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跨地區文獻保障體系

鎖定
跨地區文獻保障體系是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為保障全國研究與決策對文獻的需求而建立的一個文獻採集、收藏和利用體系。在1949年成立,當時是由25個州立圖書館和大學圖書館自願組成,目的是合理使用各館資金,迅速補充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受嚴重破壞的館藏文獻資源。
中文名
跨地區文獻保障體系
成立時間
1949年
組    成
25個州立圖書館和大學圖書館
成    員
36個成員館參加了該體系
介紹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為保障全國研究與決策對文獻的需求而建立的一個文獻採集、收藏和利用體系。1949年由25個州立圖書館和大學圖書館自願組成,目的是合理使用各館資金,迅速補充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受嚴重破壞的館藏文獻資源。到80年代末,已有36個成員館參加了該體系,包括4箇中央專業圖書館(見聯邦德國中央專業圖書館)、15個州立和大學圖書館、8個研究所圖書館和 9個專門圖書館。這些圖書館比較均勻地分佈在全國20個重要城市中。該體系的組織者和資助者是德國研究協會 (協會的絕大部分資金來自聯邦政府和各州政府的撥款,只有極少部分來自企業部門)。該體系的指導性文件是1983年該協會發布的《學科專藏計劃》,該計劃將所有文獻按照學科內容 (部分按照國家、地區和語種,還有一部分按照文獻類型) 分為31個大類和 111個小類,然後根據各成員館的具體情況,分別委託各館負責收藏。計劃要求各館考慮當前和未來的需求 (特別是館際互借中的拒借文獻),利用各種渠道盡可能將本專藏領域的文獻收集完備,並嚴格避免與其他圖書館重複,使全國的文獻收藏既不致出現學科領域或文獻類型方面的空白,又不致發生不合理的交叉重複。為保證學科專藏計劃的順利執行,德國研究協會為各成員館採集學科專藏文獻提供經費支持。該計劃對各種情況下的經費分擔辦法作了詳細的規定,凡是採集在學科內容、文獻類型、語種、出版年代等各方面符合所承擔任務的文獻,可補助所需經費的75~80%,在特殊情況下甚至可補助必要的文獻整理加工費用。各成員館如採集專藏範圍以外的文獻,經費則自行支付。
國際圖書館協會和機構聯合會的一些專家認為,該體系是國家文獻收集系統中的一個比較成功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