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農業地質學

鎖定
農業地質學(agrogeology,agricultural geology)是地質科學與農業科學相結合衍生的邊緣學科。是研究農作物(可延伸到各類栽培植物)的地域分佈、合理種植、繁茂生長與地質構造、岩石性質關係的科學。由於不同的地質構造和岩石能形成不同的地形與土壤,而不同的岩石又含有不同的礦物質元素,其所形成的各種土壤含有的礦物質元素不同,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也有所不同。 [1] 
中文名
農業地質學
外文名
agrogeology,agricultural geology
性    質
邊緣學科
提出者
法魯和李希霍芬
研究對象
研究農作物
因    素
地質構造、岩石性質

農業地質學釋義

農業地質學(agricaltural geology)是研究農作物(可延伸到各類栽培植物)的地域分佈、合理種植、繁茂生長與地質構造、岩石性質關係的科學。由於不同的地質構造和岩石能形成不同的地形與土壤,而不同的岩石又含有不同的礦物質元素,其所形成的各種土壤含有的礦物質元素不同,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也有所不同。

農業地質學起源與發展

19世紀中葉法魯(F.A.Fellow)和李希霍芬(F.V.Richthofen)最早提出農業地質一詞,認為土壤由岩石碎屑演化而來。20世紀前40年裏,主要研究農業經營和農學中所遇到的地質問題。20世紀50年代後,隨着全球人口、資源、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農業地質逐漸列入環境地質或生態地質範疇。在中國,20世紀80年代前,主要集中在為農業服務的區域地質、區域水文地質、農藥農肥礦產勘查等傳統地質領域。20世紀80年代發展為以地層、岩石和地貌等農業背景條件為對象的農業地質研究,探討特產農作物的不同地質背景及其與某些地球化學元素的關係,以及增產途徑。20世紀90年代為建設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經濟和良好的生態環境,逐漸形成了生態農業地質學。其研究方向主要有三個:①研究開發或改良各種適宜地質環境的農作物;②研究農業生產活動對地質環境產生的影響及對策;③評價區域農業生態地質條件,揭示各種名、特、優農林生物產品的最佳生態地質環境,以及為發展區域農林產品,對地球表生帶進行的最佳改造和利用。

農業地質學具體應用

如陸地碎屑物沉積區岩石較硬,風化為礫石、砂土混雜元壤土,宜生長松樹和叢草;砂岩、泥岩互層地區岩石鬆軟,山低谷平坡緩,岩石風化為細屑和壤土,適宜種植各類農作物;含鉀的花崗岩地區岩石風化破碎形成富含鉀的土壤,適宜多種農作物和林木的生長;含有云母、石英、斜長石的片岩、片麻岩和變質岩地區,岩石風化形成砂質土壤,結構良好,通氣性強,酸鹼度適當,可促進植物根系發育,增強汲取養料的能力,尤適宜蘋果樹生長。若土壤中某些化學元素不足或過剩,則會嚴重影響農作物的正常生長。如土壤和水源缺乏鈣、鋅元素的地區,水稻、玉米和小麥會減產;在缺乏硼元素的地方,蔬菜易爛心等等。

農業地質學意義

農業地質學是地學和農學相結合的橋樑:
地學和農學從學科及服務領域都是不同的,但它們都以地球表層為研究對象。按科學發展趨勢,要求多學科交叉,因為學科交叉本身就是一種科技創新,但是它們必須有可以交叉的空間,能夠相互切入,融合一體構造新的學科,又能促進各自的深化和拓寬服務領域。農業地質學就是以土壤研究為主要切入點的農學與地學的交叉,是地學和農學相結合的橋樑。 [2] 
對各地區的農業地質狀況進行綜合研究,有利於對農業進行合理的區劃和佈局,因地制宜,發展種植;在對資源條件不利地區發展作物種植,亦可以採取對應性技術措施減免損失。 [2]  [1] 
參考資料
  • 1.    鄭積源.《科技新知詞典》.北京:京華出版社,2001.07
  • 2.    童潛明,曹湘潭,韓偉.《湖南農業地質及其應用 》.北京:地質出版社,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