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軍事地形學

鎖定
軍事地形學是軍事上研究和利用地形的一門學科,是軍事訓練的共同科目之一。主要研究地形對戰鬥行動影響的規律,軍用地圖航空航天像片的識別與應用原理,戰場簡易測量方法以及調製要圖的要領等。軍事地形學所研究的內容,都是圍繞研究利用地形而選定的。隨着現代戰爭的需要和軍事測繪技術及其新成果的不斷髮展,特別是地圖品種的增多,將為軍事地形學增添新的內容。
中文名
軍事地形學
外文名
Military Topography
學科代碼
83060 [2-3] 
學科簡介
軍事地形學的研究對象是地形。地形是戰場的自然結構,是戰爭的載體,它載負着雙方的兵員、兵器、物資和裝備。戰場地形的結構和形態,限制着可作為戰場的地形範圍,制約並影響着兵力的運用。軍事地形學,從作戰需要出發,揭示地形的基本性質,系統歸納和總結地形對軍事活動影響的一般規律,為作戰指揮正確地利用地形提供指導。
軍事地形學
軍事地形學(3張)
主要任務是:①揭示地形對作戰行動的制約與影響規律。②描述地形在軍事上的內在控制規律。③提出地形分析的一般規律與方法。軍事地形學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地形要素,軍用地圖的識別與使用,衞星導航定位,遙感圖像,地形模型,地形分析,軍事標圖等。地形是地貌和地物的總稱。地形要素,是構成地形類型的基本要素。地形按地貌特徵可分為山地、丘陵地、平原、盆地和高原;按地物特徵可分為山林地、石林地、水網地、海岸、海灘、荒漠、草原、濕地、沼澤、河流、湖泊、鹽田等。諸要素以自身的性質、結構和形態特徵影響軍隊的作戰行動。
軍用地圖是為軍事需要製作的各種地圖。主要包括軍用地形圖、海圖、航空圖、協同圖和各種專題地圖。
軍用地形圖,是詳細表示地物地貌、比例尺大於等於1∶100萬的地圖。圖上繪有獨立地物、居民地、道路、橋樑、水系、土質、植被,以及山地、平原等各種地形要素,並繪有平面直角座標和地理座標。大比例尺(1∶1萬~1∶10萬)地形圖,具有內容詳細、精確的特點,可以從圖上量取角度、距離、坡度、座標、高程和麪積,用於研究地形、確定炮兵射擊諸元和組織指揮部隊作戰,是合成軍隊作戰指揮的基本用圖。中小比例尺(1∶25萬~1∶100萬)地形圖,表示較大區域的地形概貌和地理形勢,主要供高級指揮員和指揮機關研究制定戰役、戰略計劃,組織指揮大兵團作戰使用。
海圖,是以海洋為主要對象而測制的地圖。圖上着重表示海岸性質、海底地貌和底質等地理要素和航行障礙物、助航設施等航海要素,主要供研究海區形勢、組織指揮海上作戰、艦艇定位和保障安全航行使用。
航空圖,是空中領航和地面導航用的各種地圖。圖上着重表示與空中航行有關的居民地、道路、水系等地理要素和機場、導航台、垂直障礙物、磁力異常區等航空要素,是航空兵作戰中地面導航和空中領航的工具。
協同圖,又稱聯合作戰圖,是以陸軍為主,諸軍種、兵種協同作戰指揮的戰役用圖,其比例尺為1∶25萬、1∶50萬和1∶100萬。圖上表示與諸軍種、兵種聯合作戰相關的陸地、海洋、航空等基本地形要素,突出表示大型居民地、交通網、航海要素、航空要素和其他重要軍事設施。主要供各軍種、兵種研究戰場環境、制定作戰計劃、指揮聯合作戰行動和進行軍事訓練以及執行其他軍事任務使用。
專題地圖,是重點顯示一項或幾項專題內容,用以滿足軍事上某種需要而製作的地圖,如軍事交通圖、軍事形勢圖、軍事目標圖等。
正確識別與使用軍用地圖,能為指揮員和指揮機關分析利用地形、組織指揮作戰以及為火炮、導彈發射和艦艇、飛機導航提供地形資料和數據。根據衞星播發的無線電波和導航電文,確定空間點位置和運用軌跡的方法,稱為衞星導航定位。衞星導航定位系統主要有美國的GPS“全球定位系統”、俄羅斯的GLONASS“全球導航衞星系統”、歐洲空間局的NAVSAT導航衞星系統和中國的“北斗”導航衞星系統。通過遙感技術獲得的地球表面客體或事物(地物)的圖像。遙感圖像的種類多種多樣。按照取得圖像的高度,可分為地面遙感圖像、航空遙感圖像和航天遙感圖像。地面遙感圖像指在距離地面高度1000米以下,用繫留氣球(500~1000米)、遙感鐵塔(30~40米)、遙感長臂車(8~25米)等遙感方式獲取的圖像;通過飛機等航空方式獲得的地面圖像是航空遙感圖像;通過衞星等航天方式獲得的地面圖像是航天遙感圖像。按照獲得圖像的方式,遙感圖像可分為攝影圖像、光機掃描圖像、CCD圖像和雷達圖像。按照記錄的波段,大體可分為藍光圖像、綠光圖像、紅光圖像、全色圖像、近紅外圖像、熱紅外圖像、微波圖像。按照圖像的顏色,可分為黑白圖像和彩色圖像(包括真彩色圖像和假彩色圖像)。依地形資料製成的實地模仿造型,或按立體效應要求製成的有立體視覺或形象的感觀立體模型。是軍事上研究利用地形常用的參照物。
中國最早製作並用於作戰研究的地形模型,多以就地取材的沙土堆制而成,故又稱沙盤。隨着攝影技術的發展,利用光學方法和立體效應技術,產生了視覺立體地形模型。電子地圖的出現,又產生了電子立體景觀地形模型,它以電子地圖的數字地形模型為依據,利用計算機圖形生成技術和相應軟件而生成,能在屏幕上顯示或由繪圖儀繪出透視立體圖,具有生成迅速、顯示靈活的特點。不同地形模型各具特色,應用於不同情況下的地形研究。對作戰地區的地形特徵及其對作戰行動的影響進行分析判斷的工作。由各級司令部組織實施,並將分析的成果擬製成地形報告和各種軍事要圖資料,為指揮員判斷情況、定下決心提供依據。地形分析主要根據雙方的作戰企圖、兵力編成、武器裝備、作戰地區的地形資料,分析地形對部隊機動、觀察、射擊、隱蔽、偽裝、工程構築,以及對核、化學、生物武器的防護,後勤保障等行動的影響。在分析地形時,通常先了解地貌起伏和延伸方向,江河、湖泊的分佈和流向,土壤植被的性質和特點,居民地的分佈和關係位置,道路、橋樑的數量和通行能力等。分析地形要素對作戰行動的影響有多項應用。如判斷部隊機動條件,主要是研究道路、橋樑的數量和質量,地貌的斷絕程度,江、河水網特徵,土壤性質和植被分佈,明確各種車輛沿道路通行和越野機動的能力;判斷觀察、射擊條件,主要是研究地貌的切割程度,居民地和植被的面積大小和分佈狀況,確定觀察所和射擊陣地的位置;判斷隱蔽、偽裝以及對核、化學、生物武器的防護和工程構築的條件,主要是研究地貌的特徵和植被性質與分佈,土質對工事構築的影響,確定保存有生力量的措施。地形要素分析是地形分析的重點和中心環節。通常首先研究對作戰行動影響最大的地形要素,後研究一般的地形要素。在判斷地形對作戰行動的影響時,還應適當考慮天氣、季節變化帶來的影響。在地形圖、地形略圖或空中照片上,用相應的符號和有關文字標繪軍事情況的作業。目的是供指揮員和指揮機關及時瞭解敵情,明確作戰部署,瞭解作戰進程,傳達指揮員決心,擬製作戰文書,編寫作戰報告等。按軍種可分為陸軍作戰標圖、海軍作戰標圖、空軍作戰標圖、戰略導彈部隊作戰標圖和武裝警察部隊作戰標圖等;按層次可分為戰術標圖、戰役標圖和戰略標圖;按標繪內容可分為進攻作戰標圖、防禦作戰標圖、登陸作戰標圖、空降作戰標圖以及特種作戰標圖等;按標繪形式可分為依圖標圖、依文字材料標圖和依口述情況標圖;按標繪方式方法可分為手工作業標圖和利用計算機標圖等。主要是依據地形資料進行理論分析,輔以現地勘察和作戰模擬等方法,明確各種地形的特徵以及對作戰行動的影響,找出其規律;蒐集分析有關利用地形的戰例,從中吸收利用地形和使用地圖、像片的經驗;瞭解現代技術兵器的性能及克服地形障礙的能力,並根據現代戰役、戰術的理論原則和實踐,不斷總結利用地形的經驗,豐富和發展軍事地形學。實際上就是實地調查研究,通過感官對實際地貌的起伏狀況、道路、河流、植被等地形要素的觀察,進而分析地形對敵我雙方軍事行動的影響。這種方法是軍事地形學研究地形的最原始、最基本的方法。是在科學技術不斷髮展和軍事行動不斷提出新需求的基礎上,軍事地形學研究領域出現的新的研究方法。在過去由於技術比較落後,研究地形的方法通常是定性分析,比較粗略。隨着科學技術的進步,特別是計算機技術在軍事地形學領域的廣泛應用,在定性分析的基礎上使定量分析成為可能。包括地形模型和電子地形仿真,又稱電子地形模型、電子沙盤或數字地形模型、數字沙盤。地形模型俗稱沙盤,分簡易沙盤和永久性沙盤,是研究地形的最古老的一種方法。地形仿真法通常是在不能進行現地勘察時使用。電子地形仿真法採用虛擬仿真技術,是計算機技術在軍事領域應用的成果之一,是軍事地形學研究地形的新方法,集快速、系統、準確於一體,提高了研究地形的速度與質量。軍事地形學同其他學科一樣,不是孤立地發展起來的,在其自身發展過程中,需要吸收、運用其他學科的知識和成果,它與戰役學、戰術學、軍隊指揮學、軍事測繪學、軍事地理學等學科有着密切的關聯。地形對戰役、戰術行動的影響,是軍事地形學研究內容的出發點與落腳點。軍事地形學研究地形、評價地形的結論,為戰役、戰術行動正確利用地形提供理論依據;而戰役學、戰術學的發展,又指導、推動着軍事地形學的深入研究和發展。兩者相互依賴,相互促進。軍事地形學的主要內容,是軍隊指揮活動中必須掌握的知識和技能。軍隊指揮的發展和需要,是推動軍事地形學研究內容充實與提高的動力。從這個意義上説,軍事地形學服務並隸屬於軍隊指揮,是軍隊指揮學的一個分支。
軍事地形學在解決自身的技術問題時,需要吸收、利用軍事測繪學的技術手段和技術成果。軍事測繪技術手段和技術成果的發展,是軍事地形學研究建立在精確、可靠的科學基礎之上的保證;而軍事地形學的發展,又對軍事測繪技術手段和技術成果的改進提出新的要求,從而促進軍事測繪學的發展;軍事地形學的研究內容,又將隨着軍事測繪技術新成果的產生而不斷豐富。從這一點上説,軍事地形學是軍事測繪技術成果在作戰中的推廣與應用。軍事地理學,是研究軍事與地理關係的一門學科。主要探索地理環境對軍事行動與國防建設的影響和軍事上運用地理條件的規律,為制定軍事戰略、研究武裝力量建設、準備和實施作戰行動等提供科學依據。軍事地形學,則主要研究地形對作戰行動的影響,旨在具體作戰背景下,解決當前組織實施戰役或戰鬥中,對地形的具體利用與改造,以及確定趨利避害的行動。在研究範圍、對象和目的方面,軍事地理學具有全局意義,側重於戰略範疇,並吸取軍事地形學的研究成果和手段。軍事地形學則在軍事地理學的總體框架中,實施局部研究,側重於戰役、戰術範疇,併為軍事地理的研究提供地形分析資料。它們各自按照自身的規律不斷髮展和完善。
軍事地形學源於戰爭實踐,是軍事上認識和利用地形條件的理論概括。其漫長的發展過程,大體經歷了四個時期。在中國,春秋中期以前,人們對地形與作戰行動關係的認識,基本藴涵在生產勞動和生活經驗之中,並逐漸在一些軍事著作中閃現出零散的對於地形的認識。相傳黃帝徵蚩尤的涿鹿之戰、堯舜禹攻三苗之戰,已對地形和天候條件有較為自覺的利用,並有“史皇作圖”供黃帝指揮作戰的傳説。夏朝以後,奴隸制國家建立,領土觀念形成,地形知識在作戰中得到進一步運用。西周時期已有在作戰中使用地圖的戰例。散佚的兵書《軍志》對地形影響軍事行動的作用已有反映。《軍志》雲:“失地之利,士卒迷惑,三軍困敗。飢飽勞逸,地利為寶,不其然矣?”(唐《通典・兵典》)中國軍事地形學在這一時期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春秋中期至南北朝(前594至公元6世紀末),是學科初創時期和第一個知識積累階段。著名軍事家孫武在《孫子》一書中的“地形”“九地”和“行軍”三篇中專門論述了地形與軍事之間的關係,是學科初創時期的代表作。它結合作戰中可能出現的敵我態勢,綜合地把戰場地形條件劃分為散、輕、爭、交、衢、重、圮、圍、死九種情況,以及通、掛、支、隘、險、遠六種地形類型,提出了相應的作戰方法和處置要領,同時提出了“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敵制勝,計險_遠近,上將之道也。知此而用戰者必勝,不知此而用戰者必敗”的觀點,初現軍事地形學的端倪。與《孫子》同時,軍事地形圖已達到一定水平。《管子・地圖》篇稱:“凡兵主者,必先審知地圖。”只有首先研究地圖,“然後可以行軍襲邑,舉錯知先後,不失地利,此地圖之常也”。1978年在河北省平山縣出土的“兆域圖”,以實物證實了戰國時期已能按比例尺繪製地圖。公元前239年,中國出現了標有軍事要素的木版地圖。這些史實説明至遲在戰國時期,軍事地形理論已在中國初步形成。到漢代中國已出現質量較高的古代軍事地圖,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彩色軍事地圖,其繪製工藝、表現方式都達到了較高水準,利用軍事地圖指揮作戰已成為指揮員常用的手段。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以水道為綱描寫了中國山川,記載了許多與山嶽、關隘、渡口、橋樑有關的戰例,論述了地形對作戰的影響,注重從理論上歸納總結作戰與地形之間的關係。隋至元(581~1368),是學科知識的第二個積累階段。唐代軍事家李靖撰寫的《衞公兵法》(原書已亡佚,清人汪宗沂從古書中編輯他的佚文,編有《衞公兵法輯本》3卷),就有許多關於作戰與地形的關係方面的論述。他認為:“凡戰之道,以地形為主,虛實為佐,變化為輔,不可專守險以求勝也,仍須節之以金鼓,變之以權宜,用逸待勞,掩遲為疾。不明地利,其敗不旋踵矣。”宋代沈括在地形學、地圖學等方面有卓越貢獻,他用麪粉、木屑、蠟和硬木製作的地形模型,成為當今沙盤顯示地形的雛形。兵書《百戰奇法》論述了“天戰”“風戰”“雪戰”“水戰”“地戰”“山戰”等不同地形、天候、水文條件下的作戰方法,強調作戰中要根據不同的地形、天候條件,採取不同的戰法。官修的《武經總要》,許洞的《虎鈐經》等,都論述到作戰中如何運用“地利”的基本問題。明至鴉片戰爭(1368~1840),是學科知識的第三個積累階段。這一時期的《登壇必究》《武備志》《投筆膚談》《練兵紀實》《陣記》等兵書,對地形與當時作戰的關係均有深入的研究。清代的《戊笈談兵》《武備地利》《行軍總要》《兵學新書》等對軍事與地形的關係作了深入的闡述。這一時期,隨着生產力特別是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作戰規模、作戰理論和作戰方式都發生了重大變化。與此相適應,地形對作戰行動的影響涉及的範圍也隨之擴大,任何作戰行動的實施都必須考慮地形對軍隊機動、觀察、射擊和隱蔽方面的影響。西方軍事理論家C.von.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把地理因素列為戰略的五個要素之一,對地形條件影響戰略戰術,以及與戰爭結局的關係等,都有縝密的論述。瑞士的A.-H.若米尼、俄國的亞濟科夫和D.A.米柳京也在他們的著作中論述了地形影響作戰的問題。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交戰雙方利用飛機進行空中攝影偵察,用航空像片分析敵情和地形,製作敵方陣地圖,修測地形圖,產生了用航空攝影測量測繪地形圖的新方法。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航空攝影測量在理論、技術和測圖儀器等方面得到快速發展,提高了測制地形圖的速度和質量,使地圖更加科學化、規範化,並使利用地圖研究地形更加可靠和準確。由於戰爭的需要,人們對地形條件需求越來越多,促使軍事地形理論研究的前沿不斷更新,從而推動軍事地形學的研究領域不斷擴大,學科基礎理論與應用理論有了較大發展。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為了適應戰場準備和作戰的需要,主要參戰國的軍隊相繼建立、健全了地形和測繪保障機構,同時教學和科研隊伍也逐步壯大,一些軍事地形理論專著相繼出版,標誌着軍事地形學的形成。1840年鴉片戰爭後,西方軍事測繪技術和軍事地形理論傳入中國,對中國軍事地形學的形成起到了促進作用。1897年清朝政府為了軍事的需要在北京建立了京師陸軍測繪學堂,1903年成立陸軍測量局,1904年成立京師陸軍測繪學院。民國時期成立了中央陸軍測量學校。1931年國民黨政府在南京組建了中央陸地測量學校,1945年改為中央測量學校,成立大學部,成為一所設有地形測量、製圖等5個專業的高級軍事測繪院校,培養了大批軍事地形和軍事測繪人才。這一時期出版的有關作戰訓練的兵書,對地形與作戰的關係進行了較為系統的論述。1902年出版的《訓練操法詳晰圖説》,論述了地形的攻守利弊,地形對進攻、防禦、遭遇戰,以及對炮兵、騎兵作戰的影響;1910年出版的《新定步兵操法》論述了特種地形戰鬥的戰鬥原則,明確地説明了山地之攻守均須佔領制高點,進攻須利用通往敵方之道路、山岩,防禦須堅守隘路。民國初期編印的《兵要地理》論述了戰略、戰術、軍隊編制、軍事教育、兵工廠配置等與兵要地理有關的內容,介紹了中國兵要地理概要,對軍事地形理論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中國人民解放軍從建軍開始就重視軍事地形工作。土地革命時期和抗日戰爭時期,紅軍、八路軍和新四軍總部相繼開辦過軍事地形學方面的訓練班,將軍事地形課程列為軍事學校教學的主要課程之一。1945年中共中央黨校軍事教員研究班編印《地形學教程》,書中設有地形概説、認識地形圖、測繪圖、現地應用要圖作業、利用地圖等五章。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問題》等著作中精闢地論述了作戰與地形等的關係,並將其成功地運用於運動戰、游擊戰、陣地戰等軍事實踐中,提出了一系列獨具特色的觀點,主要是:地形是一切軍事活動的重要客觀物質條件,對軍事活動有重要影響;武器裝備處於劣勢的軍隊,尤其要重視創造與發揮地形條件的優勢;分析、研究、判斷地形因素忌帶主觀性和片面性;作戰中能否成功地運用地形條件,取決於指揮員的重視程度和對地形研究的深入程度以及軍隊的素質等。在總結第二次世界大戰經驗的基礎上,伴隨科學技術和軍事理論的全面發展,學科步入新的發展階段。蘇聯衞國戰爭之後,相繼出版了多種版本的軍事地形學著作,根據作戰的需要把軍事地形學的內容概括為:識(圖)、用(圖)、標(圖)、堆(沙盤)、判(讀像片)五大項。隨着核、化學、生物武器和制導武器的出現,增加了對地形的防護、通信、工程構築等方面的基本作戰性能研究。1977年由蘇聯A.C.尼古拉耶夫中將主編的《軍事地形學》和1986年В.E.貝佐夫上將主編的《軍事地形學》,把分隊以下作戰和訓練對地表研究、利用和改造納入其內,這就使軍事地形學的研究更加科學和合理,實踐性更強。美軍雖然未專設軍事地形學,但將其內容充實於“作戰綱要”與相關“規範”之中。90年代美軍編寫的《地形分析》一書,列為美軍《野戰教程》第21~23號,旨在幫助地形分析人員認識並履行自己的職責,闡述地形分析的方法原則。中國人民解放軍於50年代初在全軍各軍種、兵種院校普遍開設了軍事地形課程。1953年中央軍委決定,將解放戰爭時期成立的解放軍測繪學校改為解放軍測繪學院,培養軍事地形和軍事測繪專業人才。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從50年代開始,先後出版了《軍事地形學》和《識圖用圖手冊》,並將軍事地形學列為軍事院校教育和訓練的重要內容。進入80年代以來,軍事地形研究伴隨着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現代化建設的步伐不斷取得新的成果。與此同時,對外軍的研究也進一步深入,先後翻譯了蘇聯尼古拉耶夫中將主編的《軍事地形學》和貝佐夫上將主編的《軍事地形學》,兩書均為蘇軍總參謀部測繪局審定的蘇軍軍事學校教科書。80年代中期又翻譯出版了列入美軍《野戰教程》的《地形分析》和《識圖》。同時,軍事地形研究人員總結中國人民解放軍歷次自衞反擊作戰運用地形的經驗教訓,編寫了大量新的更為符合戰場實際的軍事地形論著。90年代以後,中國人民解放軍在軍事地形研究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出版了許多論著。《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第一版中收編15條軍事地形學條目。《軍事測繪》雜誌社編有《地形與軍事》(1991),選編61篇地形對作戰影響的戰例。軍事科學院編寫出版的《軍事科學概論》(1994)、《軍事地理學》(1995)兩書中,有專門章節論述軍事地形學的形成與發展及其在軍事科學和軍事地理學中的地位、作用。1993年解放軍出版社出版的《軍事地形與利用》,從軍事角度闡述地形的構成與分類,揭示地形在軍事上的內在控制規律,研究地形對作戰的制約與影響,分析諸要素和不同地形的戰術特性,詳盡地介紹了攻防作戰諸環節對地形進行分析的內容、方法與步驟,闡述了定量分析和進行綜合評價的方法。為適應未來戰爭的需要,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地理學會於1994、2004年,先後組織全軍軍事地形工作者開展了軍事地形對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的影響的專題研究。1997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向全軍印發新版《軍事地形學》,作為全軍機關、部隊、院校軍事地形學教學和訓練的基準教材。《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第二版將軍事地形學作為軍事學下屬的二級學科,與軍事地理學、軍事測繪學、軍事氣象學、軍事海洋水文學、軍事空間天氣學、中國軍事地理、世界軍事地理學等學科並列為一個學科,標誌着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地形學的研究達到了一個新的發展高度。隨着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及其在軍事領域的廣泛應用,軍事地形學也將不斷髮展,研究內容不斷拓寬,學科體系隨之不斷完善。
在未來信息化戰爭中,地形作為作戰的平台,作戰指揮決策對軍事地形學的依賴性會越來越大,軍事地形學對作戰指揮決策的影響作用將越來越強,軍事地形學在軍事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將不斷提高。信息化戰爭對各個領域軍事技術的綜合應用要求越來越高,而軍事地形學研究的範圍和內容也會隨着科學進步和武器裝備的發展而不斷地擴展,研究範圍將從地面延伸到地下、從水面到水下,從宏觀延伸到微觀,從單一要素延伸到綜合要素,研究內容將更加寬泛。信息化條件下,特別是電子信息技術和測繪技術的發展,使地形信息的載體――地圖發生重大變化,承載的內容、表現的方式更多,從而使研究地形的方式、方法和手段更加先進。從簡單手段延伸到複雜手段;從低級手段延伸到高級手段;從單一手段延伸到多種手段並用;從機械手段轉向數字化手段;從低技術手段轉向高技術手段。計算機技術在作戰指揮中廣泛運用,使軍事地形研究的方法向着自動化和智能化方向發展,進一步採用運籌學、系統工程、數學建模、仿真模擬等方法,在定性分析的基礎上實現定量分析,從而使軍事地形學的研究方法更加科學,以更快的速度、更準確的地形信息保障指揮員的作戰指揮。
發佈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