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迎大駕

鎖定
《迎大駕》是西晉文學家潘尼於西征“八王之亂”行軍途中所作的一首五言詩。這首詩以惠帝重返京洛的史實,描繪了這場動亂的根由以及動亂造成田園寥落的悲涼景象,寄寓了詩人感傷時局、厭恨戰亂的情懷。詩句含蓄委婉而又透徹深刻。
作品名稱
迎大駕
作    者
潘尼
創作年代
西晉
作品出處
文選
文學體裁
五言詩

迎大駕作品原文

迎大駕1
南山鬱岑崟2,洛川迅且急3
青松蔭修嶺4,綠蘩被廣隰5
朝日順長塗6,夕暮無所集7
歸雲乘幰浮8,悽風尋帷入9
道逢深識士10,舉手對吾揖11
世故尚未夷12,崤函方嶮澀13
狐狸夾兩轅14,豺狼當路立15
翔鳳嬰籠檻16,騏驥見維縶17
俎豆昔嘗聞18,軍旅素未習19
且少停君駕20,徐待干戈戢21 [1] 

迎大駕註釋譯文

迎大駕詞句註釋

  1. 大駕:皇帝的車馬,此指皇帝。
  2. 南山:當指龍門山,在由洛陽西進長安的路途之南。鬱:林木葱鬱。岑崟(yín):山險峻貌。
  3. 洛川:洛水。源出陝西洛南西北,東入河南,經洛陽,至鞏固洛口匯入黃河。
  4. 蔭:遮蔽。修嶺:綿長的山嶺。
  5. 蘩(fán):即蒿,春夏初生時為綠色,秋後漸變白色。被:覆蓋。隰(xí):低濕之地。
  6. 朝日:早晨。順:沿着走。
  7. 夕暮:黃昏。無所集:沒有宿止之處。
  8. 幰(xiǎn):車前的帷幔。
  9. 帷:車帷。
  10. 深識:見識深遠的人。
  11. 揖:拱手從上而下行禮。
  12. 世故:世間的變故。夷:平。
  13. 崤(xiáo)函:崤山、函谷關,在河南洛寧北。嶮(xiǎn)澀:險阻。
  14. 轅:車轅,車輿前端的直木或曲木,駕車所用。
  15. 此二句化用《漢書》“豺狼當道,何問狐狸”的典故,以狐狸比佞臣,以豺狼比諸王。喻惡人把持朝政。
  16. 嬰:纏繞,羈絆。
  17. 騏驥(jì);良馬。見,被。維縶,拴系。《詩經·小雅·自駒》:“皎皎白駒,食我場苗。縶之維之,以永今朝。”
  18. 俎(zǔ)豆:俎和豆都是古時盛肉食的器具,行禮時須用,故俎豆之事指禮儀之事。
  19. 軍旅:軍事。素:向來。這二句出自《論語·衞靈公》:“衞靈公問陳(陣)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
  20. 且:姑且。少:稍。
  21. 徐:慢慢。干戈:泛指武器。戢(jí):收藏。 《濤經·周頌·時邁》:“載戢干戈,載罐弓矢。” 干戈戢,表示戰爭結束。 [2]  [3] 

迎大駕白話譯文

終南山高峻林木葱鬱,洛河險惡水波濤洶湧。
青松廕庇着蜿蜒山嶺,綠野蒿長滿了新墾田地。
從清晨沿着這長途旅行,到黃昏無處可住宿歇腳。
暮雲在車帷前往來浮游,悽風從帷帳縫吹進車裏。
道途中逢一位有識之士,來車前舉雙手向我拱揖。
説人間戰亂事方興未已,函谷關與崤山艱險崎嶇。
眾狐狸窺視在車的兩邊,豺狼眥牙咧齒攔路而立。
高飛的鸞鳳鳥關進牢籠,優良的千里駒也被羈繫。
聽説你只知道禮樂教化,率甲兵攻城池從未研習。
我勸你暫且把車駕停下,安心地等待那烽煙全熄。 [4] 

迎大駕創作背景

公元304-306年(西晉永安元年至光熙元年),“八王之亂”中的最後三王之間,又發生了一場爭權奪利的大混戰。先是東海王司馬越從洛陽討伐成都王司馬穎大敗,連掌握中的傀儡晉惠帝也丟給了對手。不久,司馬穎被匈奴劉淵擊敗,惠帝給割據關中的河間王司馬顒搶去。最後,司馬越於公元306年(光熙元年)聚天下甲士三萬人,在“奉迎大駕”的名義下西向消滅了司馬顒的勢力,“迎”回惠帝。此時潘尼正居於中書令的要職,這首詩就是作者於行軍途中所作的紀行詩。 [2] 

迎大駕作品鑑賞

迎大駕整體賞析

詩以記敍途中景物開首。“南山鬱岑崟,洛川迅且急。”這是洛陽西道的真情實景:往南看,是高聳險峻的龍門山,鬱乎蒼蒼;往北看,是奔流咆哮的洛河,水流迅急。山呈靜貌,靜中卻自有懾人威嚴;水是動態,動來更是駭人矚目。這兩句分寫山水,互呈動靜,兩相對照之下,便造就了古都洛陽的形勝之勢,筆法甚是渾厚有力。“青松蔭修嶺,綠蘩被廣隰。”蜿蜒漫長的山嶺上,青松處處都蔭庇了;低窪廣坦的河岸邊,綠蘩密密地覆蓋着。這兩句分承上兩句,寫來卻是左青右綠,相映成趣,其構想與上兩句的對舉之法又自不同。至於其着色之鮮明悦目,“蔭”、“被”二字之生動啓人遐思,又足證這兩句筆法又變,闊大而不失工細,渾樸而不忘錘鍊。以上四句,措詞、佈局、景象均已十分可觀,再加上“修嶺”、“廣隰”暗示了詩人已歷長途,故即使將其獨立起來看,亦是一首精采的紀行詩。
不過,因為這不是一次愉快的出遊,而是一場勝負難卜、卻又事關每個參與者榮辱生死的大決戰,所以接下四句,詩情迅速轉入慘淡。“朝日順長塗,夕暮無所集”,這兩句是詩的氣氛上的承上啓下。“朝日”之鮮麗,猶與青松、綠蘩是同一氣氛中物,然而早晨還在陽光下趕長途(“塗”通“途”),到黃昏卻落得個無處可宿,這氣氛已悄然而變、與蒼涼暮色合為一體了。“歸雲乘幰浮,悽風尋帷入”,二句令慘淡氣氛更深一層。幰是車輛前方的帷幔,黃昏中的歸雲就在那上面飄浮不定,似是嘲笑車中人的無所歸依;至於那薄暮時的悽風,就更不客氣了,它緊貼在四周車帷上,一見縫隙便只顧鑽入。“乘”、“尋”這二字下得都極是傳神,而前者又象徵了詩人心頭的沉重負擔,後者又暗示了詩人全身心都被淒涼意緒緊緊纏繞,細細品味,愈覺寓義深長。
經過了如此悲涼氣氛的鋪墊,詩人終於假設了一個路遇的見識高深之人,借其口道出了自己的心思。“世故”以下十句,便是那“深識士”對詩人説的話:“世上災難尚未平息,那司馬顒割據關中,有崤山、函谷之險,道途可艱澀呢。他的部下多而且殘忍狡詐,猶如狐狸在車輛左右出沒、豺狼在路正中擋道,實在可畏哪。皇帝在他們控制中,便似翔鳳關進了籠中,騏驥繫上了槽頭,要迎回又談何容易。你呢,過去只知些朝廷禮儀,素來不熟習軍旅之事,又何必置身於刀劍叢中?還不如暫且停車不前,慢慢等待干戈收戢、天下太平那一天吧。”“停君駕”一語,似乎不僅是表示不願參與這不義之戰,而且更有結束這日與干戈相伴的仕宦生涯之意。當然,潘尼此時已是身不由己,這麼説説只是自我排遣而已。至於“干戈戢”的未來,更是不可指望,説來也更有氣無力。全詩就以“深識士”的一方之辭結束了,沒有詩人的回答。其實,詩人那份沒有説出、也無法説出的答辭,卻是詩的真正結尾。
潘尼雖與潘岳合稱“二潘”,但就其現存二十餘首詩看,其詩多肅穆莊重者,有情致的佳作實不多見,成就似不及乃叔。即如此詩而言,前四句的寫景遊離於詩的主題之外,全詩風格的不統一也是顯而易見的。不過,這四句卻是全詩的精采之處,自堪玩味,未可以其遊離而棄之。 [5] 

迎大駕名家點評

現代·曹道衡:潘尼的詩歌傳誦之作不多,但這首詩寫出了作者的真實感受和對政局的清醒態度。在寫景技巧上,煉字造句亦頗具匠心。在西晉後期詩歌中還是較有價值的。 [1] 

迎大駕作者簡介

潘尼(約250一約311),字正叔,榮陽中牟(今屬河南)人。太康間舉秀才,為太常博士。歷官太子舍人、尚書郎、著作郎。及趙王倫篡位,稱疾而歸。後為齊王同參軍,以功封安昌公。永興末年(305),為中書令。永嘉中,官至太常卿,時洛陽將陷,潘尼攜家還鄉,中途病卒。與叔父潘岳以文學齊名,世稱“兩潘”。原有集十卷,已佚,明人輯有《潘太常集》,其詩今存二十餘首。 [3] 
參考資料
  • 1.    呂晴飛.漢魏六朝詩歌鑑賞辭典:中國和平出版社,1999年:428頁
  • 2.    鄧魁英.古詩精華:巴蜀書社,2000年:477-478
  • 3.    郭榮光.歷代名詩大觀.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92年:191-192
  • 4.    廖晨星.古詩:崇文書局,2007年:216頁
  • 5.    吳小如.漢魏六朝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年:428-4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