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拼音:yú)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 [1]。此字始见于战国文字 [2]。另有学者认为此字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现,其字形像四只手抬着一副坐轿,本义指抬、举。 [3]舆指车厢,引申指车,又指轿子,又引申表示运载。大地如车舆,承载众生,由此转喻疆域、大地。由舆字像四只手抬轿的样子,又引申表示为众、众人之义。
(基本信息主要来源:《新华写字字典 第2版》 [4]、汉典网 [5])
- 中文名
- 舆
- 拼 音
- yú
- 繁 体
- 輿
- 部 首
- 八、车
- 五 笔
- WFLW(86);ELGW(98)
- 仓 颉
- HXKC
- 郑 码
- NBHO
- 字 级
- 一级(3125) [1]
- 平水韵
- 上平声·六鱼 [6]
- 总笔画
- 2+12、4+10
- 四角号码
- 7780₁
- 统一码
- 基本区 U+8206
- 结 构
- 合体字,上下结构
文字源流
播报编辑
会意兼形声字。腊煮己艰甲骨文有图A的字形,罗振玉释其为“舆”,曰:“象众誉辩手造车之形。”商承祚曰:“舆字从舁从东承夜寻酷故。”“东”字的形义是装在麻袋里的粮食作物种子。商代利用奴隶在中原地区土地上大规模耕作,所需种子较多,于是把装在麻袋里的种子抬出来,搬运到地里下种。甲骨文舆字,上下四手表示两人,东为袋子,从舁(yú)放击永、东会意,义为抬、举。舁兼有表音作用。战国文字将东字的上下斜画变为横画,讹为车,如图1、图2。篆文(图5、6)继承其形。隶书作归腊龙图7、图8。
在上古“舆”字当“举”讲。后来因“舆”字当中的部分变成了“车”,所以“舆”字又当“车厢”讲。由“车厢”之义,又可引申为泛指“车”。车能载东西,地能载万物,所以人们又将地比作舆,大地也就叫“地舆”,地图自然就可以叫“舆图”了。从甲骨文字形可以看出,举不白归是单手,而是众手所举,由这种举的方式便引申出“众人的”意思来,“舆论”一词即由此引申讲谜精、化用而来。 [3] [7]
详细释义
播报编辑
读音 | 词性 | 释义 | 英译 | 例句 | 例词 |
---|---|---|---|---|---|
yú | 名词 | 车上可以载人的部分。 | cabin | 《论语‧卫灵公》:“立则见其参於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 宋·王安石《易泛论》:“舆,有承载之材,而亦非车之全者也。” | |
车。 | carriage;chariot | 《易‧剥卦》:“君子得舆,小人剥庐。” 《陈书‧侯安都传》:“安都乘轝麾军,容止不变。” | 舆马;舍舆登舟 | ||
借指大地;疆域。 | 《易‧说卦传》:“坤为地……为大舆”。 束晰《补亡诗》之五:“漫漫方舆,回回洪覆。” | 舆地;舆图 | |||
基本。 | 《左传‧僖公十一年》:“礼,国之干也;敬,礼之舆也。” | ||||
輁轴,载棺之具。 | 《荀子‧礼论》:“舆藏而马反,告不用也。” | ||||
轿子。 | sedan chair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简傲》:“王(王子猷)肩舆径造竹下,讽啸良久。” 宋·王安石《寄昌叔》诗:“自是不归归便得,乘篮轝水乘舟。” | 肩舆;彩舆 | ||
制作车厢的工匠。 | 《周礼‧考工记序》:“攻木之工,轮、舆、弓、庐、匠、车、梓。” 《孟子‧滕文公下》:“梓匠轮舆,其志将以求食也。” | ||||
古代职位低贱的吏卒。 | 《左传‧昭公七年》:“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皁,皁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 | ||||
特指驾车的人。 | 《汉书‧严助传》:“廝舆之卒有一不备而归者,虽得越王之首,臣犹窃为大汉羞之。” | ||||
盛放食物的器具。 | |||||
古地名。汉置。故城在今江苏省仪征市北。 | 《汉书‧地理志上》:“临淮郡:舆。” | ||||
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官一》:“辨疑以旌舆,申令以金鼓。” 《吕氏春秋‧季秋》:“命仆及七驺咸驾,载旍旐舆,受车以级,整设于屏外。” | |||||
形容词 | 众多;众人的。 | popular;public | 《左传‧昭公八年》:“舆嬖袁克,杀马毁玉以葬。” 《左传‧昭公十二年》:“周原伯绞虐,其舆臣使曹逃。” | 舆论;舆情;舆台 | |
动词 | 抬;扛。 | carry | 《战国策‧秦策三》:“百人舆瓢而趋,不如一人持而走疾。” 《汉书‧严助传》:“舆轿而隃领,拖舟而入水。” | ||
运载。 | transport;carry | 舆粮;舆榇 | |||
yù | 名词 | 《老子》:“故致数舆无舆。” |
(表格信息来源:《现代汉语词典》 [8]《汉语大字典》 [9])
古籍释义
播报编辑
说文解字
【卷十四】【车部】以诸切(yú)
车舆也。从车舁声。 [10]
说文解字注
“车舆也”注:车舆谓车之舆也。《考工记》:“舆人为车。”注曰:“车舆也。”按,不言为舆,而言为车者,舆为人所居,可独得车名也。轼、䡈、轸、轵、轛,皆舆事也。
“从车,舁声”注:以诸切,五部 [10]
广韵
以诸切,平鱼以 ‖ 舁声鱼部(yú)
舆,车舆。又多也。又权舆,始也。《续汉书·舆服志》曰:“上古圣人观转蓬始以为轮,轮行不可载,因物生智,后为之舆。”又姓,周大夫伯舆之后。
羊洳切,去御以 ‖ 舁声鱼部(yù)
舆,车舆。又方舆,县名。又音余。 [11]
康熙字典
【酉集下】【车部】 舆;部外笔画:10
(yú)《广韵》以诸切。《集韵》《韵会》羊诸切。《等韵》云诸切。并音余。《说文》:车底也。《周礼·冬官考工记》:舆人为车。注:舆人专作舆,而言为车者,车以舆为主也。《后汉·舆服志》:上古圣人观转蓬始为轮,轮行不可载,因物生智,复为之舆。《韵会》:《诗诂》:曰:輈轴之上加板以载物,轸、轼、轛、较之所附植,舆,其总名也。
又乘舆。蔡邕《独断》:天子所御车马、衣服、器械、百物曰乘舆。注:舆,车也。乘,载也。
又《韵会》:权舆,始也。造衡自权始,造车自舆始也。
又《正韵》:堪舆,天地之总名。《前汉·艺文志》:《堪舆金匮》十四卷。注:堪,天道。舆,地道。
又载而行之之意。《左传·僖十一年》:敬礼之舆也。注:谓其载礼以行也。
又《襄二十四年》:令名德之舆也。
又负也。《战国策》:百人舆瓢而趋。
又《广韵》:多也。《集韵》:众也。《左传·僖二十八年》:晋文公听舆人之诵。
又《韵会》:扶舆,佳气貌。
又美称。司马相如《子虚赋》:扶舆绮靡。
又舆人,贱官。《左传·昭四年》:舆人纳之。
又丘舆,地名。《左传·成四年》:郑公子偃败诸丘舆。注:郑地。
又平舆。《后汉·郡国志》:平舆,属汝南郡。注:古沈子国也。
又姓。《韵会》:周大夫伯舆之后。
(yù)又《广韵》《韵会》《正韵》并羊茹切。音豫。《增韵》:舁车也。两手对举之车。
字形书法
播报编辑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顶部“臼”低“车”高,底部撇、点齐平。第二笔竖向右下斜行,两个短横分写横中线上下。“车”,在竖中线部位;第二笔㇗(竖折)从竖中线上端起笔,竖段向左下斜行;第三笔横在横中线;末笔竖在竖中线。第九笔㇕(横折)的竖段向左下斜行,第三笔短横在横中线下侧。第十二横笔长而平,在横中线下方,第十三笔撇、第十四笔点分写竖中线左右。 [4]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播报编辑
中上古音
时代 | 声韵系统名称 | 韵部 | 声母 | 韵母 |
---|---|---|---|---|
先秦 | 高本汉系统 | z | i̯o | |
王力系统 | 鱼 | ʎ | ǐa | |
周法高系统 | 鱼 | r | iaɣ | |
西汉 | 鱼 | |||
东汉 | 鱼 | |||
魏 | 鱼 | jo | ||
晋 | 鱼 | jo | ||
南北朝 | 宋北魏前期 | 鱼虞模 | jo | |
北魏后期北齐 | 鱼虞模 | jo | ||
齐梁陈北周隋 | 鱼 | jwo | ||
隋唐 | 拟音/高本汉系统 | 0 | i̯wo | |
拟音/王力系统 | j | ǐo | ||
拟音/董同龢系统 | 0 | jo | ||
拟音/周法高系统 | 0 | io | ||
拟音/陈新雄系统 | 0 | ǐo | ||
拟音/李方桂系统 | ji | wo |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13])
韵书集成
韵书名称 | 字头 | 小韵 | 韵摄 | 声调 | 韵目 | 声母 | 声类 | 开合 | 等第 | 清浊 | 反切 | 拟音 |
---|---|---|---|---|---|---|---|---|---|---|---|---|
广韵 | 舆 | 余 | 遇 | 平声 | 上平九鱼 | 以 | 开口呼 | 三等 | 次浊 | 以诸切/音余 | 0jo | |
豫 | 遇 | 去声 | 九御 | 以 | 开口呼 | 三等 | 次浊 | 羊洳切 | 0jo | |||
集韵 | 余 | 遇 | 平声 | 上平九鱼 | 以 | 合口呼 | 三等 | 次浊 | 羊诸切 | 0iɔ | ||
舆 | 遇 | 上声 | 九语 | 以 | 合口呼 | 三等 | 次浊 | 演女切 | 0iɔ | |||
豫 | 遇 | 去声 | 九御 | 以 | 合口呼 | 三等 | 次浊 | 羊奸(茹)切 | 0iɔ | |||
礼部韵略 | 平声 | 鱼 | 羊诸切 | |||||||||
增韵 | 平声 | 鱼 | 羊诸切 | |||||||||
去声 | 御 | 羊茹切 | ||||||||||
中原音韵 | 鱼 | 阳平 | 鱼模 | 影 | 撮口呼 | 全清 | iu | |||||
中州音韵 | 平声 | 鱼模 | 移居切 | |||||||||
洪武正韵 | 于 | 平声 | 四鱼 | 喻 | 以 | 次浊 | 云居切 | oy | ||||
饫 | 去声 | 四御 | 喻 | 以 | 次浊 | 羊茹切 | oy | |||||
分韵撮要 | 于 | 阳平 | 第四诸主著 | 以 |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