]  。此字初文作“”,始見於甲骨文。甲骨文和金文中“屰”像倒人形,表示順逆的“逆”,當為“逆”字初文。甲骨文和金文屰或增止,或增彳、辵符,像對面的人向着自己,迎面走來,表示迎接。引申可有接受、倒着、退後、不順從、叛亂、猜度等意義。 [2] 
中文名
拼    音
部    首
五    筆
UBTP [3] 
倉    頡
YTU [3] 
鄭    碼
WUZI [3] 
筆    順
點、撇、橫、豎折、豎、撇、點、橫折折撇、捺
字    級
一級(編號1652) [1] 
平水韻
入聲十一陌 [4] 
注音字母
ㄋㄧˋ
筆畫數
3+6
造字法
會意字形聲字
結    構
半包圍-左下包圍結構
異體字
屰、𨒫、𨒾
統一碼
9006 [3] 
國標碼
C4E6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逆”字在甲骨文中已經出現,甲骨文“逆”字由“(或從、或從)”和“屰”構成;金文構型與甲骨文大同小異;戰國文字、篆文也與金文相同;隸書、楷書將“辵”寫作“辶”。辵、止、彳都是與行動有關的構件,説明“逆”的本義與行動有關;“屰”字本來是一個人頭頂着地手腳朝天的“倒懸”形象。甲骨文(圖B)是線條化的,金文(圖A)是填實的,寫法都一樣,都是一個倒立的人形。《説文解字·幹部》:“屰,不順也。”兩相會意,表示對面的人向着自己,迎面走來。“屰”也有表音的作用。《説文解字》《爾雅》《方言》等書均認為“逆”本是迎接的意思。段玉裁則説“逆”的本字是屰:“後人多用逆,逆行而屰廢”。屰的本義“不順”也與“逆”之“不順、抗拒”等義相近。
從現有的古文字資料看,逆字所從的“屰”絕大多數正是倒立的人形,不論甲骨文、金文,大都從辵,有的省為從彳或止,但其主幹部分則一律是倒寫的“大”。稍有不同的是金文中的一些“大”(或“天”)已把雙手拉平,成為一橫,與小篆的屰相接近了。不過,也有例外,甲骨和銅器上也有個別的逆字,中間一豎出了頭,於是變成了從牛(如圖C),這是文字使用過程中出現的訛變現象,雖然有違造字初衷,只要不是根據它來強説字義,也就不必厚非。逆字中的聲符兼意符“屰”隸書或訛作與之形近的“羊”形(圖8、9、10),實與羊字無關。
由此看來,逆確是屰的後起字,它的本來意義也應該是不順,是順的反義詞。古書中常見逆與順並用之例。如《史記陸賈傳》:“湯武逆取而順守之,文武並用,長久之術也。”口語亦有“逆來順受”、“逆水順風”等説法。而且,典籍或口語中的許多“逆”,究其本義,也依然是不順。如不順耳的話稱“逆耳之言”,不孝順的兒子稱“逆子”,方向不順的鱗片稱“逆鱗”,不順天意為“逆天”,不順心則為“逆心”。由不順而引申為抗拒,如《戰國策·秦策》“故專兵一志以逆秦,《左傳》昭公四年“慶封唯逆命”。又由抗拒而引申為叛逆之逆,如稱逆臣、逆賊、逆黨、逆謀、逆兇、篡逆等等,都是古書中常見的詞彙。
但是,《説文》《爾雅》《方言》等書説“逆,迎也”,也有對的一面。它説的雖是引申義,倒頗適用於古文字材料和若干先秦典籍。甲骨文、金文中的“逆”,除用作人名、地名外,用為動詞者都可解釋為“迎”。卜辭有“王逆伐”“王其逆羌”等語,金文則有“子通遣間來逆邵王”(宗周鐘)等文例,逆均可訓迎。所謂迎,與被“迎”者的方向是相反的,是不順的,因為如方向一致,“順”了,也就“迎”不成了。 [2]  [5]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動詞
〈文言〉迎接;迎候。
meet
《尚書·顧命》:“虎賁百人,逆子釗於南門之外。”
荀悦《漢紀·景帝紀》:“梁王來朝,上使乘輿馳駟馬逆梁王於闕下。”
逆旅;逆戰
〈文言〉迎受;承受。

《尚書·呂刑》:“爾尚敬逆天命,以奉我一人。”

向着相反的方向(與“順”相對)。
reverse;
inverse
《北史·厙狄幹傳》:“幹不知書,署名為‘幹’字,逆上畫之。”
《漢書·天文志》:“天文以東行為順,西行為逆。”
逆行;逆定理;逆流而上;倒行逆施
〈文言〉顛倒。
converse;
put upside down
《韓非子·難一》:“舉琴而親其體,是逆上下之位,而失人臣之禮也。”

〈文言〉退後;退去。
retreat
《周禮·考工記·匠人》:“囷窌倉城,逆牆六分。”

〈文言〉迴旋。
turn;coil
《周禮·夏官·田僕》:“田僕掌馭田路,以田以鄙。掌佐車之政,設驅逆之車。”

抗拒;拒絕。
against;
resist
《尚書·太甲下》:“有言逆於汝心,必求諸道。”
《鶡冠子·天則》:“聖王者,有聽微決疑之道,能屏讒權實,逆淫辭,絕流語。”
韓愈《答劉秀才論史書》:“賤不敢逆盛指,行且謀引去。”
逆反;忤逆;忠言逆耳
背叛;叛亂。
against
《詩經·魯頌·泮水》:“既克淮夷,孔淑不逆。”
葉適《徐文淵墓誌銘》:“麻溪峒民業鑄兵鬻鹽者,官窮治羣捕,因相聚為逆。”
逆臣;逆賊;叛逆
〈文言〉預測;揣度。
forcast
王若虛《〈論語〉辨惑四》:“蓋此乃甚之辭,非真語師對也,學者當以意逆之。”

〈文言〉考察。

《墨子·貴義》:“今若過之心者,數逆於精微。”

〈文言〉奏事上書。

《周禮·天官·宰夫》:“宰夫之職……敍羣吏之治,以待賓客之令,諸臣之復,萬民之逆。”

形容詞
不順利。
inverse

逆境
名詞
指背叛者、叛亂者。

《後漢書·蘇竟傳》:“八魁,上帝開塞之將也,主退惡攘逆。”
逆產
中醫指氣血不和、胃氣不順等所致病症。

《素問·通評虛實論》:“所謂逆者,手足寒也。”

副詞
預先;事先。

《後漢書·班超傳》:“去兜題所居槃橐城九十里,逆遣吏田慮先往降之。”
逆料
參考資料: [6-8]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二】【辵部】宜戟切(nì)
迎也。從辵屰聲。關東曰逆,關西曰迎。
【註釋】①“關東”句:《方言》:“逢、逆,迎也。自關而西或曰迎,或曰逢,自關而東曰逆。” [9] 

説文解字注

“迎也”注:逆迎雙聲,二字通用,如禹貢逆河,今文《尚書》作迎河是也。今人假以為順屰之屰,逆行而屰廢矣。
“從辵,屰聲”注:宜戟切,古音在五部。
“關東曰逆,關西曰迎”注:《方言》:逢逆迎也。自關而西,或曰迎,或曰逢。自關而東曰逆。 [10] 

廣韻

宜戟切,入陌疑 ‖屰聲鐸部(nì)
逆,迎也。卻也。亂也。范曄《漢書》:“周防,字偉公,少孤微,常修逆旅以俟過客而不待其報。”宜戟切。六。 [11] 

康熙字典

【酉集下】【辵部】 逆;部外筆畫:6
《唐韻》《正韻》宜戟切。《集韻》《韻會》仡戟切,並凝入聲。《增韻》:迕也,拂也,不順也。《釋名》:逆,遌也。不從其理,則逆遌不順也。《書·大禹謨》:從逆兇。注:言悖善從惡也。
又《太甲》:有言逆於汝心。注:人以言拂逆也。
又《廣韻》:亂也。《禮·孔子燕居》:勇而不中禮,謂之逆。《前漢·武帝紀》:大逆不道。
又《説文》:迎也。《周禮·春官·中春》:龡豳詩以逆暑。《書·呂刑》:爾尚敬逆天命。《春秋·桓八年》:祭公來,遂逆王后於紀。
又《玉篇》:度也,謂先事預度之也。《論語》:不逆詐。《易·説卦》: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
又奏事上書曰逆。《周禮·天官·宰夫》:掌敍羣吏之治,以待諸臣之復,萬民之逆。《夏官·太僕》:掌諸侯之覆逆。注:復,謂奏事。逆,謂自下而上曰逆。
又受也。《儀禮·聘禮》:眾介皆逆命不辭。注:逆猶受也。《周禮·天官·司書》:以逆羣吏之徵令。注:逆受而鈎考之。
又河名。《書·禹貢》:同為逆河,入於海。注:言九河合為一,大河逆之而入海也。
又曲逆,地名。《史記·陳平傳》:封平為曲逆侯。
又葉宜腳切,音虐。《詩·魯頌》:孔淑不逆,淮夷卒獲。獲叶音霍。 [12]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3]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規範提示】“辶”3畫,第二筆楷體是㇋(橫折折撇),一筆寫成。
【寫法】❶“辶”從左、下包圍“屰”,頂部“屰”略高。❷“屰”,點從豎中線上端起筆;凵在橫中線部位,㇗(豎折)的豎段在豎中線左側,橫段在橫中線下側,略向上斜;末筆撇與“辶”相接。❸“辶”,㇋(橫折折撇)從橫中線上側起筆。 [13]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ŋ
i̯ăk
董同龢系統
ŋ
jăk
周法高系統
ŋ
iak
李方桂系統
ng
jiak
西漢



東漢





jiak


jiak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陌麥昔錫

jiek
北魏後期北齊
陌麥昔錫

jiek
齊梁陳北周隋
陌麥昔錫

jiek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ŋ
i̯ɐk
擬音/王力系統

ŋ
ǐɐk
擬音/董同龢系統

ŋ
jɐk
擬音/周法高系統

ŋ
iak
擬音/李方桂系統

ng
jɐk
擬音/陳新雄系統

ŋ
ǐak
[14-15] 

韻書集成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韻系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入聲
二十陌

開口呼
三等
次濁
宜戟切
ŋjɐk
集韻
入聲
二十陌

開口呼
三等
次濁
仡戟切
ŋiak
禮部韻略


入聲






仡戟切

增韻


入聲






宜戟切

中原音韻

入聲作去聲
齊微


齊齒呼

全清

i
中州音韻


入聲作去聲
齊微






銀計切

洪武正韻

入聲
七陌


次濁
宜戟切
ŋiək
分韻撮要

陽入
第七英影應益







[16]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片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京承片-京師小片
北京
ni
51
去聲

官話(冀魯官話)
石濟片-聊泰小片
濟南
i
21
去聲

ȵi
21
去聲
新讀
官話(中原官話)
關中片
西安
ȵi
21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湖廣片-鄂中小片
武漢
ni
213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川黔片-成渝小片
成都
ȵie
21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洪巢片
合肥
liəʔ
4
入聲

官話(江淮官話)
洪巢片
揚州
lieʔ
4
入聲

晉語
幷州片
太原
nieʔ
2
陰入

吳語
太湖片-蘇嘉湖小片
蘇州
ȵiɪʔ
23
陽入

吳語
甌江片
温州
ȵiai
212
陽入

湘語
長益片-長株潭小片
長沙
ȵi
24
入聲

湘語
婁邵片-湘雙小片
雙峯
ȵiĩ
35
陰去

贛語
昌都片
南昌
ȵit
5
陰入

客家話
粵台片-梅惠小片
梅縣
ȵiak
1
陰入

粵語
廣府片
廣州
jɪk
2
陽入
文讀
ŋak
2
陽入
白讀
粵語
高陽片
陽江
ŋik
54
上陽入

閩語
閩南片-泉漳小片
廈門
gɪk
5
陽入

閩語
閩南片-潮汕小片
潮州
ŋek
4
陽入

閩語
閩東片-侯官小片
福州
ŋiʔ
4
陽入

閩語
閩北片-建甌小片
建甌
ŋɛ
42
陽入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7]  、漢典 [16]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2-28]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18
  • 3.      .漢典[引用日期2020-02-28]
  • 4.    平水韻 十一陌  .搜韻[引用日期2020-02-28]
  • 5.    陳煒湛著.古文字趣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2:171-173
  • 6.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10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824
  •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944
  • 8.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7[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4088
  • 9.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347
  • 10.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20-02-28]
  • 11.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511
  • 12.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1240-1241
  • 1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247
  • 14.    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0-03-01]
  • 15.    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0-03-01]
  • 16.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20-02-28]
  • 17.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8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