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送楊山人歸嵩陽

鎖定
《送楊山人歸嵩陽》是唐代詩人高適創作的一首七言古詩。詩的前四句感嘆世間萬事變幻莫測,心境改變了,老友也難相見;五六句描寫美麗的二月春景,卻使人淚下沾襟;七八句詩人讚歎了朋友楊山人過着超然世外的恬淡隱居生活;最後兩句詩人與朋友依依惜別,表達了深切的感情。詩中融情入景,婉轉流暢,情深意切。
作品名稱
送楊山人歸嵩陽
作    者
高適
創作年代
唐代
出    處
全唐詩
作品體裁
七言古詩
作品別名
別楊山人

送楊山人歸嵩陽作品原文

送楊山人歸嵩陽1
不到嵩陽動十年2,舊時心事已徒然3
一二故人不復見,三十六峯猶眼前4
夷門二月柳條色5,流鶯數聲淚沾臆6
鑿井耕田不我招7,知君以此忘帝力8
山人好去嵩陽路,惟餘眷眷長相憶9 [1] 

送楊山人歸嵩陽註釋譯文

送楊山人歸嵩陽詞句註釋

  1. 楊山人:具體事蹟不詳,李白亦有《送楊山人歸嵩山》詩,寫的應是同一人。嵩陽:隋唐時縣名,在嵩山之南;唐武后時期改稱登封(今屬河南)。
  2. 動:近。
  3. 心事:指欲隱居嵩陽之事。徒然:枉然,空然,意謂不能實現。
  4. 三十六峯:嵩山有三十六峯。猶眼前:依然還在眼前。
  5. 夷門:戰國大梁的城門。在今河南開封縣城內。戰國時魏國的賢士侯贏為夷門監者。
  6. 流鶯:鶯鳥。流,謂其鳴聲圓轉。
  7. 鑿井耕田:化用古詩《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何有於我哉?”不我招:即不招我之意。
  8. 帝力:帝王的作用,指皇權統治。
  9. 眷眷:同睠睠,反顧的樣子,表示心裏顧念很深。 [2] 

送楊山人歸嵩陽白話譯文

不到嵩陽轉眼過去十年,從前隱居的心事已經徒然。
一二位老朋友不能相見,少室山的三十六峯還在眼前。
夷門的初春二月柳條泛綠,流鶯數聲令人熱淚沾衣。
鑿井而飲耕田而食不招我,知道你以此來忘掉帝力。
山人一心前往嵩陽路,只留下無窮眷念長久回憶。 [3] 

送楊山人歸嵩陽創作背景

從詩中“夷門二月柳條色”一句,可以推斷出這首詩寫於大梁,因為夷門是戰國時代魏國都城大梁的東門。至於這首詩的寫作時間,有不同説法。有人認為作於天寶三載(744);有人認為李白與高適兩首同題詩,都是天寶四載(745)五月後所作。茲從天寶四載之説,但從詩中的“二月柳條色”推斷,此詩應是在該年春二月左右所寫。 [4] 

送楊山人歸嵩陽作品鑑賞

送楊山人歸嵩陽整體賞析

詩的前兩句詩人感嘆十年的時間,人事屢經變遷,心境發生很大變化,過去曾經有過的種種夢想和想法都被時間慢慢地消磨直至淡忘,隱居的心事也已經徒然。三、四句中寫詩人來到嵩山之後的情形,本想會會舊友敍敍舊情,可是遺憾的是僅有的幾個摯友可能都遭遇變故,沒有再見到。看着挺立眼前的嵩山三十六峯,詩人不由發出慨嘆:青山依舊,故人難求。唯其如此,他才格外珍惜與楊山人的友情。
五、六兩句點明瞭送別的具體時節、地點。開封二月,草長鶯飛,陣陣春意令人流連忘返。春色使人欣喜,卻也使人生出感傷,因為詩人就要在此時此地告別朋友。本來報春的流鶯,現在卻叫人感傷不已。這時的春色越迷人,越惹動離情,所謂“以樂景寫哀”,更覺悲哀。詩人面對將要歸嵩陽的故人,面對讓人傷情的景緻,離別之情難耐,不禁潸然淚下。
七、八句用了《擊壤歌》的傳説典故。這個傳説原本是對堯安民之政的歌頌和讚揚,本詩則以“鑿井耕田”、“忘帝力”等表示隱居生活。詩中説的“不我招”,體現出詩人欣羨楊山人過着超然世外的恬淡隱居生活。
最後兩句描寫別離。摯友別離,前路漫漫,離愁別緒總會湧上心頭。詩人祝願友人這一去前路順利,申説別後必然相憶之情。
這首詩描寫了作者與友人的敍舊分別,詩人觸景生情,以景寫情,通過此詩抒發內心的依依惜別。詩寫得婉轉流暢,情深意切。 [4] 

送楊山人歸嵩陽名家點評

明·譚元春:(“知君以此忘帝力”句)森然健筆,寫出先民之風。(《唐詩歸》) [2] 

送楊山人歸嵩陽作者簡介

高適(700—765),唐代詩人。字達夫,一字仲武,渤海蓚(今河北景縣)人。早年仕途失意。後來客遊河西,先為哥舒翰書記,後歷任任淮南、四川節度使,終散騎常侍。封渤海縣侯。其詩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筆力雄健,氣勢奔放。邊塞詩與岑參齊名,並稱“高岑”,風格也大略相近。有《高常侍集》。 [5] 
參考資料
  • 1.    王啓興主編.校編全唐詩 上: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01:560
  • 2.    周蒙,馮宇主編.全唐詩廣選新注集評2:遼寧人民出版社,1994.08:620
  • 3.    呂樹坤,徐潛選註譯.新編·註釋·今譯唐詩一千首: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17.01:102
  • 4.    劉常編著.高適:五洲傳播出版社,2008.07:43-47
  • 5.    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