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迴鑾寺

鎖定
迴鑾寺,曾名靈溪寺、興國寺,位於山西省介休市綿山鎮興地村,因唐太宗登綿山禮佛未成在此處迴鑾得名,寺建於唐代,五代時期毀於戰亂。北宋建隆三年(962年)重建,後又毀。金天會、大定年間又重建。現存寺院保存完整,為元代建制。 [2] 
迴鑾寺坐北朝南,佔地面積6562平方米,二進院落佈局,中軸線由南向北依次有山門、天王殿、東西配殿、大雄寶殿、垛殿等50間。 [3]  迴鑾寺是宋元時期古建築藝術的寶庫,它保存了較為豐富的宋元建築原始構件和營造法實例信息,具有文化歷史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 [4] 
2006年5月25日,迴鑾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迴鑾寺
地理位置
山西省介休市綿山鎮興地村
所處時代
元至清
佔地面積
6562 m² [3] 
保護級別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文物編號
6-0412-3-115

迴鑾寺歷史沿革

據寺內碑刻記載,寺廟始建於唐代,初名靈溪寺。後來唐僖宗賜名“迴鑾寺”。
五代時,寺廟毀於戰亂。
宋建隆三年(962年),寺廟重建,改稱興國寺。北宋末年又被損毀。 [6] 
金天會、大定年間(1161—1189年),寺廟再次重建,恢復寺名“迴鑾寺”。 [5] 
清康熙二十五年至四十一年(1686—1702年),寺廟重新修葺。
民國五年至七年(1916—1918年),迴鑾寺東廊改作磚窯,重修寺內關帝廟。後又成為馬場、倉庫。
2006年,迴鑾寺再次重修。 [3] 
迴鑾寺

迴鑾寺建築格局

迴鑾寺
迴鑾寺(3張)
迴鑾寺坐北朝南,佔地面積6562平方米,二進院落佈局,中軸線由南向北依次為天王殿、大雄寶殿和藏經閣,兩側為東西配殿、垛殿及廂房。現存建築大雄寶殿、天王殿為元代遺構,餘皆為明、清建築。大雄寶殿面闊五間,進深六椽,單檐歇山頂,黃綠琉璃瓦剪邊。樑架結構徹上露明造,四椽栿對前後搭牽通檐用四柱。殿內採用減柱造,前檐斗拱六鋪作單抄雙下昂,後檐斗拱四鋪作單下昂,單拱計心造 [3] 

迴鑾寺文物遺存

  • 古樹
迴鑾寺有龍爪槐以及松、柏、杄、楸古樹四株。 [5] 
  • 碑刻
迴鑾寺碑刻 迴鑾寺碑刻
迴鑾寺現存明代彩塑4尊,碑刻21通。其中以宋鹹平五年(1002年)的《大宋國抱腹山迴鑾寺及諸寺院靈境之碑》和金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的《重修迴鑾寺碑記》頗具歷史研究價值。 [5]  《重修迴鑾寺碑記》碑高210釐米,寬95釐米,厚25釐米,青石質,風化嚴重。碑文為楷書,共24行,滿行58字,額文篆書“重修迴鑾寺記”。 [7] 

迴鑾寺歷史文化

  • 文化內涵
迴鑾寺是初唐“與陝府蜀川天下三處同名寺貌”的著名古寺之一。其寺名因唐太宗李世民於綿山禮佛不遇而至此迴鑾得名。迴鑾寺與綿山佛教文化息息相關,無論是寺內樑架結構的營造或是用材,都體現了所屬時代的原始風貌。 [4] 
  • 相關傳説
相傳唐貞觀十四年(640年)關中大旱,唐太宗李世民到山西介休綿山求雨,空王佛田志超就命令正在煮飯的弟子將淘米水向西南方向潑去,於是長安一帶普降甘霖,乾旱解除,萬民歡騰。為感謝志超解民倒懸之恩,唐貞觀十五年(641年),唐王李世民率領臣子們朝山拜佛。這時,田志超的弟子銀空在抱腹巖説師父已經圓寂西歸。太宗未能如意,內心空悲,仰天而嘆此行空望佛也,頓時天空出現了“空王古佛”四個大字。下山途中天降大雨,太宗行迴鑾到空山靈溪寺,看到寺院美景盡收眼底,唐王興至即賦詩一首:“迴鑾遊福地,極目玩芳晨。寶剎遙承露,天花近足春。梵鍾交二響,法目轉雙輪。寂爾真化境,超然離俗塵。”太宗回京後幾十年,寺宇重建。唐僖宗賜名“迴鑾寺”。 [8] 

迴鑾寺文物價值

迴鑾寺是宋元時期古建築藝術的寶庫,寺內主體建築大雄寶殿、天王殿、過殿和垛殿、明王殿等現存建築,較好的保存了宋元明清以來各代建築的原始營造實例,堪為古建築藝術的珍貴載體,具有文化歷史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 [4] 

迴鑾寺文物保護

迴鑾寺 迴鑾寺
2006年5月25日,迴鑾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迴鑾寺旅遊信息

迴鑾寺地理位置

迴鑾寺位於山西省介休市綿山鎮興地村。 [3] 

迴鑾寺交通信息

在介休市乘坐公交205路,興地站下車,步行500米即到達迴鑾寺。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核定並公佈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  .中國政府網[引用日期2023-07-02]
  • 2.    王仲奮. 中國名寺志典[M]中國旅遊出版社.1991:181.
  • 3.    迴鑾寺  .晉中市博物館[引用日期2023-07-02]
  • 4.    迴鑾寺  .介休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3-07-02]
  • 5.    王融亮主編 山西旅遊景區志叢書編委會編. 綿山志[M]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7:118.
  • 6.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山西省介休縣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 介休文史資料 第3輯[M]. 1991:14-17.
  • 7.    景茂禮,劉秋根編. 靈石碑刻全集 上[M]河北大學出版社. 2014:40-41.
  • 8.    蘇金成著. 圖像與造像[M]上海大學出版社. 2020: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