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車壩村

(重慶市酉陽銅鼓鎮車壩村)

鎖定
車壩村地處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銅鼓鎮,距酉陽縣城26千米,與銅西村、小河鎮桃坡村,丁市鎮鄭家村毗鄰,村內由銅小公路貫通,銅鼓河沿線流通,綠蔭成林,物產豐富,下11個村民小組,人口約3800人· [1] 
中文名
車壩村
外文名
Chongqing Youyang Township car cheba Village
行政區類別
重慶市
所屬地區
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銅鼓鄉
地理位置
酉陽縣內
下轄地區
車壩、石樑、冷水
政府駐地
車壩村3組木林砍腳
電話區號
023
郵政編碼
409800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季候
人口數量
3800人
著名景點
張家坪花燈戲 冷水風景區
方    言
土家方言

車壩村簡介

車壩村位於酉陽縣南部,隸屬銅鼓鎮,行政代碼:500242116209 ,距酉陽城區26千米,與銅西村、小河鎮桃坡村,丁市鎮鄭家村毗鄰,村內由銅小公路貫通鏈接小河鎮及沿河與酉陽,有隘門關至冷水公路,有張家溝至石樑的通村公路。銅鼓河向南由三岔壩流經車壩石樑至兩匯口,境內河流潺潺,清澈明淨、岸綠景美,水質監測、岸線保護、河道治理等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得到有效推進。
現轄張家坪、彭家寨、木林坎腳、下車壩、牛臘壩、石樑李家灣、流水堡、麻鋪子和冷水蓋、魚塘、田居山等11個村民小組。人口約3800人,以張姓、陳姓、冉姓為主。屬於重慶市級貧困村。車壩毗鄰沿河,陸路交通便捷,快速抵達酉沿高速路口。
解放前,車壩是一個貧窮落後的農村,在三座大山壓迫剝削下,勞動人民長期過着飢寒交迫的悲慘生活。解放後在黨的領導下走土地承包到户的道路,逐步擺脱貧窮落後的面貌。改革開放四十年年車壩村支兩委發展集體經濟,帶領羣眾走奔康致富的道路,從單一農業經濟發展上不斷前進。
如今或政府投入巨資,交通路網、能源通訊、水利、治安、衞生、綠化等基礎設施逐步得以改善。

車壩村沿革

元為酉陽州治,後升為酉陽宣慰司。明為酉陽宣撫司治。酉州土司衙院設在銅鼓潭,清置酉陽直隸州。1913年廢州為酉陽縣,屬川東道治下。1935年屬第八行政督察區。1950年屬酉陽專區。
解放後車壩隸屬川省銅鼓鄉境域,1950年先劃為銅西鄉府,1958年隸屬雙河區銅西公社,1983年復置銅西鄉。1997年歸屬重慶酉陽銅西鄉,2001年撤銷銅西鄉,將石樑村、冷水村劃歸車壩村建制,隸屬銅鼓鄉管轄.(2001年撤銷,將桃坡村、黎家村劃歸小河鎮管轄,將方園、沙壩、哨尉、燕巖、青樹、石樑、冷水、車壩等8個村劃歸銅鼓鄉管轄。)
銅鼓鄉車壩村郵 編:409800
區 號:023
行政區域代碼500242209:~209車壩村 [1] 

車壩村農業經濟

車壩村基本農業

銅西車壩油菜基地
銅西車壩油菜基地(8張)
主要農產品:玉米、稻穀、小麥、紅薯,洋芋,蔬菜、水果、蜂蜜等
主要經濟:畜產品、青蒿、茶葉、油菜、烤煙、生豬山羊
村內企業:農業養殖、農作物加工
村裏單位:車壩村委、衞生站,文化廣播站等
村內學校:車壩村校(信興獅子小學)不足50人.

車壩村名俗文化

文體方面:建設老人娛樂中心於張家溝,籃球場,張家坪舞獅班;還有車壩村委文化站等羣眾性文體活動的組織、場所。張家坪花燈、獅子燈、張家坪戲班、陳家花燈及戲班、麻鋪子花燈調,道士祭神文化等。

車壩村青花椒產業

銅鼓政府從福建省引進業主投資1000萬元,與當地村民流轉2600多畝土地發展青花椒產業,按照4:6的比例分成。每天為青花椒老闆挖窩70多個,每個窩1.6元的報酬,一天收入近100元。一個月至少達到1500到1600多元務工收入。在家打工生活也方便,比到外地打工強多了。 [2] 

車壩村張家坪花燈

車壩村花燈戲

壩村村民 壩村村民
酉陽車壩張家坪花燈是酉陽銅鼓鄉內廣為流傳的民族民間歌舞藝術,是土家族優秀的傳統文化遺產之一。
花燈相傳起源唐朝,興盛於宋朝,發展於明代,流行與黔北、川南滇北等地,清朝至民國元芝菩薩請燈留存於張家坪,盛行花燈鄉里,春節期間熱鬧非凡,後續期間慘遭文革破壞大量經書戲文及流傳文物、樂器遭遇焚燒洗劫,七八十年代再次復興。鑑於改革開放來,年輕人外出,本門花燈藝術人才匱乏。

車壩村花燈曲目

花燈 花燈
張家坪花燈具有跳花燈、雜技打耍、舞獅子、猜燈謎等民俗藝術為一體的民間文化活動.解放後,從五十年代起,花燈歌舞,曾多次外出參加匯演活動,著名曲調《開門調》、《開財門》、《祭財神》、《仲狀元》、《五更明月》、《五更調》、《鬧五更》、《洛陽橋》、《十繡》、《十送》、《十唱》、《十字》、《十愛》、《鬧紅燈》、《花兒七字句》、《梳妝枱》、《掃五瘟》、《高位祿客官賀》、《情歌調》、《上茶山》、《謝主辭神》、《辭神調》、《黃楊扁擔》等舞蹈節目流行武陵山區,名揚海外。

車壩村車壩陽戲

酉陽縣車壩鬼臉殼戲、陽戲
酉陽縣車壩鬼臉殼戲、陽戲(6張)
銅鼓鄉在文化建設方面投入資金。現有3個陽戲班子外,銅鼓還有花燈、獅子燈、龍燈、老年腰鼓隊等9個民間文化班子。
流傳於酉陽縣境內的陽戲(儺戲),最早可追溯到殷商時期,距今已經有3000多年的歷史,被稱為戲劇的活化石。它源於原始社會土家族圖騰崇拜的儺祭,是土家族先民為驅鬼逐疫舉行的一種祭祀儀式,被稱為“木臉戲”或“鬼臉殼戲”。主要特點是角色都戴木製假面具,扮作鬼神歌舞。
在2011中國重慶陽戲(儺戲)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中央戲劇學院教授、中國儺戲學研究會法人、副會長麻國鈞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酉陽陽戲(儺戲)的挖掘和傳承,最重要、最有特色的就是原汁原味地傳承和發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