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跑馬燈

(走馬燈別名)

鎖定
跑馬燈,即走馬燈。一種供玩賞的燈。用紙片剪成人馬的形狀,粘在燈殼裏的紙輪上,由火焰推動空氣,使紙剪的人物轉動。是中國傳統特色手工藝品,亦是中國傳統節日玩具之一。
在過去,跑馬燈一般在春節等喜慶的日子裏才表演,由二十來位11—14歲小孩組成,邊跳邊唱,根據節奏快慢形成不同陣勢,有喜慶、丁財兩旺、五穀豐登的寓意。跑馬燈屬系在身上糊上顏色鮮豔的紙,如今已由絲綢取代。
中文名
跑馬燈
別    名
走馬燈,串馬燈
發明時間
公元1000年左右
工作原理
加熱空氣造成氣流,推動輪軸旋轉
文獻記載
《歡慶紅色中央政權的誕生》
性    質
燈籠的一種
拼    音
pǎo mǎ dēng
注    音
ㄆㄠˇ ㄇㄚˇ ㄉㄥ

跑馬燈出處用途

中國傳統玩具之一,燈籠的一種,常見於元夕、元宵、中秋等節日。燈內點上蠟燭,燭產生的熱力造成氣流,令輪軸轉動。輪軸上有剪紙,燭光將剪紙的影投射在屏上,圖象便不斷走動。因多在燈各個面上繪製古代武將騎馬的圖畫,而燈轉動時看起來好像幾個人你追我趕一樣,故名走馬燈。走馬燈內的蠟燭需要切成小段,放入走馬燈時要放正,切勿斜放。
劉輝山 《歡慶紅色中央政權的誕生》:“六面都畫着人民勝利圖的跑馬燈,團團直轉。” [1] 

跑馬燈表演形式

有點類似蕩湖船。但跑馬燈只有在過年時才有演出,時間也限於正月的頭三、五天。跑馬燈隊伍有十餘人,全都是男性,行當分工明確,跑馬的是些十二、三歲的孩子,其餘則是二十出頭的後生。那些孩子臉上都塗了厚厚的油彩,身穿五顏六色的衣服,跨着用竹子作骨架糊上紙的馬。馬頭在前,馬尾在後,雙腳權當馬蹄,模仿騎馬動作,搖頭擺尾,忽停忽躍,來回穿梭十分滑稽。在跑馬時,旁邊有樂隊伴奏,有鑼、鼓、鈸、簫、二胡等。值得一提的是打鑼的,他扛着一個木架子,上面掛着大小七、八面鑼,表演時把架子往牆上一靠就敲打起來。
跑馬燈亦叫“走馬燈”、“調馬燈”。馬燈,是仿照馬的形狀用蔑扎紙糊而成,也叫“竹馬燈”。分馬頭與馬身兩段,捆縛在扮演馬燈舞者腹前和背後,人居中間,走起來像騎馬一樣,俗稱“馬頭軍”。一般為8匹,其中白馬6匹,胭脂馬紅馬)2匹。元宵節前後,在城區大都由十歲到十三歲的男孩組成,每人胸前有一紙紮馬頭,下掛着一個小鈴,背後有一紙紮馬尾,用帶系在身上,跑起來能上能下左右擺動,馬鈴叮叮作響,手中拿着一根竹竿當馬鞭,晚上,馬頭、馬尾中部都點上蠟燭。表演時,由一個或兩個孩子扮演馬童,呼引馬隊,出場表演。孩子們邊跑邊唱,加上舞蹈動作,走成“三角”、“連環”、“剪刀”等各種隊形,樂隊齊奏,曲調婉轉動聽。跑馬燈大部在住宅前空地上或中堂上表演。演完後由主人賞給柑桔、炒米、蠟燭等,也有給錢的,賞銀牌的。清郭鍾嶽有詩云:“歌唱新年樂意騰,滿城爭演上元燈。滾龍走馬喧通夕,火樹銀花燒不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