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輻射對稱動物

鎖定
輻射對稱動物 (Radiata), 左右對稱動物的對應詞。顧維爾(G.L.Cuvier)把大部分的棘皮動物、腔腸動物、海綿動物及滴蟲類命名為輻射對稱動物。馮·西波德(K.T.von Siebold)把棘皮動物、腔腸動物、海綿動物總稱為輻射對稱動物。
中文名
輻射對稱動物
外文名
Radiata
組    成
棘皮動物、腔腸動物、海綿動物等
種    類
刺胞類和無刺胞類

輻射對稱動物物種信息

輻射對稱動物
輻射對稱動物(20張)
輻射對稱動物(Radiata)身體由兩層胚層構成,中間有一中膠層(Mesogloea),這些動物的外形為球形或桶形。 被命名為腔腸動物(有時也包括棘皮動物
輻射對稱動物(Radiata)與兩側對稱動物(Bilateria)共同組成真後生動物(Eumetazoa)。

輻射對稱動物動物種類

輻射對稱動物 輻射對稱動物
分為有刺胞類(水螅綱、缽水母綱、珊瑚綱)和無刺胞類(櫛板類或櫛水母類)2個亞門,前者有刺細胞,後者有粘細胞;由於後者完全不具水螅型,所以也可把兩者各作為獨立的門,即有刺胞動物門(Cnidaria,或狹義的腔腸動物)和有櫛板動物門(Ctenaria,或櫛水母門Ctenophora)。一般認為成體仍保持着原腸胚的形態。身體僅由外胚層和內胚層所構成,無中胚層。內外兩胚層之間充有瓊質樣的膠質,稱為膠質層,(有人把散在其中的遊走細胞看作為中胚層性的細胞);由內胚層形成的原腸即為腔腸。內胚層細胞司消化作用進行細胞內消化。原口可成為成體的口。
腔腸動物大約有1 萬種,有些生活在淡水中,但多數生活在海水中。這類水生動物身體中央生有空囊,因此整個動物有的呈鐘形,有的呈傘形,分為水螅型(口朝上)和水母型(口朝下)。腔腸動物的觸手十分敏感,上面生有成組的被稱為刺絲囊的刺細胞。如果觸手碰到可以吃的東西,末端帶毒的細線就會從刺絲囊中伸出,刺入獵物體內,麻痹或殺死獵物。結構簡單,有嘴卻無肛門。
水螅綱(Hydrozoa)
水母 水母
本綱種類很多,多數生活在海水中,少數生活在淡水。生活史中有固着的水螅型和自由游泳的水母型。水螅型結構簡單,只有簡單的消化循環腔。水母型有緣膜,觸手基部有平衡囊,生殖腺由外胚層形成,生活史中有世代交替現象。本綱約有3 700種,代表動物有:水螅、生活在珠江流域的淡水棒螅( Cordylophora lacust ris)和海棲的藪枝螅( Obelia geniculat a)等。  藪枝螅:分佈於淺海區,以樹枝狀的羣體固着生活。羣體基部生有許多葡萄狀的分枝,稱螅根;螅根上生出直立向上延伸的部分,稱螅莖;向兩側相互長出分枝,稱螅枝。螅枝的頂端生出水螅體或生殖體。羣體的周圍生着一層透明的外骨骼,稱圍鞘,是由外胚層分泌所成。圍鞘之內為共肉,由外胚層、中膠層與內胚層共同構成,中間的空腔稱共肉腔。共肉是羣體的共同組織,與水螅體、生殖體相連接。  水螅體上端有口和垂唇,周圍生有許多實心的觸手,口下接消化循環腔,與共肉腔相通。水螅體的周圍有一個杯狀的鞘,稱水螅鞘,任何一個水螅體捕獲到的食物經消化後,可通過消化循環腔輸送到羣體的其他部分。水螅體能進行防禦、捕食、消化、吸收和排泄的機能,為營養個員。  生殖體無觸手和口,中央有一柄狀物稱子莖,與共肉相通,子莖外面有瓶狀的圍鞘,稱生殖鞘。子莖上的細胞以出芽生殖產生許多水母芽,成熟後經生殖鞘的開口游出,成為水母體。  水母體呈傘狀,在下傘的中央伸出一條垂管,其末端有一方形的口,內通消化循環腔、4條輻管及傘邊緣的環管。傘的邊緣上有一圈觸手,內有一個神經環與環管平行,又有8個位於觸手中的平衡囊與神經環相通。水母體為雌雄異體,精、卵成熟後在海水中受精,受精卵發育成實心的原腸胚,體表生有纖毛,稱為浮浪幼蟲。浮浪幼蟲經過一段時間的游泳生活後,就停留在一物體上,一端附着,另一端生出觸手、垂唇和口,成為一個水螅體;並以出芽繁殖方式發育為羣體。水母體的生活期短,產生性細胞後即死亡。  藪枝螅從無性世代產生有性世代的水母體,水母體產生精子和卵,受精後發育為無性的羣體,這種現象稱為世代交替。  桃花水母( Craspedacusta soweroyi):生殖腺呈紅色,常發生在桃花盛開的季節,水母在水中漂游,白水夾紅色,酷似桃花,故稱桃花水母。產於我國四川嘉陵江及長江沿岸各湖泊中,因桃花水母的盛發期正值長江天然魚類產卵期,對魚苗危害性很大。  桃花水母體呈圓傘形,漁民根據其體形稱其為降落傘魚。水母體直徑約1—2釐米,下傘中央有一長垂管,末端為口,內通消化循環腔、4條輻管及傘邊緣的環管。在每一條輻管下面由外胚層形成紅色的生殖腺,雌雄異體。由傘邊緣向下傘中央伸展出一圈多肌纖維的緣膜。由於肌纖維的收縮,水由緣膜孔進出,使之遊泳前進。傘的邊緣上有很多觸手,伸縮性強,其中4條很長,有感覺作用。感覺器官為平衡囊,由位於觸手基部的內胚層形成,數目較多。桃花水母的水螅型,個體很小,約3毫米,有很多分枝,上有刺細胞,無觸手,由刺細胞捕捉食物,在其中的一種分枝上着生水母芽,逐漸長大,成為有性的水母,但世代交替現象不甚明顯。
輻射對稱動物
輻射對稱動物 輻射對稱動物
缽水母綱(Scyphozoa)
腔腸動物化石 腔腸動物化石
或稱水母綱(真水母綱)。本綱動物全部海產,水母型極發達,感覺器官為觸手囊,無緣膜,水螅型退化成沒有,生殖腺起源於內胚層。本綱約200種,常見者有: 海月水母(Aurelia aurit a):每年的四五月至七八月成羣出現在我國北方近海海面及沿岸地帶。體呈扁圓的傘狀,4條口腕在水中飄蕩,酷似旗幟,因此又稱旗口水母;同時,由於體白色半透明而呈盤狀,恰似水中之月,故將海月水母之名。數多而易獲得,常為實驗材料。  海蜇(Rhopilema esculent um):傘體高而厚,呈淡藍色的半球形,中膠層很厚,游泳能力很強。傘的邊緣無觸手,有8個缺刻,內有感覺器官觸手囊。海蜇幼體有中央口及4條口腕,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漸封閉了中央口,各口腕又分枝,生長成8個三翼狀的口腕,邊緣癒合成許多吸口,周圍有許多觸手,其上面有刺細胞和腺細胞,幫助捕捉食物。食物由吸口、經口腕中分支的小管到達胃腔進行消化。口腕的構造和取食方式像植物根吸收養料,因此將海蜇這類水母稱為根口水母。  海蜇體內含有蛋白質、維生素及各種無機鹽。海蜇的傘部可加工成海蜇皮,口腕部分加工成海蜇頭,是廣大人民喜愛的海味品。我國沿海有四種海蜇可供食用,如海蜇和黃斑海蜇(R.his pidum)等。海蜇也可供藥用,有消炎化痰,散瘀降壓的功效。海蜇大量繁殖時,會影響漁業生產。人們還發現,在台風來臨之前,海蜇即已離開沿岸,遊向深海,躲避強風巨浪的襲擊。經研究,水母感覺器官中的平衡石能感覺出人耳聽不到的次聲波。人們仿照水母的感覺器官,製造出一種水中測聲儀,可提前15小時測出颱風來臨的預兆。
珊瑚綱(Anthozoa)
海葵撲食 海葵撲食
全部海產,只有水螅型(單體或羣體),沒有水母型。有外胚層下陷形成的口道。口道兩側有一纖毛的口道溝,因而體呈左右輻射對稱。消化循環腔中有內腔層突出的隔膜,其數目為8個、6個或6的倍數。生殖腺由內胚層形成。中膠層內有發達的結締組織。多數種類具有石灰質的外骨骼。  海葵(Actiniaria):固着在湖間帶的岩石上,或穴居在沙石中。體呈長筒形,無骨骼,肌肉發達,有很多隔膜和觸指,總數為6的倍數,觸指充分伸展時,呈菊花狀。海葵肉食性,貪食。
有些種類與其他動物或單細胞藻類共生,為沿海常見動物
海葵
海葵(5張)
本綱還有各種具外骨骼的珊瑚。珊瑚的種類很多,常見者有鹿角珊瑚(Madrepora)、石芝(Fungiia)等。它們的骨骼除可製成珍貴的工藝品外,骨骼與泥沙的沉積,可形成珊瑚礁,如我國的西沙、中沙、南沙羣島等。珊瑚的叢生,為魚類提供了棲息場所,是海洋漁業理想的繁殖保護區珊瑚骨骼的堆積,在地層中形成石灰岩,又為地質學、考古學及礦牀的利用提供材料。但珊瑚常形成暗礁,為航海帶來危害。

輻射對稱動物進化發展

腔腸動物 腔腸動物
一般認為,腔腸動物起源於一個與浮浪幼蟲相似的祖先。這個祖先可能是鞭毛綱的羣體,根據梅氏假説,由細胞移入形成原始的兩胚層動物,由它進化為水螅綱,再由水螅綱沿着不同的途徑發展為缽水母綱和珊瑚綱。腔腸動物為體呈輻射對稱或兩輻對稱的兩胚層多細胞動物。有口無肛門,出現消化循環腔,能行細胞外消化和細胞內消化。出現原始的肌肉組織、神經組織及感覺器官。有特殊的刺細胞。有由外胚層細胞分泌的石灰質或角質骨骼。有水螅型和水母型。生殖方式有無性生殖和有性生殖兩種,有的種類具世代交替現象,海產種類具有自由游泳的浮浪幼蟲期。全部水生,絕大多數海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