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路西社區

鎖定
路西社區位於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沿江街道西南1公里處,原路西東以寧淮公路為界,南以南京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鄰,西以龍王山為界,北以馮牆社區方莊組(8組)為伴。總面積約4.5平方公里。轄趙窯、趙莊、湯莊、牛十八、墩子、婁子等6個居民小組,總户數989户,總人口3278人,其中,流動人口有1460人,社區黨支部共有110名黨員。轄區內有南京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南京大學浦口校區、機電部第十四研究所浦口分廠、南京航海儀器二廠、蘇寧華浦科技建材有限公司等單位,寧連一級公路、浦淮公路、104國道貫穿於社區。2005年政府為無糧社區。2007年農業總收入18萬元,工業產值19163萬元,有企業8家,職工248人。第三產業收入861萬元。人均收入9023元。
中文名
路西社區
行政區類別
社區
所屬地區
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
地理位置
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沿江街道西南1公里處
面    積
4.5 km²
下轄地區
6個居民小組
人口數量
3278人

路西社區歷史沿革

路西社區 路西社區
解放前屬六合縣龍山鄉新桃河保及窯灣保,解放後撤銷保甲制建村。1952年前屬龍山鄉馮牆村,湯莊屬龍山鄉寶塔村。4月建立沿江鄉時,從馮牆村內劃出單獨建村,以公路為界,因所處公路以西,故稱之為路西村。村境域東以老浦六路為界;南至柳口組;西至老幼崗之東;北到金家亭子。村下設組。1954年,各組成立互助組。1955年,成立路西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萬有志為社長。1956年,成立路西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為浦口農場路西生產管理區。1961年復建沿江人民公社時,柳口、墩子仍留浦口農場,其餘各組從農場劃出,改村建置為路西大隊,組為小隊。1963年,沿江人民公社調整,一分為兩個小公社,即洲區為沿江人民公社,山區馮牆、路西及龍山為馮牆人民公社,大隊一度撤銷。另立寶塔公社。1964年,寶塔人民公社劃給三河人民公社。1965年春,馮牆人民公社與洲區沿江人民公社合併稱之為沿江人民公社。1984年,改大隊為村民委員會。1992年下半年,成立學府路居民委員會。1998年,湯莊村民委員會與路西村民委員會合併為路西村民委員會。2003年4月,撤銷村民委員會建路西社區居民委員會。

路西社區社區建設

路西社區 路西社區
境內有寧淮公路和泰馮路南北貫穿,104國道(浦泗路)沿江段立交橋座落其中。有南京大學浦口校區、路西(學府路)小學(2004年合併於沿江中心小學)及幼兒園(2002年因南大二期工程擴建而撤)、南京金陵汽車配件廠(2003年被蘇寧乾陽房地產有限公司徵用)、南京起重機械總廠起重設備安裝處、南京航海儀器二廠(後改為東昇船泊運輸機械廠)、南京三鑫特種金屬材料有限公司、馬勒發動機零件(南京)有限公司(德資企業)、張文新骨傷科醫院、浦口公安分局(後改為特警隊)、武警三大隊、94994空軍地勤部隊和江蘇省委的綠化基地。自1958年組建林業隊後,引進泡桐樹栽植並大量培育其苗。
該樹生長快,木質松,是做裝飾板的好材料,也是各户門前乘涼遮陽的好樹種。同時還育有水杉,意楊等樹苗。引進各種果樹,如梨樹、板栗樹、桃樹、柿子樹,以及葡萄、草莓等。林業隊1969年獲浦口區政府表彰,並獎勵一台手扶拖拉機。上世紀70年代末,村在百羅、史窪、陳窪等隊的荒山開挖梯壟100多畝,種植茶葉。組織專業人員隊伍進行管理、採摘、炒制、銷售。社區在1992年度南京市綜合實力“百強村”排名中位列第63位,2007年上升為第41位。2005年,該社區被南京市婦女聯合會評為“巾幗文明社區”,被浦口區命名為民主法制示範社區。2007年被南京市文明辦、市關工委授予南京市“六好”社區關工委稱號。

路西社區經濟建設

路西社區 路西社區
解放前,路西地區沒有工業。僅在趙窯組內發現2座廢棄的土窯遺址,2007年,該遺址被乾陽房地產公司開發夷平。自上世紀60年代後期,逐步興辦了一些企業。1968年,大隊利用浦口農場在墩子隊留下不用的牛舍,辦起糧油及飼料加工廠,既方便社員,又為大隊積累了資金。1990年,因南大浦口校區徵用撤銷。1975年,在龍王山東面山根(陳莊隊)辦起採石場,為修路和塘壩護坡及建築提供石料。同年,利用車木廠多餘房屋辦起黑色拉絲廠,次年增加鍍鋅設備。後因退火設備、生產技術原因和南大徵地而停產。1979年,在金亭隊利用30畝地,投資20多萬元,建起一座設計能力為年產1500萬塊磚的16門輪窯。為了少用農田和確保運輸的安全,一邊派人外出學習,一邊組織人員開山築路,發動全大隊勞動力用石料鋪設1000多米長的路基。次年開始生產紅磚,一般年產量在1200萬塊磚左右,最高年產量為1986年1610萬塊,職工人數最多年份達210餘人,有近半數是外地來的民工。1990年,該廠由村發包給南京調速機械廠,後改為租賃形式,直到2000年,南大浦口校區二期工程徵用地而停產。路西社區先後辦工業企業14家。農業生產:1965年,前萬隊秋糧中水稻引進農墾58號(世界稻)水稻品種。70年代中期起,雜交稻代替原中秈稻桂朝品種,使水稻產量翻了近一番。夏糧中小麥引進南大2419號,不但產量高,且不易脱落,在種植上深挖三套溝(墒溝、邊溝、腰溝),把田塊抬起來種植,以降低田塊中的含水量。俗話講,麥子乾斷根,到老有十分。1975年引進尺八大麥,因其早熟,便於試種三熟制(頭茬大麥或元麥,二茬早秈稻,三茬中粳或晚粳稻)。如果三茬是晚粳稻,種麥時,便採取免耕法播麥種(播麥種前,排幹稻田中水),等稻子收割後,挖墒溝,把墒溝土斬碎撒在麥墒上。由於三熟制茬口時間很緊,氣温不適應,各茬作物生長期受温度影響很大,幾年後即停止三熟制。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