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跳竹馬

鎖定
跳竹馬是一種傳統民俗娛樂方式。南宋時臨安京都就有“男女竹馬”的記載跳竹馬起源於明代。相傳明太祖朱元璋起義時曾被張士誠打敗後,率餘勇躲在淳安打鐵山一處石洞裏,他的坐騎,在戰場上馳騰慣了,不習靜寂的平和,到處亂蹦亂跳,殘踏百姓莊稼。
中文名
跳竹馬
分    類
民俗
地    區
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

跳竹馬跳竹馬起源

淳安排嶺有所汪公老佛廟,傳説他是方臘的軍師,方臘未採納他的計謀,所以兵敗南山。汪公仙逝後百姓就尊他為佛來祭供,祈求他來保護百姓的安寧和五穀豐登。  汪公老佛見明太祖的坐騎糟蹋莊稼,就相勸它愛護莊稼。可這坐騎驕橫跋扈,置之不理。汪公老佛怒從心起,出掌將坐騎朝廟門一擊,坐騎立即被粘貼在廟門上,成了沒有生命的馬形圖像。  明太祖知曉此事,知道理虧。真誠地祭拜汪公老佛,深表自己的內疚和過錯,汪公老佛念明太祖知錯能改,就託夢於他,賜好馬一匹,拂曉送到門口。  明太祖起早來看,見是一匹竹扎架子彩紙糊的馬。頓時生氣,揮鞭就打,誰知它竟是匹神馬,昂首長嘶,疾風快馳。  明太祖朱元璋就騎着這匹坐騎打敗元軍,坐上皇帝寶殿。以後老百姓就照着這匹神馬的模樣,用竹篾編制竹馬,逢年過節用做祭供祖宗,以求平安。

跳竹馬跳竹馬錶演形式

跳竹馬竹馬

作為一種傳統民間藝術,最早的竹馬,竹篾編,糊彩紙,腹中點蠟燭,只是祭具。  後不斷改進翻新,搬上舞台。道具用紅綠黃白黑五色布纏身,分前後兩節,吊紮在人的腰間,像人騎着馬,自由地翻騰跳越,表演跳竹馬,分生、旦、醜等角色。正衣騎紅馬,青衣騎黃馬,小生騎綠馬,花旦騎白馬,小丑騎黑馬。

跳竹馬演員服裝

早先演員的服裝模仿戲中人物。如《三國演義》的劉、關、張、和劉備的兩位夫人。後來跳竹馬要演“三腳戲”,也就沒有了固定的衣甲盔帽了。

跳竹馬跳竹馬地區及方法

跳竹馬跳竹馬方法

跳竹馬講究陣式,以“五梅花形”為主,後來發展了“開四門”,“五馬盤柱”,“一字陣”,“鐵索環”等多達108種。但離不開退一進二,三角交叉,四邊兼顧,梅花五點的基本跳法。  跳竹馬,早時只突出“跳”,表演者不念不唱,是單純的舞蹈,後來發展到講彩話,又叫“利是話”。如“跳馬跳歸堂,福壽萬年長”,“跳馬跳三圈,個個都健康”,每當這時,看戲的百姓一邊放鞭炮,一邊撒果子,喝彩助興!

跳竹馬跳竹馬地區

杭州市淳安縣,浙江的金華,衢州地區,南豐縣萊溪鄉有跳竹馬的民間娛樂活動。只不過浙江淳安跳竹馬別具一格。

跳竹馬傳承發展

2022年5月,跳竹馬被列入安徽省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項目編號Ⅲ—55。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