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送蓀友

鎖定
《送蓀友》是清代詩人納蘭性德的詩作。此詩是作者為好友嚴繩孫的送別之作,自“人生何如不相識”至“此時君亦應思我”,抒寫知己離別之痛;自“我今落拓何所止”至“與君展卷論王霸”,抒寫自己壯志難酬之憤;從“君今偃仰九龍間”至“醉來不復思天涯”抒寫、讚美朋友歸隱後任性適意的生活。
全詩在章法上層次分明但又轉承自餘,以深厚的知己之情為主線,將知己離別之痛與自己壯志難酬之悲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既表達了作者對友人的思念和祝願,也表達出了自己的壯志難酬,頓挫有致,感人至深。
作品名稱
送蓀友
作    者
納蘭性德
創作年代
清代
作品出處
納蘭詞
作品體裁
詩歌

送蓀友作品原文

送蓀友創作背景

康熙十五年(1676)四月嚴繩孫將自京返鄉之時,性德作此詩以送別。當時各地戰事如火如荼,性德此詩中亦顯示出其壯志難酬之情,感慨良多。 [4] 

送蓀友作品鑑賞

送蓀友文學賞析

此詩包含的內容非常豐富,主要涉及下面三個方面的內容:自“人生何如不相識”至“此時君亦應思我" ,抒寫知已離別之痛;自“我今落拓何所止”至“與君展卷論王霸”,抒寫自己壯志難酬之憤;從“君今偃仰九龍間”至“醉來不復思天涯”抒寫、讚美朋友歸隱後任性適意的生活。整首詩背後一以貫之的主線是深厚的知己之情,令人感動和嚮往。
這首詩藝術上也極具特色。首先,在章法上,層次分明但又轉承自然,如行雲流水而又跌宕起伏。例如,前四句寫知己離別之苦,表層詩意是否定,但深層含義卻是肯定,肯定與否定交織在一起,使得這四句詩在一瀉千里的傾瀉中,充滿了一種內在的張力。還有,要對遠行的知交傾吐內心的苦楚,就在第一部分最後用“江流浩森江月墮”將境界宕開,由“君思我”順勢過渡到對自己情懷意志的抒寫上,自然而然地在詩中開闢出一片新天地。而對朋友歸隱後高潔生活的讚美,也從側面展現和烘托了作者情操的高潔和美好。其次,在技法上,一般的送別詩多借助景物,構成情景相融或情景相生的意境,而此詩則不假外物,任情感之流奔騰宣泄,將知己離別之痛與自己壯志難酬之悲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酣暢淋漓而又頓挫有致,情真意篤,感人至深。這首詩完美地體現了納蘭性德在《綠水亭雜識四》中所言的“詩乃心聲,性情之事也”。 [3] 
在這首詩的末尾,納蘭筆觸重新振起,寫到與友人相知相惜的那一份靈犀之心,給離別的愁苦增加了幾分温暖。據嚴繩孫回憶當時的情形:“歲四月,餘以將歸入辭容若,時坐無餘人,相與敍生平之聚散,究人事之終始,語有所及,愴然傷懷。”(《哀詞》) [6] 

送蓀友名家點評

清代詩人沈德潛在《清詩別裁》評價此詩:“酣嬉淋漓,一起警絕,深情人轉作無情語也。” [2] 

送蓀友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畫像 納蘭性德畫像
納蘭性德(1655-1685),清代詞人,與朱彝尊、陳維崧並稱“清詞三大家”。字容若,號楞伽山人,大學士明珠長子。出生於滿州正黃旗。原名成德,因避皇太子胤礽(小名保成)之諱,改名性德。室名通志堂、淥水亭、珊瑚閣、鴛鴦館、繡佛齋。自幼天資聰穎,18歲考中舉人。公元1676年中進士,授乾清門三等侍衞,後循遷至一等。隨扈出巡南北,並曾出使梭龍(黑龍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擾東北情況。詩文均很出色,尤以詞作傑出,著稱於世。曾把自己的詞作編選成集,名為《側帽集》,後更名為《飲水詞》,後人將兩部詞集增遺補缺,共342首,編輯為《納蘭詞》。 [5] 
參考資料
  • 1.    尹小林.納蘭詩 一泓清心.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16:288
  • 2.    劉文忠.故人情·中國曆代友誼詩.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18:224
  • 3.    (清)納蘭性德.納蘭性德集.太原:三晉出版社,2008:18
  • 4.    閔澤平.納蘭性德全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4:106
  • 5.    納蘭性德.飲水詞箋校.北京:中華書局,2011:1
  • 6.    蔡雯著.納蘭詞解讀 十年蹤跡十年心: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11: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