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農業路大橋

鎖定
農業路大橋(Nongye Road Bridge)原稱鄭北大橋,是中國河南省鄭州市金水區境內的一座跨鐵路大橋,是農業路快速通道工程的控制性工程。 [1] 
2016年12月28日,農業路大橋開工建設; [2]  2019年3月31日,農業路大橋正式建成通車。 [3] 
農業路大橋西起鄭州市農業路嵩山路互通立交,東臨農業路京廣快速互通立交,全長442米,橋面為雙向十車道城市快速路,設計速度60千米/小時 [4-5] 
中文名
農業路大橋
外文名
Nongye Road Bridge
始建時間
2016年12月28日
投用時間
2019年3月31日
所屬地區
中國河南省鄭州市
類    型
公路橋、斜拉橋、特大橋
長    度
442 m
車道規模
雙向十車道
設計速度
60 km/h
起止位置
農業路嵩山路互通立交、農業路京廣路互通立交

農業路大橋建設歷程

農業路大橋建成通車 農業路大橋建成通車
2016年12月28日,農業路大橋開工建設。 [2] 
2017年11月26日,農業路大橋首片鋼樑架設成功。
2018年9月8日,農業路大橋鋼樑頂推成功。 [6] 
2019年1月25日,農業路大橋完成主體施工。 [7] 
2019年3月31日,農業路大橋正式建成通車。 [3] 

農業路大橋橋樑位置

農業路大橋位於中國河南省鄭州市金水區;大橋西起農業路嵩山路交匯處,設立交一座,向東跨越鄭州北站,東至農業路京廣快速路交匯處,設互通立交一座;農業路大橋是鄭州市農業快速路的組成部分。 [1]  [4] 

農業路大橋橋樑設計

農業路大橋橋樑結構

  • 設計特點
農業路大橋主橋跨越鄭州北編組站,全橋由主橋,東西引橋,各匝道及一座“H”型主塔組成,主橋呈東西向佈置,橋面為雙向十車道城市快速路。 [4] 
農業路大橋 農業路大橋
  • 結構特點
農業路大橋為獨塔雙索鋼混凝土結合梁斜拉橋,主塔墩採用預應力鋼筋混凝土H形索塔;全橋鋼樑由縱梁、橫樑及小縱梁共同組成格構體系;主樑縱向採用飄浮體系,在橋塔下橫樑和主樑間設縱向阻尼裝置;橋塔下橫樑處設豎向球型鋼支座,邊墩處設豎向鉛芯橡膠支座;橋塔和主樑間設橫向約束支座。 [8]  [7] 

農業路大橋設計參數

農業路大橋路面 農業路大橋路面
農業路大橋採用(221+221)米的跨徑佈置,橋樑全長442.0米。大橋縱向坡度為1.75%。橋塔下橫樑和主樑間設4套縱向阻尼裝置。阻尼器設計參數為: 阻尼係數C=3000kN·(s/m),速度指數α=0.3。橋面寬度:1.75米(拉索區)+0.5米(防撞牆)+0.25米(安全帶寬度)+0.5米(路緣帶)+ 3.5米×5(機動車道)+0.5米(路緣帶)+0.25米(安全帶寬度)+0.5米(中央隔離帶)+0.25米(安全帶寬度)+0.5米(路緣帶)+3.5米×5(機動車道)+0.5米(路緣帶)+0.25米(安全帶寬度)+0.5米(防撞牆)+1.75米(拉索區)=43.0米。主塔塔身高150米。 [8] 
技術標準
道路等級
城市快速路
設計速度
60千米/小時
車道設置
雙向十車道
荷載標準
城-A級
坡度係數
縱坡:1.75%;橫坡:2%
設計風速
28.7米/秒
抗震等級
基本烈度為7度
橋下淨空
淨高≧14米
參考資料: [8] 

農業路大橋運營情況

  • 通行事項
2019年3月31日起,農業路大橋所在的農業路高架限高2.5米,限速60千米/小時 [4]  ,各類貨車、三輪車、拖拉機、牽引車、專項作業車、全掛車、半掛車、壓路機、輪式專用機械車、履帶車、大型客車、懸掛試車號牌和教練車號牌的機動車等車輛,以及行人和非機動車等禁止上橋通行。 [9] 

農業路大橋建設成果

  • 技術難題
農業路大橋夜景 農業路大橋夜景
農業路大橋在建設過程中克服瞭如下難題:
1.施工區域均為鐵路鄰近既有線施工,為確保鐵路運行安全和京廣立交的互聯互通,先後共與18個鐵路相關部門溝通協調,僅施工方案論證就長達1年之久、10易其稿。 [10] 
2.施工需跨越編組站上到場、下發場、機修線等三個戰場45條鐵路股道,存在施工安全要求高,精度把控嚴,環境協調複雜等困難。 [10] 
3.鐵路範圍內拆遷工程量巨大,涉及鐵路接觸網、立柱、電纜、管線等設施的遷改,審批流程之複雜、遷改難度之大、協調部門之多前所未有。 [10] 
4.由於施工場地狹小,鋼樑頂推採取了步履式頂推工藝,頂推總重約9000噸,頂程每次僅有15-20釐米,存在重量大、精度高、速度慢等困難。 [10] 
5.新建地下管線多、土方工程量大、原材料供應緊張、大氣治理管控嚴格等條件,從不同程度、不同方面加大了施工的難度。 [10] 

農業路大橋價值意義

農業路大橋的開通,標誌着鄭州市農業路快速通道工程全線順利實現貫通。大橋通車後,將大幅提升鄭州市中心城區北部片區的交通承載能力,極大緩解鄭州東西方向的交通壓力,為支撐鄭州市空間佈局調整,完善中心城區“井字+環線”快速路網體系,促進鄭州市中心城區形成路網結構合理、通達性較高的交通服務體系發揮積極作用。 [11]  (《鄭州晚報》 評)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