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越窯瓷

鎖定
越窯是中國最古老的瓷器窯場之一。“越窯”一詞,出現於唐代。唐代著名詩人陸龜蒙在《秘色越器》中以“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峯翠色來。
中文名
越窯瓷
註    釋
中國最古老的瓷器窯場之一
出現朝代
唐代
文獻資料
《秘色越器》

越窯瓷越窯

如向中宵承沆瀣,共嵇中散鬥遺杯”的詩句讚美越窯瓷器的釉色精美。“茶聖”陸羽也在其論茶專著《茶經》中稱:“碗,越州上,……或以邢州處越州上,殊不然。若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類雪,則越瓷類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邢不如越,三也。”
唐代文人對當時的越窯非常推崇,“越窯”之名由此而流傳開來。

越窯瓷越窯瓷

清代藍浦在《景德鎮陶錄》中將越窯的創燒定為唐代:“越窯,越州所燒,始唐代,即今浙江紹興府,在隋唐曰越州。瓷色青,著美一時。”

越窯瓷越窯瓷史

但是故宮博物院著名古陶瓷專家陳萬里先生,最先運用現代科學考古的方法對越窯遺址進行考察和調查,並在窯址中發現大量唐代以前的青瓷標本。他所著《瓷器與浙江》和《中國青瓷史略》都對越窯起源於唐代提出質疑。其後,在我國考古工作者不懈努力下,越窯的起源與發展脈絡越來越清晰。根據最新考古資料分析,越窯的歷史可分為起源、發展和鼎盛三個時期。

越窯瓷起源階段——東漢時期

大量的考古資料表明,越窯瓷器出現於東漢。從東漢起,在浙江北部杭州灣內寧紹平原上的紹興、上虞、慈
三國 越窯青釉鏤空薰 三國 越窯青釉鏤空薰 [1]
溪、餘姚、寧波等地出現一種器表施青釉的瓷器,這就是東漢青瓷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對浙江省上虞縣上浦鄉小仙壇東漢晚期瓷窯遺址出土的青釉標本進行過多項物理和化學測試,表明這些瓷器“具有瓷質光澤,透光性較好,吸水率低,在1260—1310℃的高温下燒成,器表通體施”等瓷器所具有特性。
東漢越窯瓷器在上虞出現並不是偶然的。首先,這裏藴藏着大量的優質瓷土資源;其次,這裏山巒起伏、森林密佈,有豐富的燒瓷燃料;再次,上虞地處杭州灣南岸,曹娥江縱貫全境,水運交通十分便利。正是基於這三點,上虞越窯成為中國瓷器的發祥地。

越窯瓷發展階段——六朝時期

越窯青瓷自東漢創燒以後,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得到了迅速發展。紹興、上虞、餘姚、寧波、奉化、臨海、蕭山、餘杭、湖州等市縣都發現了瓷窯遺址。六朝時期的越窯是我國最早形成窯場眾多、分佈地區很廣、產品風格一致的瓷窯體系,而中心窯場仍然集中於上虞縣。六朝晚期(從南朝起)越窯的制瓷中心逐漸轉移到餘姚縣的上林湖地區(今屬慈溪市)。

越窯瓷鼎盛階段——唐宋時期

唐代越窯制瓷作坊仍集中在上虞、餘姚、寧波等地。隨着瓷器質量的提高和需求量的增加,瓷場迅速擴展,胎質更加細膩,釉色更加清純,並具有玉質感,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唐代的越窯還首次進入宮廷,開始成為“貢品”。1987年陝西省扶風縣法門寺唐代塔基地宮中曾經出土了14件唐代越窯青瓷。據同時出土的《監送真身……並新恩賜金銀寶器衣物帳》記載,唐懿宗所賜物品有:唐·秘色瓷碗“瓷秘色碗七口,內二口銀稜,瓷秘色盤、疊(碟)子共六枚。”這13件碗、盤、碗是唐懿宗(公元860—873年)時期的產品,也是中國最早的官窯瓷器。另一件青釉八稜瓶雖未見文字記載,但上林湖窯址中也有此類瓷片出土,可知唐代的上林湖地區曾經燒造過官窯貢。
五代越窯瓷器的生產被錢越國壟斷,且繼續生產秘色瓷。五代秘色瓷在浙江錢越國貴族墓中有大量出土,如1966年杭州市玉皇山發掘的五代天福七年錢元瓘(錢越國第二代國君)墓;1980年臨安縣明堂山發掘的唐天覆元年水邱氏(錢越國開國國君錢鏐的母親)墓和1996年臨安縣玲瓏鎮五代天覆四年馬氏(錢元瓘之妃)墓等,曾出土過精美的晚唐、五代越窯秘色瓷,其中還有當時僅限於皇室使用的龍紋瓷器。
北宋時期越窯繼續燒造青瓷。據文獻記載,宋朝立國初期,從開寶到太平興國十餘年間(968—984年),錢越國控制下的越窯曾為北宋朝廷燒製青瓷貢品達17萬件之多,説明北宋初年越窯生產的青瓷不僅質精而且量大,許多珍品還作為禮品被宋廷贈與遼國,所以在北方遼代貴族墓葬中也常有越窯瓷器出土。

越窯瓷越窯瓷器的鑑定

越窯瓷器之所以著稱於世,是因為好她不但釉色類 玉、類冰,而且造型高超精湛,雕塑精美、器物眾多千瓷百態,深受國內外人們所喜愛和珍視。越窯的研究,可以説,從淺層次而逐步向深層次的深度、廣度 拓展。鑑定的水平,也是由表及裏,從一般的古玩角度,逐步向考古類型學研究入手,對瓷器進行科學的總審。 [2] 
瓷器的鑑定是一門科學,是古器物學的組成部分之一。在考古發掘的古墓葬、古遺址、古窯址中出土了不少各個窯口的瓷器製品,有相對年代和絕對年代的器物,這些器物為我們鑑定提供了標準器。根據考古發掘資料和流散文物中的瓷器製品,在器物的鑑定中,要掌握造型、紋樣、胎釉、裝燒工藝與款銘五大要領。這五大要領要互相有機的結合。

越窯瓷1.傳統眼學以經驗為主

一直以來,瓷器鑑定專家的鑑定法寶便是依靠“目、手、耳”三者並用,並依靠世代相傳的鑑定理論及與大量實物接觸所積累的經驗,通過與傳世“標準器”的比對來判斷被鑑定品的年代、窯口、真偽。此外,窯址出土標本、考古學出土文物也成為比對的“標準器”。

越窯瓷2.技術鑑定用儀器説話

而上世紀50年代後,比較系統的古陶瓷的科技研究逐漸展開。類似上世紀50年代中期,中國科學研究院的冶金陶瓷研究所內成立了中國古陶瓷研究小組,即後來的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從上世紀80年代左右,科技檢測方法正式介入到古陶瓷鑑定中。故宮博物院古器物部研究館員、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馮小琦專門研究古陶瓷,她告訴記者,關於古陶瓷的技術鑑定有很多,包括測成分、測年代的。
“技術鑑定對古陶瓷鑑定有一定的幫助”,馮小琦指出故宮博物院在2005年陶研中心成立時購進一批儀器,近兩年開始運用到對古陶瓷的鑑定上。前年開始,作為宋代官窯瓷器研究課題的一部分,他們利用無損檢測儀器完成了對50餘件陶瓷文物的分析測試工作,“這對故宮官窯研究還是起到一定的幫助,利用儀器檢測,我們發現部分官窯的成分屬於河南。一直以來學界認為是南宋官窯,但接近河南的就應該是北宋時期在北方生產的”。

越窯瓷3.兩種方法綜合使用最可靠

專家的傳統經驗鑑定更多地建立在個人經驗、經歷上。鑑定者是在建立了標準器體系的情況下比照鑑定的。鑑定者長期接觸了大量古陶瓷標準器後,在腦子裏建立了數據庫囊括了古陶瓷各個時代不同窯口的本質規律。由此,鑑定者鑑定時間長短、接觸“標準器”的多少都成為鑑定關鍵。
而技術鑑定也需要不斷的實戰積累,建立數據庫。“由於我國技術鑑定起步較晚,數據庫積累得不多,因此也存在不足。相比之下,牛津大學的檢測由於起步早,數據庫積累得多,相對更有信譽度”,馮小琦告訴記者,在兩種鑑定方法都有不足之下,最可靠的是將兩種鑑定方法綜合使用。
越窯青瓷在南北朝、唐代出現的蓮花瓣紋,融化了外來文化,形成中華民族自己的特突藝術風格,使越窯青瓷更加鮮豔奪目越窯青瓷在世界文化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