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趙匡華

鎖定
趙匡華,分析化學和化學史家。早期研究分光光度分析,20世紀80年代以來,致力於世界化學史和中國古代化學史研究,特別是中國煉丹術的化學研究,方法別緻、論述嚴謹、有眾多重要發現,對弘揚中國古代科技文明做出了顯著貢獻。
中文名
趙匡華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32年8月30日
畢業院校
清華大學
出生地
北京
代表作品
《化學發展簡史》
《中國古代化學史研究》
職    稱
教授

趙匡華人物簡介

1932年8月30日 出生於北京。
《中國古代化學》 《中國古代化學》
1951-1955年 北京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化學系學習。
1955-1987年 北京大學化學系助教、講師、副教授。
1988年至今 北京大學化學系教授。
1984-1996年 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常務理事兼化學史專業委員會主任。
1986年至今 北京大學自然科學史研究室主任。

趙匡華人物生平

趙匡華祖籍浙江杭州,1932年8月30日生於北京。父親趙乃摶為中國著名經濟學家,曾任北京大學經濟系教授兼系主任;母親駱涵素為中國第一代營養學家,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系教授,因此他自幼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文化薰陶。1945年,趙匡華考入北平輔仁大學附屬中學。在那裏他最喜歡的課程是國文和歷史,對中國傳統文化興趣廣泛。1948年他轉入北平師範大學附中高中部學習。這所學校是中國著名的培養理工科學子的搖籃。三年的教育使他萌生了在科學上創新的強烈意願,希望有朝一日能躋身科技行列,為振興祖國,建功立業。尤其是受了著名化學教師符綬璽老師的鼓勵和啓發,使他在畢業時選擇了攻讀化學的方向。
1951年趙匡華考入清華大學化學系。次年院系調整,他轉入北京大學化學系學習。在大學的四年裏,很幸運,所學各門基礎課程都是由當時中國化學家如張子高黃子卿邢其毅、傅鷹、唐有祺徐光憲嚴仁蔭高小霞等教授講授的,加之他個人勤奮努力和社會環境的平靜,使他在化學的各個分支學科上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這對他以後研究化學史極為有利。1955年他在嚴仁蔭教授的指導下完成了題目為《亞硒酸釷均勻沉澱——釷的容量測定》的畢業論文,該文於1958年在《化學學報》上發表,1959年又刊載在英文版《中國科學》上,通過這項工作使他在化學實驗方面受到了嚴格的訓練。

趙匡華工作經歷

1955年北大畢業後,趙匡華一直任教於母校。在1956-1964 年間他曾講授分析化學、光度分析;1971-1974年曾講授基礎化學和稀有元素化學與工藝等課程,並編寫有關教材4部,在科研上從事光度分析法的研究,率先開展了催化法和膠束增溶法的試驗。1975 年北京大學化學系與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議定合作編寫了一部《化學發展簡史》,北大負責世界化學史近、現代部分。趙匡華被安排為寫作組的主要成員,併成為最後的全書統稿人(該書於1980 年由科學出版社出版)。這個機會使他能安靜下來系統地研讀了前人的化學史專著,統觀化學發展的全貌,尋找新的研究方向;又有幸時常能向編寫組中的黃子卿、張青蓮兩位老師求教,並在學風上得到他們的感染。從那時,他在研究ICP光譜分析之餘逐步開始了化學史研究,經常與老同學郭正誼一起切磋化學史研究中的問題,探討研究的新課題。到1982年,他終於給自己制訂了開展化學史研究的規劃。鑑於此研究課題的廣泛性和艱鉅性,他只得先做“票友”而後“下海”,最後毅然把主要精力轉移到化學史,特別是中國古代化學的研究上。
從1983年開始,他在北大化學系為大學生、研究生開設化學史課程,同年又開始招收化學史碩士研究生。在眾多老教師的支持下,1986年他終於爭取到在北京大學化學系建立自然科學史—化學史碩士研究生學位授予點。在全國,迄今仍然是首例。從此,使他更快、更有成效地開展了中國化學史研究,並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贊助。特別是他開拓了中國煉丹術化學研究的新領域,考證嚴謹,論述博恰,成就斐然。已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專著5部,成為中國當前化學史界造詣很深的學者。在此期間,他積極參加了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的活動,廣交科學史界的學友。自1984-1986年,他連任該學會的三屆常務理事兼化學史專業委員會主任,並在1985年主編、出版了《中國古代化學史研究》,彙集了1978年以後中國的研究成果,從而推動了全國的化學史研究。
方法
趙匡華借鑑、綜合了前人的經驗,全面應用了各種科學的且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段研究中國古代的化學:①廣泛嚴謹的文獻考查和考證。為此,近20年來他廣泛閲讀了諸家經典、古代工藝技術著述、多種類書、歷代本草方劑著錄、筆記小説、古代方誌。而且每遇別人的引文必檢索原著核對。②儘可能地設計、進行模擬試驗研究。而為衝破古代煉丹術的迷霧,則非此途徑莫屬。③充分利用考古和文物檢測所揭示的關於古代化學的發展信息。例如他自己就分析檢測了千餘枚中國曆代錢幣,從而使他能判斷出宋代膽銅的質量及其工藝衰亡的原因,又使他為論證嘉靖年間開始用金屬鋅鑄造黃銅幣找到了有力的旁證。④努力開展對現存中國傳統工藝的社會調查,這項調查也是他所指導的研究生的必修科目。例如他們調查過山西土硝和池鹽的生產;安徽湖北的土法染布;西藏的土法鍊鐵、百科工藝和藏醫方劑。

趙匡華研究方向

中國古代煉丹術化學研究
趙匡華指出:煉丹術是古代方士自覺的應用化學手段製造藥劑的活動。這種試圖用人工的方法制得可令人長壽不死、可點化鉛錫為金銀的神丹,其目的在古代固然都不可能實現,但他們在煉礦物原料的活動中觀察到很多化學現象,研究了化學變化的條件(所謂掌握“火候”)和規律,製造出了許多新的化學物質或模仿出了一些天然物質,取得了很多提取、精煉和製造藥劑的經驗,也研製了一批最早的化學實驗儀器和反應器,試探了這些藥劑的醫療作用符合生理效應。而且這些成果最終並未隨着煉丹術活動的消亡而被拋棄,卻為醫藥學家所繼承併發揚光大。他們雖未能點石成金,可是確實煉製成了一些有實用價值的合金,豐富了煉製合金的經驗。所以煉丹術是真正的古代化學實驗活動,是化學的原始形式。趙匡華選擇了這個被長期禁錮、又都知難而退、但卻很有意義、不應該回避的重大課題,作為研究的一個主攻方向。
趙匡華曾從“假求外物,以自堅固”、“變理陰陽,運用五行”、“金石自然進化”和煉丹術火候易學基礎四個方面首次全面、透徹地剖析、闡解並評述了中國煉丹術的思想和理論。他的主要長篇論文“中國煉丹術思想試析”得到了學術界的高度評價,1977年獲得北京大學中華文化獎。趙匡華對數部漢代丹經反覆研讀破解,參照對比,終於撥開迷霧,去偽存真,辨明瞭早期煉丹術中的“還丹”與“金液”;又確認了《周易參同契》中的黃牙為氧化鉛,而非硫磺,進而透徹論證了《參同契》所論為鉛汞大丹説,而非硫汞大丹論,澄清了長期的混亂。此外,他還駁斥了長期以來國內外某些學者對《三十六水法》的錯誤解釋。趙匡華通過對歷代丹經的考證、辨析和系列的模擬試驗,探明瞭一系列藥金(用藥劑點化的“黃金”、“白銀”)的實際成分,澄清、修正了李約瑟(J.Needham)的臆測。趙匡華進一步論證、剖析了黑火藥的發明與中國煉丹術的相互關係。趙匡華提出了中國煉丹術在世界上最早發現了單質砷的論斷,準確的提供了有關歷史的完整記載,並以模擬試驗做出確證。趙匡華基本上考證、判明瞭煉丹術和本草方劑中各種汞製劑、鉛製劑和砷製劑的升煉工藝演進情況。猶如披沙揀金,他全面地揭示了中國煉丹術的化學內涵和科學成就。
中國古代冶金化學的研究
趙匡華重點研究了中國冶煉倭鉛(鋅)的歷史,判明最遲冶煉成功於明宣德年間,嘉靖年間則開始大量用於鑄造流通幣。他又曾對前人的各種論點逐個進行了剖析,辨明瞭是非。與此相關,他首次考證了中國曆代的“黃銅”的內涵,也澄清了不少混亂。趙匡華據文獻考證和模擬試驗首次判明瞭中國古代有兩種白銅,即冶金工藝中的鎳白銅和源於煉丹術的砷白銅。既考證了它們的工藝過程,又澄清、糾正了長期以來中外學者在這個問題上普遍發生的判斷錯誤。這項成績得到科技史界的極大興趣和高度評價。趙匡華全面考證了中國古代的金銀分離技術及其化學成就,並對古代硝與礬的化學作了全面清晰的考證,澄清了歷史上長期混亂的描述。
中國古代陶瓷化學的研究
趙匡華曾對中國古代傳統鉛鋇玻璃和鉀玻璃的發明提出了獨到的見解。認為它們分別來自冶煉中的經驗和煉丹術中人造玉石的方術。
中國古代染色化學的研究
趙匡華系統地考證過中國古代植物、動物染料的品種及歷史,探討了染料加工工藝及染色工藝中的化學過程;特別是他首次論證了中國在先秦時便已確立了關於“色”的基本理論——正色與間色之説。近年趙匡華與自然科學史研究員周嘉華合作完成了百萬餘言的《中國科學技術史——化學卷》鉅著,全面系統地展示了中國古代化學的面貌。它幾乎包容了他們的全部研究成果,體現了他們的科學史觀和學風,當然也綜合了近20年來其他中國化學史、冶金史學者的新成就,因此可以説它又是對中國化學史研究的一個大檢閲和全面總結。

趙匡華著書成就

趙匡華力主高等學校化學系的大學生應該學習世界化學史,尤其是應熟悉近現代史。他在很多場合廣泛議論過學習科學史的各種意義,而且有獨到之處。例如他曾指出:大學生學習科學史的主要意義還在於提高科學素質,它不僅激勵青年學子科學上艱苦奮鬥、勇於攀登、堅毅不拔的精神,而且更能幫助青年人借鑑前輩科學家的科學品質:他們如何選擇關鍵的科研課題;他們如何在紛亂中找出行進的方向;他們如何運用想象力,提出科學假設;他們如何求證和設計實驗,並提高實驗效率;他們如何敏鋭地抓住機遇;他們如何歸納實驗結果,又進行推理;他們如何與同行共事,如何組織研究集體等等。這些歸納起來可以稱之為科學研究的藝術。
趙匡華從1983年到1993年連續10年沒有間斷地為北京大學化學系的大學生開設了世界化學史課程。他每年都要修改一次講稿。1989 年他完成了《化學通史》的編著,該書於1995年榮獲國家教委優秀教材一等獎。
趙匡華在準備和講授世界化學史的同時,也曾對近代化學史中的某些重要專題進行過深入研究。例如他早在1982年就對化學元素髮現史提出了有創見的論述,撰寫了“107種元素的發現”。又如1987年他首次揭示了牛頓的微粒説對化學原子論的重大啓示作用,確立了牛頓在近代化學發展史上的地位。再如,1989年他和曾敬民率先在中國澄清了波義耳關於化學元素的見解,指出:他並沒有提出科學的元素概念,近代元素學説的真正奠立者是拉瓦錫。再者,《化學通史》對近代化學家們如何從原子量與當量的迷亂中走出來,完成了原子量的測定;對立體有機化學的建立過程;對放射性與放射性元素的發現等等有十分引人入勝、極富啓發性的描述。
趙匡華為人忠厚謹慎,澹泊謙讓;待人正直寬容,崇尚信義。在40多年的教學、科研中一貫兢兢業業,一絲不苟,執着追求,力爭創新。他的興趣相當廣泛,喜歡欣賞古典文學、京昆戲曲、中國書畫、古幣陶瓷,而且在玩賞中也充滿了“書生氣”,總要追究一下它們的原理、源流,頗為“辛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