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躍峯渠

鎖定
躍峯渠位於河北省邯鄲市西南太行山區,始建於1975年春,於1977年9月15日建成通水。躍峯渠全長244.98公里,穿54座山峯,跨越49道溝壑,共有各種建築物1500多個,躍峯渠自1977年正式建成通水以來,平均每年從漳河引水2億立方米,貫穿涉縣磁縣武安市峯峯礦區邯鄲縣三縣一市一區 [1] 
躍峯渠控制灌溉涉縣武安磁縣峯峯礦區邯鄲縣農田60餘萬畝,解決了數十個鄉鎮、數百個村莊、數十萬人畜飲水困難。 [2]  躍峯渠建成後,60餘萬畝農田豐收,邯鋼、馬電機聲鳴唱。 [2]  一外國友人蔘觀躍峯渠後如此感嘆:“這是中國第二個萬里長城。”其中橫跨高家腦與跑馬山之間的險峯渡槽主拱跨長106米,高28.7米,仍保持着亞洲單跨最大的美譽 [2] 
中文名
躍峯渠
地理位置
河北省邯鄲市太行山區
項目長度
長244.98公里,穿54山,跨49壑
涉及地區
涉縣磁縣武安峯峯邯鄲縣
相關水渠
劉伯承、鄧小平在邯鄲建的將軍渠

躍峯渠歷史背景

漳河是邯鄲境內第一大河,河水氾濫曾給在此休養生息的人民帶來了一場場災難。西門豹治鄴的故事就發生在邯鄲市臨漳磁縣兩地 [2] 
早在艱苦卓絕的戰爭年代,劉、鄧首長就與當地羣眾一道開鑿了將軍渠 [2] 
1958年,周恩來總理到武安伯延公社作社會調查,對山區人民缺水的問題極為關注,提出“多植樹、多養豬,還要把水引到武安”。1959年,毛澤東主席視察邯鄲,作出了“邯鄲要復興”的指示。水系百業,水連千家,水興萬物。邯鄲要復興,水利須先行 [2] 

躍峯渠建設歷程

翻開手邊的《躍峯渠志》,其中寫到,1965年,中共邯鄲地委、專署作出了修建躍峯渠,從漳河引水的決定。勘測設計人員遂挺進太行,涉水跋山,進行了近兩年的前期工作,制定了《邯鄲地區躍峯渠總體規劃》。由於歷史原因,工程停了下來。直到1974年秋,邯鄲地委一屆六次全委擴大會議,重新作出了興建躍峯渠的決定。1975年1月,躍峯渠指揮部成立 [2] 
同年3月初,工、農、商、學、兵十萬修渠大軍,按團、營、連、排、班軍事化編制,在西起涉縣濁漳河天橋斷,東至京廣鐵路,南起漳河,北至 河,1009平方公里的範圍內,擺開劈山引水的戰場…… [2] 
據介紹,躍峯渠沿線須鑽透54座山峯,連綿240餘公里,施工艱難異常。旱魔暴戾太久,只爭朝夕。為使這項功在當代、澤被子孫的浩大工程早建成、早受益,地委提出了“四年任務兩年完,兩年任務再提前”的口號 [2] 
修渠大軍自力更生、艱苦創業,“沒有炸藥自己造,沒有石灰自己燒,沒有鋼釺自己捻,沒有石子自己敲。”儘管工程始於“動亂”影響未盡,經濟相當蕭條,技術相對落後的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但主體工程四年工期一年半完成,創造了我市大型工程建設速度之最 [2] 
注目躍峯灌區平面圖,前進閘、飛躍閘、勝利渡槽、團結渡槽等接連映入眼簾。這些名字銘刻着當年的激情與豪邁。《躍峯渠志》中關於施工紀實的個個片斷,仿若壯歌 [2] 
綿延240多公里的“人造天河”躍峯渠是從渠首樞紐開始的。它不僅工程浩大且需山搬家,河改道,談何容易!可如果一道工序錯後,則整個工期就得拖後一年,甚至前功盡棄。進水閘坐落在堅硬的岩石上,幾十米高的石壁,如斧劈刀削,山頂俯視,令人頭暈目眩,膽寒心驚。最讓建設者惱火的是,山上全是“頑固不化”的馬牙石,錘打下去,釺尖一溜火星兒,光往上蹦,岩石上只留下一片白點點兒 [2] 
遇到了難題,民工們走訪當地老農。老農説:“馬牙石,質堅硬,釺子硬打打不動,‘智多星’尋竅門,紅石縫裏掏炮洞。” [2] 
竅門找到了!劈山工地上天不亮就已號子陣陣,錘釺鏗鏘,陡峭的懸崖上,大繩飛蕩,錘飛釺舞。炮洞狹窄,人們就跪着打錘,趴着掏渣。沒有燈,就用手電和自制的“蘿蔔燈”照明。經過17天的決戰,1975年3月27日,7000多斤炸藥,1000餘個雷管,在9個大炮洞裏同時引爆,隨着驚天地,泣鬼神的巨響,半壁山頭轟然倒掉…… [2] 
在《躍峯渠志》中,這一段號稱“渠首鎮龍” [2] 
猛攻天橋斷。濁漳河素有“九峽十八斷”之稱。天橋斷橫斷濁漳,形成20餘米落差,是躍峯渠引渠的起始位置。滾滾濁漳奔騰到此,飛流直下,水聲鼎沸,方圓十里聞之 [2] 
涉縣張頭營進場第一戰就是猛攻引渠渠首天橋斷。西郊連開出100米渠槽中突然出現了50米流沙層,裏邊往外挖,外邊往裏流,工程無法進展。任務緊急不能讓流沙擋道。大夥兒跳入水中,用身體築起人牆,在冰涼的水中作業7天7夜 [2] 
轉戰千米洞。千米洞是引渠工程7個隧洞中最長的一個,也是咽喉工程,位於張頭與估曲接壤的老虎山下,系漳河故道,地質結構複雜,岩層多變 [2] 
段曲連擔負進洞口170米的掘進任務,由於排風設備不佳,炮響後經常幾個小時濃煙不散。民工們用衣服、席片驅趕濃煙,炮響後進洞,一分鐘也不等。前邊的嗆倒了,抬出來,後邊的跟上。暈過去的冷風吹醒後,繼續往洞裏衝,創造了日進度3.7米的記錄 [2] 
大會戰。《躍峯渠志》記載:1975年11月21日,邯鄲地委要求,黨政軍民學,各行各業各部門,來一個總動員,有人出人,有錢出錢,有物出物,保證1976年“七一”主幹渠全線通水 [2] 
1975年12月中旬,進入工地12.5萬人,大小機動車、馬車、排車、手推車3萬餘輛。整個工地人山人海,紅旗獵獵,慷慨激昂的豪言壯語動地震天。時稱“十萬人大會戰” [2] 
當年修渠時,一位外國退役將軍曾來到躍峯渠建設工地參觀,面對壯觀場面,無限感慨地説:“我見過指揮千軍萬馬的將軍,卻沒見過指揮十萬民工的將軍,真了不起!” [2] 

躍峯渠水渠規模

躍峯渠主體工程包括引渠、總乾渠、主幹渠和5條分乾渠,並建有海樂山等3座水電站,設計引水能力每秒30立方米,控制灌溉面積64.4萬畝。渠道長度和年供水能力遠遠超出紅旗渠。
經初步統計,躍峯渠年均從漳河引水2億立方米,向東武仕水庫輸水近1.2億立方米,35年來累計供水達40多億立方米。
邯鄲躍峯渠是一條源於漳河的人工渠。它工程之大,耗資之多,為磁縣歷代所不能,主幹渠全長75公里,三條分乾渠總長32.5公里,124條支渠總長151公里,引水25個秒立方,灌溉農田17萬畝。該渠建於1975年,前後兩期,歷時九年,沿途斬斷28座山嶺,跨過74條溝壑,建渡槽、鑽隧洞、築涵洞、修橋閘,造就了大小建築物174座。
其中橫跨高家腦與跑馬山之間的險峯渡槽更是令人歎為觀止,渡槽主拱跨長106米,高28.7米,仍保持着亞洲單跨最大的美譽。
自1975年3月,10萬大軍挺進太行,歷時5年,連綿245公里的人造天河——躍峯渠,像一道彩虹,凌空飛架在巍巍太行之上;它像一條巨龍,穿雲破霧貫通在“三水”(漳河、 河、滏陽河)之間,創造了人間奇蹟,編織了邯鄲水網,鑄造了維繫我市工農業生產的“生命線”。躍峯渠控制灌溉涉縣武安磁縣峯峯礦區邯鄲縣農田60餘萬畝,解決了數十個鄉鎮、數百個村莊、數十萬人畜飲水困難 [2] 
躍峯渠建成後,百里山頭層林盡染,60餘萬畝農田豐產豐收,邯鋼、馬電機聲鳴唱,古趙大地流銀淌金。一位外國友人蔘觀躍峯渠工程後如此感嘆:“這是中國第二個萬里長城。” [2] 

躍峯渠先進事蹟

王二根,磁縣民工一團觀台營三街民工連連長,“硬骨頭戰士”。1975年3月,他帶領民工開鑿馬鞍絕隧洞。洞口上是一個大陡坡,岩石裸露,怪石嶙峋,險情隨時可能發生。王二根幾次身系大繩,凌空排除險石。一次,他在山崖上找到了立腳之地,感覺腰上繫着繩子使不上勁兒,索性把繩子甩開,奮力撬一塊大石頭,不料用力過猛,“嘩啦”一聲,人和石頭一起滾落下來,幸虧被一樹杈托住,才保住了性命,他不顧休息,拄着棍子繼續指揮施工 [2] 
韓付學,號稱“躍峯渠上老愚公”,當年修渠時他已72歲了。這位年過七旬的老漢幹起活來不服老,和年輕人 着幹。工地倒兩班,他總是連兩班。一天晚上,他搶着和青年突擊隊一塊運沙、備料、搗漿、壘砌,一氣幹了4個小時 [2] 
盧考廷,一位普通涉縣農民。1950年,他父親修漳西渠時光榮犧牲。1975年,他的大兒子參加躍峯渠建設時,因隧洞塌方獻出了生命。他把撫卹金全部交給隊上。頭天發送了大兒子,第二天就把二兒子送到了工地。盧家被命名為“修渠光榮之家” [2] 
據史料記載,有70名民工和解放軍戰士為修渠獻出了寶貴生命,279人負傷致殘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