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送水哥

鎖定
農民工出身的小老闆李老發,每天開着車給鄭州3個立交橋下送去經過淨水機過濾的純淨水,給幹活的農民工或路人解渴,3年累計送水近兩萬桶,自掏腰包十幾萬元,市民親切地稱他“送水哥”。(
中文名
李老
別    名
送水哥
主要成就
3年來日復一日不間斷天天送水18大桶

送水哥真實身份

農民工出身的小老闆李老發,3年來日復一日不間斷天天送水18大桶。

送水哥事件回顧與人物評價

偶爾送一次水並不難,3年來日復一日不間斷天天送水18大桶實不易。這18桶水全靠家裏的飲水機過濾,然後搬入電梯送到樓下,再搬上汽車,運到立交橋下,費時、耗力,還要倒貼水費、電費、汽油費等。49歲的李老發也曾有過打退堂鼓的念頭,但他看到盛夏酷暑嘴幹舌燥的農民工口飲甘泉喜形於色的情景,心頭滋生着“行小善”的欣慰與喜悦。古人云:“送人一朵玫瑰,手上總有餘香”,我想,“送水哥”收穫的正是道德“餘香” [1] 
商品社會,物慾橫流。不否認現實生活中一些道德善舉被貼上“有價”標籤,如下水救人事先要談“價格”,失主領取失物要付酬金,醫院救死扶傷先談費用等,前幾天一位受傷的打工仔去武漢一家醫院手術,因錢沒帶夠,醫生竟將縫好的手指又拆線。不久前筆者還從報上讀到,盛夏時節,一傢俬企拒絕為員工提供飲用水,農民工每天要花費10多元買瓶裝水喝。
這些本該純潔無瑕的善行,在金錢的污染下已經失去道德的光芒,但畢竟不是社會的主流價值觀,也並非大多數公眾所奉行的行事準繩。儘管當今人們行善、做好事的積極性、主動性已不如三四十年前“雷鋒”輩出的時代,但我們的身邊仍然不乏“活雷鋒”,如李老發就被鄭州市民稱為“送水雷鋒”。類似的“雷鋒”行動不勝枚舉,筆者偶翻近日報紙就讀到幾起,如河南商丘城管局副局長軒敬傑夫婦,每天晨練和晚上散步時堅持撿路邊的垃圾。還有中學生小楊撿到5元錢當場交給警察叔叔,他們都在用“行小善”的行動踐行雷鋒拾金不昧,助人為樂精神 [1] 
和諧社會建設離不開道德引領,當絕大多數公眾都以“行小善”為樂,才能鑄就社會公德的大廈。“送水哥”的善舉已經超越了行小善,用農民工話説“這老李真是大善人,喝着他送的水,嘴裏解渴,心裏滋潤。”實事求是講,大多數人很難做到3年不間斷日日送水,但行點小善總是不難的。
“一個人做點好事並不難,難得是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從身邊的點滴做起,路遇行動不便的老人扶一把;看到路上的垃圾撿起來;對需要幫助的人行舉手之勞,用點點滴滴的小善積社會之大德。當我們心裝道德的“玫瑰”,行小善就有了動力,就會感受到“芬香”。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