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趙邦壁

鎖定
趙邦璧,又名光璧、雙龍。清末溳山鄉落湖裏趙家台人(今隨州市長崗鎮庹家),農民出身,19歲參加德安府武試中秀才,後被推為落湖裏九甲甲長、團總。
本    名
趙邦壁
別    名
光璧
別    名
雙龍
所處時代
出生地
溳山鄉落湖裏趙家台

目錄

趙邦壁簡介

清咸豐五年(1855年),趙邦壁率五千餘人起義,自稱“皇帝”,國號“後宋”,建元“新民”。李朝順為軍師。趙邦壁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曾威震隨州。
1855年10月,起義軍在太平軍陳玉成部的支援下,先後攻克安陸、京山、隨州城及10餘個市鎮,消滅清軍數千人,迫使隨州知州崔蘭馨“減免錢財”,並立碑於雙河新陽、長崗等處。
1856年11月,清軍調集五萬餘兵力和數千鄉勇圍剿起義軍。趙邦壁在大洪山與清軍激戰中壯烈犧牲,大將孫大敬戰死,石大樊被俘就義,軍師李朝順率千餘人轉戰鄂西山區。

趙邦壁事蹟

清咸豐五年(1855年)隨州大旱,趙邦璧向隨州知州報告災情,請求減免賦税,遭到斥責,趙邦璧組織饑民“吃大户”,富户上告州署,趙被捉拿,遭到災民獲救。
這年七月,趙邦璧、李朝順等聚集饑民五千餘眾舉行起義,佔領大洪山,趙邦璧被推為皇帝,黃克鳳為宰相,李朝順為軍師。
立國號為“後宋”,年號“新民”。由馬隊八百,步兵萬餘,石大樊為大將軍,範子布為二將軍。廢大清幣,鑄鐵幣“後宋通寶”,在控制境內通用,並出告示,免納錢糧和苛捐雜税。
這支起義軍在太平軍的支援下,先後攻克安陸府(今鍾祥市)、京山縣、隨州所轄的十餘個市鎮。所到之處,打富濟貧,開倉放糧,賑濟饑民。義軍很快發展到2萬餘人,屯糧食50萬公斤。
咸豐六年(1856年)是義軍戰事最多、最活躍的一年,也是遭到慘重傷亡的一年。這年2月,石大樊、範子布率義軍五千,進攻安陸府,鄉勇數千人出城抵抗,被義軍斬殺大半,義軍攻城而入,火焚西門,鄉勇打亂,知府見機投降。
義軍廢除清政府徵收的錢糧及苛捐雜税,激怒了隨州知州崔蘭馨。這年10月他率鄉勇圍剿,義軍迎戰於新集,斬鄉勇3000餘人,並將崔蘭馨圍困於商店,迫使崔簽署“減免糧食”告示,並刻成石碑,分別立於雙河、新陽店、長崗店等處。
這年11月11日,趙邦璧率兵萬餘人猛攻隨州城,焚州署河南門城樓,與清軍激戰後返回大洪山。義軍稍加休整,11月18日突襲得德安府(今安陸市),圍攻德安府城一日未破。次日太平軍陳玉成率部來增援,兩路夾擊,奪下德安府城,斬清軍、鄉勇數千。德安府城由太平軍拒守,趙邦璧率部返回隨州。
清政府下決心圍剿這支義軍,調兵分三路向大洪山圍剿。趙邦璧在激戰中創傷5處,壯烈犧牲,偏殿將軍孫大敬戰死,石大樊被捕就義,範子佈陣亡。歷朝順率領義軍三千與清軍激戰靈官埡,由於寡不敵眾,只好撤離大洪山,搶渡漢水,轉戰鄂西山區。

趙邦壁後續結果

隨州知州翠蘭馨對大洪山羣眾恨之入骨,坦率鄉勇千餘人到落湖裏,逐户追查起義軍家屬及參加者,成批殺戮。
遭到殺戮者總人口達80%以上,趙、李、劉三姓幾乎斬絕,僅少數逃往異鄉。他們剿滅了趙邦壁的隊伍,殺了趙邦壁,同時文宗皇帝還降旨德安府隨州知州公署,隨州籍生員參加“省試”、“京試”時要嚴加控制,不予錄取,傳曰:“暗踏十科”(每科3年),以示懲戒。此後許多年,隨州學士沒有出頭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