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迎恩門

(山海關迎恩門)

鎖定
迎恩門是山海關城的西門,因西門連接入京御道,尤其是清代皇帝曾經多次出入,所以取名迎恩,其含義是皇帝天恩至高至大,過往莫不迎之。
中文名稱
迎恩門
地理位置
山海關西門
在迎恩門上築箭樓一座,與第一關等同,志書載:與東門樓同制,額曰:祥靄扶桑,清乾隆九年御書,嘉靖三十七年主事陳館,萬曆三十九年袁鯤化,道光二十二年知府彭玉雯,知縣陸為棣,光緒二十年知縣王汝霖重修。據志書中詳細記載,歷朝歷代都對西門城樓非常重視,西門的登城馬道是在城門的北內側,西門城樓是重檐歇山頂,大木結構,外以雕樑畫柱。大脊雙吻對峙,飾五脊六獸,西門匾
山海關迎恩門 山海關迎恩門
額是“祥靄扶桑”四個楷書大字,藍底金字,下款有乾隆皇帝的御印。相傳前兩個字“祥靄”是乾隆所書,後兩個字“扶桑”,是乾隆的寵臣大學士和珅書寫,四字相配,珠聯璧合,可惜此匾毀於文革期間。
西門是山海關重要門户,正門外帶有甕城,城外有護城河,西門甕城門衝南開。外與西關相通,過去西關是條通往京城的御道,凡過關之人都要從西門通過,在明清之際西門內外都有重兵把守,盤查過往行人,在山海關還留傳着康熙過關捱打的傳説,説是大清康熙皇帝微服私訪,因天色已晚,城門已經關閉,康熙仗着皇權,硬要闖關,被守城兵丁打了兩個耳光,過關不成,康熙捱打後,想到守城士兵為他守門認真負責,不但沒有加罪,而且表彰了守城兵丁,這雖然是個傳説,但也説明了一個開明君主處理問題的手段,也説明在明清時代山海關城門的開啓是有一定的制度的。
在西門甕城內,建有關帝廟一座,規模不大,供守城士兵祭拜。在明清時,西門甕城內還是處決死刑犯的刑場,每年都有死囚在甕城內被砍頭。一直延續到民國,辛亥革命後,砍頭刑法取締,改用槍決,刑場移到爬神廟一帶,清末民初,最後的一位劊子手人稱大刀張三,他一生砍過無數囚犯。取締砍頭刑法後,他將大刀送了山海關的一叫楊少雲的武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