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軍事通信網絡

鎖定
軍事通信網絡:由傳輸、交換、終端和各類安全保密設備連接起來,保障軍隊完成各項軍事活動任務的通信系統。
中文名
軍事通信網絡
發佈者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軍事通信網絡是軍事通信裝備的網絡化形式。可提供話音、數據、傳真和圖像等多種通信業務,是軍隊指揮控制、情報偵察、預警探測、電子對抗、後勤支援和日常辦公業務處理等各類軍事應用系統的信息傳輸平台。
按通信保障範圍的不同,分為戰略通信網和戰役/戰術通信網兩大類。①戰略通信網。以固定通信裝備和設施為基礎,以機動通信裝備和設施為補充和加強,覆蓋範圍包括軍隊各級指揮機關、作戰部隊、通信樞紐和指揮所,構成大容量、多手段、高可靠和靈活機動的廣域信息傳送網絡,是組織實施戰略指揮通信的必備手段和諸軍種、兵種共用的通信網。主要包括光通信網、電話自動交換網、綜合業務信息網、數字保密電話網、短波無線電通信系統、應急通信系統和戰略衞星通信系統等,提供人工電話、自動電話、密碼電報、保密電話、傳真、數據、圖像、會議電話、會議電視等各種通信服務,同時為戰役/戰術通信網提供依託。在惡劣的戰爭環境下,戰略通信網還包括提供最低限度通信手段的應急通信系統。②戰役/戰術通信網。主要由便攜式或車載、機載、艦載式通信設備組成,包括野戰地域通信網、戰術電台互聯網、綜合移動通信系統、空基通信系統、海基通信系統和戰術衞星通信系統等。綜合運用野戰光纜、短波、超短波、微波和衞星等各種通信手段,構成覆蓋整個作戰區域的高度機動、安全保密、抗毀抗擾、支持多種業務的通信網絡,是諸軍種、兵種遂行戰役/戰術作戰,實施戰場信息傳送與分發的基本通信手段。
在功能上,軍事通信網絡可分為傳送層、支撐層、業務層和應用層4個層次。傳送層是信息傳送的基礎承載平台,主要由光通信網、無線傳輸系統、接入網等組成。支撐層是建立在傳送層之上為各類業務網提供公共支撐的系統,主要由數字同步設備、七號信令系統、通信網絡管理系統、智能網和安全保密系統等組成。業務層利用傳送層的傳送能力和支撐層的公共支撐能力向用户提供各類通信業務,如電話網、會議電視網、綜合業務信息網、保密電話網、電報網、傳真網等。應用層是各類不同用户根據其特殊需要在業務層上構成的共用或專用系統,如指揮網、情報網、物資油料網、教育訓練網等專用網絡。為了適應複雜的作戰環境,軍事通信網絡具有互通性、生存性、安全性及移動性等特點。互通性是不同通信網系之間,各軍種、兵種通信系統之間互聯互通、協同通信的能力。生存性是通信網絡在戰爭環境下,在遭受敵火力打擊、特別是核打擊時的抗毀頑存能力,在惡劣的電磁環境下能正常工作的抗干擾能力。安全性是採用安全保密和網絡對抗措施,防截獲破譯信息,防網絡攻擊的能力。移動性是通信設備在轉移和移動過程中仍能保持其通信能力。
19世紀中後期,有線電報、有線電話和無線電等通信裝備相繼應用於軍事行動,為提高通信保障能力,逐步開始採用網絡形式來組織軍事通信聯絡。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新的通信技術成果不斷轉為軍用,從戰略到戰役戰術,從有線到無線、衞星,從話音到數據、視頻,軍事通信網絡的綜合保障能力有了重大提升。進入21世紀後,在以網絡為中心的新的作戰樣式下,各種武器系統、信息系統和指揮控制系統將通過網絡實現互聯互通和互操作。隨着新一代通信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軍事通信網絡將採用智能光傳輸、IP多媒體系統、軟交換、軟件無線電、智能編碼和高效多載波調製、天基信息傳輸與分發、網絡互聯協議第六版(IPv6)等技術,不斷提高信息傳遞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改善網絡的互通性、生存性、安全性和移動性,提高服務能力,向網系集成、安全保密、抗毀抗擾、機動靈活的方向發展;在戰略和戰役/戰術兩個層面上,實現陸海空天一體化的全域互連和業務綜合,更好地滿足未來信息化條件下諸軍種、兵種聯合作戰的通信需求,為實現網絡中心戰和奪取信息優勢提供支持平台。
由傳輸、交換、終端和各類安全保密設備連接起來,保障軍隊完成各項軍事活動任務的通信系統。
軍事通信網絡是軍事通信裝備的網絡化形式。可提供話音、數據、傳真和圖像等多種通信業務,是軍隊指揮控制、情報偵察、預警探測、電子對抗、後勤支援和日常辦公業務處理等各類軍事應用系統的信息傳輸平台。
按通信保障範圍的不同,分為戰略通信網和戰役/戰術通信網兩大類。①戰略通信網。以固定通信裝備和設施為基礎,以機動通信裝備和設施為補充和加強,覆蓋範圍包括軍隊各級指揮機關、作戰部隊、通信樞紐和指揮所,構成大容量、多手段、高可靠和靈活機動的廣域信息傳送網絡,是組織實施戰略指揮通信的必備手段和諸軍種、兵種共用的通信網。主要包括光通信網、電話自動交換網、綜合業務信息網、數字保密電話網、短波無線電通信系統、應急通信系統和戰略衞星通信系統等,提供人工電話、自動電話、密碼電報、保密電話、傳真、數據、圖像、會議電話、會議電視等各種通信服務,同時為戰役/戰術通信網提供依託。在惡劣的戰爭環境下,戰略通信網還包括提供最低限度通信手段的應急通信系統。②戰役/戰術通信網。主要由便攜式或車載、機載、艦載式通信設備組成,包括野戰地域通信網、戰術電台互聯網、綜合移動通信系統、空基通信系統、海基通信系統和戰術衞星通信系統等。綜合運用野戰光纜、短波、超短波、微波和衞星等各種通信手段,構成覆蓋整個作戰區域的高度機動、安全保密、抗毀抗擾、支持多種業務的通信網絡,是諸軍種、兵種遂行戰役/戰術作戰,實施戰場信息傳送與分發的基本通信手段。
在功能上,軍事通信網絡可分為傳送層、支撐層、業務層和應用層4個層次。傳送層是信息傳送的基礎承載平台,主要由光通信網、無線傳輸系統、接入網等組成。支撐層是建立在傳送層之上為各類業務網提供公共支撐的系統,主要由數字同步設備、七號信令系統、通信網絡管理系統、智能網和安全保密系統等組成。業務層利用傳送層的傳送能力和支撐層的公共支撐能力向用户提供各類通信業務,如電話網、會議電視網、綜合業務信息網、保密電話網、電報網、傳真網等。應用層是各類不同用户根據其特殊需要在業務層上構成的共用或專用系統,如指揮網、情報網、物資油料網、教育訓練網等專用網絡。為了適應複雜的作戰環境,軍事通信網絡具有互通性、生存性、安全性及移動性等特點。互通性是不同通信網系之間,各軍種、兵種通信系統之間互聯互通、協同通信的能力。生存性是通信網絡在戰爭環境下,在遭受敵火力打擊、特別是核打擊時的抗毀頑存能力,在惡劣的電磁環境下能正常工作的抗干擾能力。安全性是採用安全保密和網絡對抗措施,防截獲破譯信息,防網絡攻擊的能力。移動性是通信設備在轉移和移動過程中仍能保持其通信能力。
19世紀中後期,有線電報、有線電話和無線電等通信裝備相繼應用於軍事行動,為提高通信保障能力,逐步開始採用網絡形式來組織軍事通信聯絡。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新的通信技術成果不斷轉為軍用,從戰略到戰役戰術,從有線到無線、衞星,從話音到數據、視頻,軍事通信網絡的綜合保障能力有了重大提升。進入21世紀後,在以網絡為中心的新的作戰樣式下,各種武器系統、信息系統和指揮控制系統將通過網絡實現互聯互通和互操作。隨着新一代通信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軍事通信網絡將採用智能光傳輸、IP多媒體系統、軟交換、軟件無線電、智能編碼和高效多載波調製、天基信息傳輸與分發、網絡互聯協議第六版(IPv6)等技術,不斷提高信息傳遞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改善網絡的互通性、生存性、安全性和移動性,提高服務能力,向網系集成、安全保密、抗毀抗擾、機動靈活的方向發展;在戰略和戰役/戰術兩個層面上,實現陸海空天一體化的全域互連和業務綜合,更好地滿足未來信息化條件下諸軍種、兵種聯合作戰的通信需求,為實現網絡中心戰和奪取信息優勢提供支持平台。
由傳輸、交換、終端和各類安全保密設備連接起來,保障軍隊完成各項軍事活動任務的通信系統。
軍事通信網絡是軍事通信裝備的網絡化形式。可提供話音、數據、傳真和圖像等多種通信業務,是軍隊指揮控制、情報偵察、預警探測、電子對抗、後勤支援和日常辦公業務處理等各類軍事應用系統的信息傳輸平台。
按通信保障範圍的不同,分為戰略通信網和戰役/戰術通信網兩大類。①戰略通信網。以固定通信裝備和設施為基礎,以機動通信裝備和設施為補充和加強,覆蓋範圍包括軍隊各級指揮機關、作戰部隊、通信樞紐和指揮所,構成大容量、多手段、高可靠和靈活機動的廣域信息傳送網絡,是組織實施戰略指揮通信的必備手段和諸軍種、兵種共用的通信網。主要包括光通信網、電話自動交換網、綜合業務信息網、數字保密電話網、短波無線電通信系統、應急通信系統和戰略衞星通信系統等,提供人工電話、自動電話、密碼電報、保密電話、傳真、數據、圖像、會議電話、會議電視等各種通信服務,同時為戰役/戰術通信網提供依託。在惡劣的戰爭環境下,戰略通信網還包括提供最低限度通信手段的應急通信系統。②戰役/戰術通信網。主要由便攜式或車載、機載、艦載式通信設備組成,包括野戰地域通信網、戰術電台互聯網、綜合移動通信系統、空基通信系統、海基通信系統和戰術衞星通信系統等。綜合運用野戰光纜、短波、超短波、微波和衞星等各種通信手段,構成覆蓋整個作戰區域的高度機動、安全保密、抗毀抗擾、支持多種業務的通信網絡,是諸軍種、兵種遂行戰役/戰術作戰,實施戰場信息傳送與分發的基本通信手段。
在功能上,軍事通信網絡可分為傳送層、支撐層、業務層和應用層4個層次。傳送層是信息傳送的基礎承載平台,主要由光通信網、無線傳輸系統、接入網等組成。支撐層是建立在傳送層之上為各類業務網提供公共支撐的系統,主要由數字同步設備、七號信令系統、通信網絡管理系統、智能網和安全保密系統等組成。業務層利用傳送層的傳送能力和支撐層的公共支撐能力向用户提供各類通信業務,如電話網、會議電視網、綜合業務信息網、保密電話網、電報網、傳真網等。應用層是各類不同用户根據其特殊需要在業務層上構成的共用或專用系統,如指揮網、情報網、物資油料網、教育訓練網等專用網絡。為了適應複雜的作戰環境,軍事通信網絡具有互通性、生存性、安全性及移動性等特點。互通性是不同通信網系之間,各軍種、兵種通信系統之間互聯互通、協同通信的能力。生存性是通信網絡在戰爭環境下,在遭受敵火力打擊、特別是核打擊時的抗毀頑存能力,在惡劣的電磁環境下能正常工作的抗干擾能力。安全性是採用安全保密和網絡對抗措施,防截獲破譯信息,防網絡攻擊的能力。移動性是通信設備在轉移和移動過程中仍能保持其通信能力。
19世紀中後期,有線電報、有線電話和無線電等通信裝備相繼應用於軍事行動,為提高通信保障能力,逐步開始採用網絡形式來組織軍事通信聯絡。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新的通信技術成果不斷轉為軍用,從戰略到戰役戰術,從有線到無線、衞星,從話音到數據、視頻,軍事通信網絡的綜合保障能力有了重大提升。進入21世紀後,在以網絡為中心的新的作戰樣式下,各種武器系統、信息系統和指揮控制系統將通過網絡實現互聯互通和互操作。隨着新一代通信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軍事通信網絡將採用智能光傳輸、IP多媒體系統、軟交換、軟件無線電、智能編碼和高效多載波調製、天基信息傳輸與分發、網絡互聯協議第六版(IPv6)等技術,不斷提高信息傳遞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改善網絡的互通性、生存性、安全性和移動性,提高服務能力,向網系集成、安全保密、抗毀抗擾、機動靈活的方向發展;在戰略和戰役/戰術兩個層面上,實現陸海空天一體化的全域互連和業務綜合,更好地滿足未來信息化條件下諸軍種、兵種聯合作戰的通信需求,為實現網絡中心戰和奪取信息優勢提供支持平台。
[1] 
參考資料
  • 1.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