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起結

鎖定
起結,中國畫術語。指繪畫構圖時起手要寬以起勢,緊以歸結,有全局觀點,不侷限於一角,務得通盤貫氣的局勢。一結如萬流歸海,收得盡,而又有盡而不盡之意。
中文名
起結
拼    音
qǐ jié
類    別
中國畫術語
出    處
《玉幾山房畫外錄》
時    期
清代

起結概況

起結出處

清代王昱《東莊論畫》説:“凡畫之起結,最為緊要。一起如奔馬絕塵,須勒得住,而又有住而不住之勢。一結如萬流歸海,收得盡,而又有盡而不盡之意。”張風論畫:“善棋者落落布子,聲東擊西,漸漸收拾,遂使段段皆贏,此弈家之善用松也。畫也莫妙於用松,疎疎佈置,漸次逐層點染,遂能瀟灑深秀。”(《玉幾山房畫外錄》)

起結畫分十門

中國畫名詞。中國畫的分科,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分六門,即人物、屋宇、山水、鞍馬、鬼神、花鳥等。北宋《宣和畫譜》分十門,即道釋門、人物門、宮室門、番族門、龍魚門、山水門、畜獸門、花鳥門、墨竹門、蔬菜門等。南宋鄧椿《畫繼》分八類(門),即仙佛鬼神、人物傳寫、山水林石、花竹翎毛、畜獸蟲魚、屋木舟車、蔬果藥草、小景雜畫等。參見“十三科”。

起結十三科

中國畫術語。中國畫的分科,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分為六門;北宋《宣和畫譜》分為十門;南宋鄧椿《畫繼》分為八類。元代湯垕《畫鑑》説:“世俗立畫家十三科,山水打頭,界畫打底。”明代陶宗儀《輟耕錄》所載“畫家十三科”是:“佛菩薩相、玉帝君王道相、金剛鬼神羅漢聖僧、風雲龍虎、宿世人物、全境山林、花竹翎毛、野騾走獸、人間動用、界畫樓台、一切傍生、耕種機織、雕青嵌綠。”

起結人物畫

繪畫的一種。以人物形象為主體的繪畫之通稱。中國的人物畫,簡稱“人物”,是中國畫中的一大畫科,出現較早的為山水畫、花鳥畫等;大體分為道釋畫、仕女畫、肖像畫、風俗畫、歷史故事畫等。人物畫力求人物個性刻畫得逼真傳神,氣韻生動、形神兼備。其傳神之法,常把對人物性格的表現,寓於環境、氣氛、身段和動態的渲染之中。故中國畫論上又稱人物畫為“傳神”。歷代著名人物畫有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卷,唐代韓滉的《文苑圖》,五代南唐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北宋李公麟的《維摩詰像》,南宋李唐的《采薇圖》、梁楷的《李白行吟圖》,元代王繹的《楊竹西小像》,明代仇英的《列女圖》卷、曾鯨的《侯峒嶒像》,清代任伯年的《高邕之像》,以及現代徐悲鴻的《泰戈爾像》等。在現代,更強調“師法化”,還吸取了西洋技法,在造型和布色上有所發展。

起結道釋畫

人物畫的一種。以道教、佛教(釋教是佛教在中國的“別稱”)為內容的繪畫。魏晉、南北朝以來,宗教畫極盛,名家輩出,所作以壁畫為多。佛教畫如東晉顧愷之、戴逵在建業瓦官寺畫《維摩詰像》;南朝宋陸探微、謝靈運畫《菩薩像》,唐會昌五年(845)滅佛後堆置於甘露寺,南朝梁張僧繇在上都定水寺畫《二神》、《三帝釋》;隋代展子虔在洛陽天女寺等畫《菩薩像》,楊契丹在長安寶剎寺畫《佛涅盤變》;唐代尉遲乙僧在長安慈恩寺畫《千缽文殊》,吳道子在興唐寺畫《金剛變相》;五代杜敬安在成都大聖慈寺畫《無量壽佛》等。道教畫如唐代張素卿畫《天官像》;五代丘文播畫《二十四化神仙》;北宋孫知微在成都壽寧院畫《惠遠送陸道士圖》,武宗元在洛陽三聖宮畫《太乙像》;還有元代《永樂宮壁畫》等。寺院壁畫或年久失修,或禁教破壞,所存無幾。石窟壁畫則保存尚,如敦煌壁畫。也有卷軸畫,如傳為北宋李公麟的《維摩天女》、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圖》,南宋梁楷的《高僧故實》,元初顏輝的《李仙像》等。

起結仕女畫

一作“士女畫”。人物畫的一種。原指以封建社會中上層士大夫和婦女生活為題材的中國畫;後為人物畫科中專指描繪上層婦女生活為題材的一個分目。如唐代周昉的《揮扇仕女圖》卷,張萱的《虢國夫人遊春圖》卷,成為仕女樣式的典型。歷代都有高手,如五代周文矩的《重屏會棋圖》卷,北宋王居正的《紡車圖》卷,明代仇英的《列女圖》卷,清代費丹旭的《仕女冊》等。民間木板年畫中的“美女畫”,亦稱“仕女畫”。

起結風俗畫

人物畫的一種。是以社會生活風習力題材的人物畫。始於漢代,如遼陽、望都等地墓室壁畫和畫像石、畫像磚等。唐代韓滉《田家風俗圖》、五代李羣《孟説舉鼎》、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南宋左建《農家迎婦圖》、朱光普《村田樂事圖》、蘇漢臣《貨郎圖》等,均為一代名作。南宋時在臨安(今浙江杭州)流行一種“堂畫”,亦稱“風俗畫”。清末吳友如《點石齋畫報》中有很多作品,均屬風俗畫。年畫中的《姑蘇萬年橋》、《大慶豐年》、《萬家村》等圖,也屬之。建國後的風俗畫,反映了新的題材、新的人物。

起結肖像畫

人物畫的一種。專指描繪人物形象之畫。可分頭像、半身像、全身像、羣像等。中國肖像畫傳統稱謂有傳神或寫真。

起結寫真

中國肖像畫的傳統名稱。繪寫人像要求形神肖似,故名。杜甫《丹青引贈曹將軍霸》詩:“將軍善畫蓋有神,偶逢佳士亦寫真。”如清代丁皋著的肖像畫法稱《寫真秘訣》。亦稱“傳神”、“寫照”。

起結傳神

中國肖像畫的傳統名稱。南朝宋劉義慶《世説新語·巧藝》:“顧長康(愷之)畫人,或數年不點目睛。人問其故,顧曰:“四體妍蚩(美醜),本無關於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這個)中。”圖繪人物,當求其能表達出神情意態,故稱“傳神”。清蔣驥著《傳神秘要》,論述肖像畫頗詳。

起結繡像

原指繡成的佛像或人像。明清以來,若干通俗小説前面,附有書中人物的圖像,以增讀者興味,因用線條鈎描,繪製精細,也稱“繡像”,如《繡像三國演義》;另有畫出每回故事內容的,則稱“全圖”,如《全圖儒林外史》。繡像和全圖均屬插圖一類。

起結衣冠像

民間肖像畫的一種。舊時指為死者所畫的遺像,一般供子孫懸掛紀念之用。畫工細察死者容貌,力求真實;並精工細描穿戴禮服,以示品級身份。俗稱“買太公”或 “記眼”。

起結頂相

佛教肖像畫名詞。佛弟子為祖師畫的遺像。日本僧人空海(774一835)入唐求法,從長安(今陝西西安)青龍寺惠果(752一805)受秘法,回日本傳密教,稱“真言宗”。尊惠果、金剛智、善無畏、不空、一行為五祖。攜歸李真畫《真言五祖像》(今藏京都教王護國寺),其中《不空像》保存良好,此即早期的頂相。日本僧人圓爾辨圓(1202一1280)入宋,回國後為臨濟宗開山,持有《無準師範像》(今藏京都東福寺)。宋元之際此風盛行。頂相上多祖師自題讚語,亦有禪林名師題讚的。

起結雲身

中國肖像畫名詞。凡畫半身肖像,民間畫工習稱“雲身”,意謂下半身為雲霧所遮。

起結整身

中國肖像畫名詞。凡繪製全身肖像,民間畫工習稱“整身”,意謂完整的身軀。坐着的全身肖像稱“花整”,竚立或行動的全身肖像稱“雲整”。只畫頭像稱“大首”。

起結山水畫

簡稱“山水”。中國畫的一種。描寫山川自然景色為主體的繪畫。在魏晉、南北朝已逐漸發展,但仍附屬於人物畫,作為背景的居多;隋唐始獨立,如展子虔的設色山水,李思訓的金碧山水,王維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潑墨山水等;五代、北宋山水畫大興,作者紛起,如荊浩、關仝、李成、董源、巨然、范寬、許道寧、燕文貴、宋迪、王詵、米芾、米友仁的水墨山水,王希孟、趙伯駒、趙伯驌的青綠山水,南北競輝,達到高峯。從此成為中國畫中的一大畫科;元代山水畫趨向寫意,以虛帶實,側重筆墨神韻,開創新風;明清及近代,續有發展,亦出新貌。表現上講究經營位置和表達意境。傳統分法有水墨、青綠、金碧、沒骨、淺絳、淡彩等形式。

起結青綠山水

山水畫的一種。用礦物質石青、石綠作為主色的山水畫。有大青綠、小青綠之分。前者多鈎廓,少皴筆,着色濃重,裝飾性強;後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礎上薄罩青綠。清代張庚説:“畫,繪事也,古來無不設色,且多青綠。”元代湯垕説:“李思訓著色山水,用金碧輝映,自為一家法。”南宋有二趙(伯駒、伯驌),以擅作青綠山水著稱。中國的山水畫,先有設色,後有水墨。設色畫中先有重色,後來才有淡彩。

起結淺絳山水

山水畫的一種。在水墨鈎勒皴染的基礎上,敷設以赭石為主色的淡彩山水畫。《芥子園畫傳》説:“黃公望皴,仿虞山石面,色善用赭石,淺淺施之,有時再以赭筆鈎出大概。王蒙復以赭石和藤黃着山水,其山頭喜蓬蓬鬆鬆畫草,再以赭色鈞出,時而竟不着色,只以赭石着山水中人面及松皮而已。”這種設色特點,始於五代董源,盛於元代黃公望,亦稱“吳裝”山水。

起結金碧

中國畫顏料中的泥金、石青和石綠。凡用這三種顏料作為主色的山水畫,稱“金碧山水”,比“青綠山水”多泥金一色。泥金一般用於鈎染山廓、石紋、坡腳、沙嘴、彩霞,以及宮室、樓閣等建築物。但明代唐志契《繪事微言》中另持一説:“蓋金碧者:石青石綠也,即青綠山水之謂也。後人不察,加以泥金謂之金筆山水,夫以金碧之名而易以金筆之名可笑也!”

起結青綠

中國畫顏料中的石青和石綠。也指以這兩種顏料為主色的着色方法。清代王翬説:“凡設青綠,體要嚴重,氣要輕清,得力全在渲暈,餘於青綠法靜悟三十年,始盡其妙。”(《清暉畫跋》)惲壽平也説:“青綠重色,為穠厚易,為淺淡難,為淺澹矣,而愈見穠厚為尤難。……運以虛和,出之妍雅,穠纖得中,靈氣惝恍,愈淺淡愈見穠厚,所謂絢爛之極,仍歸自然,畫法之一變也。”(《甌香館畫跋》)闡述了青綠設色的要旨。參見“青綠山水”。

起結漫畫

水墨漫畫,即構思上具有漫畫的特點,題材廣泛,或諷刺或讚美,但表現手法上運用中國傳統水墨畫技巧,兼具其雅緻。較之一般的漫畫,水墨漫畫更具有觀賞價值。它的出現 擴展了漫畫的表現、觀賞領域與品種。中國的水墨漫畫也湧現了很多優秀作者,如豐子愷、華君武、黃永玉、韓羽、方成、王成喜、朱宣鹹、梅湘涵、畢克官、徐鵬飛、蔣文兵、何韋、常鐵鈞、徐進、白善誠、等人,同時也湧現了許多優秀作品。

起結花鳥畫

中國畫的一種。北宋《宣和畫譜.花鳥敍論》雲:“詩人六義,多識於鳥獸草本之名,而律歷四時,亦記其榮枯語默之候,所以繪事之妙,多寓興於此,與詩人相表裏焉。”歷代花鳥畫家輩出,如唐代薛稷的鶴、邊鸞的孔雀、刁光胤的花竹;五代郭乾暉的鷹,黃筌、徐熙的花鳥;北宋趙昌的花、崔白的雀、吳元瑜的花鳥;南宋吳炳的折枝、林椿的花果、李迪的禽;元代李衎的竹、張守中的鴛鴦、王冕的梅;明代林良的禽,陳淳、徐渭的墨花;清代朱耷的魚、惲壽平的荷、華喦的鳥;近代吳昌碩的花卉等,皆一代名手,綿延不絕。參見“四君子”。

起結鋪殿花

花鳥畫的一種。裝飾性較強,專供宮廷掛設之用。語出北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江南徐熙輩,有於雙縑幅素上畫叢豔疊石,傍出藥苗,雜以禽鳥、蜂蟬之妙。乃是供李主宮中掛設之具,謂之‘鋪殿花'。次曰‘裝堂花',意在位置端莊,駢羅整肅,多不取生意自然之態,故觀者往往不甚採鑑。”

起結裝堂花

見“鋪殿花”。

起結折枝

花卉畫的一種。畫花卉不寫全株,只畫從樹幹上折下來的部分花枝,故名。唐代韓偓《已涼》詩:“碧欄干外鏽簾垂,猩血屏風畫折枝。”宋元雖在花鳥畫中已有畫折枝的構圖,但盛行卻在明清之際。扇頁之類的小品花卉畫,往往以簡單折枝經營構圖,彌覺雋雅。

起結捉勒

中國畫術語。專指花鳥畫中以猛禽獵食為題材。南唐郭乾暉有《蒼鷹捕貍圖》,北宋崔白有《俊禽逐兔圖》,南宋李安忠、李猷、趙子厚等皆以“捉勒”著名於時。論者謂:“世所作多搏狐兔鳧鷺之屬,流血淋漓,頗乖好生之意。李猷盡反之,其畫二鷹棲於枯枝之上,貌甚閒暇,略無鷙猛慘烈之狀,而不失英姿勁氣。”明代呂紀、林良也擅長之。

起結四君子

中國畫術語。指以梅、蘭、竹、菊四種花卉為題材的總稱。花鳥畫之分支。宋元若干畫家好寫竹、梅,加上松樹,稱“歲寒三友”。元代吳鎮在“三友”外加畫蘭花,名“四友圖”。明神宗萬曆(1573一1619)間,黃鳳池輯《梅竹蘭菊四譜》,陳繼儒稱“四君”,後即名“四君子”。後人又加上松樹(或水仙,或奇石)合稱“五清”或“五友”。清代王概編《芥子園畫傳》第三集,即為梅、蘭、竹、菊四譜。這類題材,能象徵高潔的品格和正直、堅強、堅忍、樂觀以及不畏強暴的精神,歷代畫家久畫不衰。

起結界畫

即“界劃”。“畫”讀入聲。中國畫技法名。指用界筆直尺劃線的繪畫方法。2中國畫的一種。明代陶宗儀《輟耕錄》所載“畫家十三科”中有“界畫樓台”一科。指以宮室、樓台、屋宇等建築物為題材的繪畫。也稱“宮室”或”屋木”。歷來崇揚文人畫者鄙視界畫樓台一科,《芥子園畫傳》卻提出:
“畫中之有樓閣,猶字中之有九成宮、麻姑壇之精楷也。夫界畫猶禪門之戒律也,界畫洵畫家之玉律,學者之入門。”

起結雜畫

中國畫的一種。是十三科之外的繪畫門類。其説初見南宋鄧椿《畫繼》卷七,有“小景雜畫”語。其後,泛指描繪“怪石”、“博古”、“彩蛋”、“牀帷”、“花雕”或“彩燈”、“重陽糕旗”等,即既不屬於人物畫,也不屬於花鳥畫、山水畫的雜畫。

起結博古

雜畫的一種。北宋大觀中,徽宗命王黼等編繪宣和殿所藏古彝器,成《宣和博古圖》三十卷。後人因將圖繪瓷、銅、玉、石等各種古器物的畫,包括以古器物圖形裝飾的工藝品,泛稱“博古”,如博古畫、博古屏等。也有添加花卉、果品作為點綴而完成畫幅的。

起結變相

簡稱“變”。佛教畫術語。用繪畫或雕刻所表現的佛經故事。內容分為三種:一,是根據某部經典,把其至尊及侍從在所領區域內(淨土)的種種活動,用繪畫表現出來,稱作“經變”,如“西方淨土變”等;一是依據釋迦牟尼傳記,把佛一生的故事單獨或一系列地圖繪出來,稱作“佛傳”;一是依據本生(指釋迦牟尼降生淨飯王家為太子以前的許多世)故事的經典,繪成獨幅或連環畫,稱作“本生”。

起結筆墨

中國畫術語。有時亦作中國畫技法的總稱。在技法上,“筆”通常指鈎、勒、皴、擦、點等筆法;“墨”指烘、染、破、潑、積等墨法。在理論上,強調筆為主導,墨隨筆出,相互依賴映發,完美地描繪物象,表達意境,以取得形神兼備的藝術效果。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 “骨氣形似本於立意,而歸乎用筆。”“運墨而五色具,是為得意。”指出立意和筆墨的主從關係。北宋韓拙《山水純全集》:“筆以立其形質,墨以分其陰陽”。將筆和墨的關係劃分開了。清代沈宗騫《芥舟學畫編》反對將筆墨兩者的關係分開:“筆墨二字,得解者鮮,至於墨,尤鮮之鮮者矣。往往見今人以淡墨水填凹處,及晦暗之處,便謂之墨,不知此不過以墨代色而已,非即墨也。且筆不到處,安得有墨?即墨到處,而墨不能隨筆以見其神采,尚謂之有筆而無墨也。”石濤在《石濤畫語錄》中對“筆墨”的見解是:“筆與墨會,是為絪緼,絪緼不分,是為混沌。闢混沌者,舍一畫而誰耶?畫于山則靈之,畫於水則動之,畫於林則生之,畫於人則逸之。得筆墨之會,解絪緼之分,作闢混沌乎,傳諸古今,自成一家,是皆智者得之也。”現代黃賓虹認為:“論用筆法,必兼用墨,墨法之妙全以筆出。”中國畫強調有筆有墨,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偏廢。

起結工筆

亦稱“細筆”。與”寫意”對稱。中國畫技法名。屬於工整細緻一類密體的畫法。如宋代的院體畫,明代仇英的人物畫,清代沈銓的花鳥走獸畫等。北宋韓拙《山水純全集》有“用筆有簡易而意全者,有巧密而精細者”之説,工筆的要求乃屬於後者。

起結寫意

俗稱“粗筆”。與“工筆”對稱。中國畫技法名。屬於簡略一類的畫法。要求通過簡練概括的筆墨,着重描繪物象的意態神韻,故名。如南宋梁楷、法常,明代陳淳、徐渭,清初朱耷等,均擅長此法。清代惲壽平説:“宋人謂能到古人不用心處,又曰寫意畫。兩語最微,而又最能誤人,不知如何用心,方到古人不用心處;不知如何用意,乃為寫意。”宋代韓拙説:“用筆有簡易而意全者,有巧密而精細者。”前者乃指“寫意”

起結減筆

與“細筆”對稱。中國畫技法名。細筆亦名“工筆”,屬密體,力求縝密細微;減筆則屬疎體,力求單純簡括,可舍的儘量捨去。這是“遺貌取神”技法,多一筆不成,少一筆也不成,難度大於細筆。如南宋梁楷既能細筆,尤善減筆;元代倪瓚的山水竹石,“逸筆草草”,也是減筆。現代黃賓虹説:“筆墨之妙,尤在疎密,密不容針,疎可行舟。然要密不相犯,疎而不離。”又説:“減筆當求法密,細筆宜求氣足。”方薰説:“荊、關筆墨稠密,倪、米疎落為圖,各極其致,不在多寡論也。”

起結鈎勒

中國畫技法名。用筆順勢稱“鈎”,逆勢稱“勒”;也有以單筆為“鈎”,復筆為“勒”(使用於山水畫中為“復”);以及稱左為“鈎”,右為”勒”的。通常指用線條鈎描物象輪廓,不分順、逆、單、復,稱為“雙鈎”。鈎勒後大都填着彩色,在技法上與“沒骨”、“點簇”相對,一般使用於精密工細的花鳥畫。鈎勒要求有筆力,清代原濟《大滌子題畫詩跋》:“悟後運神草稿,鈎勒篆隸相似。”

起結雙鈎

中國畫技法名。用線條鈎描物象的輪廓,通稱“鈎勒”,因基本上是用左右或上下兩筆鈎描合攏,故亦稱“雙鈎”。大部用於工筆花鳥畫。又舊時摹搨法書。沿字的筆跡兩邊用細勁的墨線鈎出輪廓,也叫“雙鈎”;雙鈎後填墨的稱為“雙鈎廓填”。

起結繪宗十二忌

中國畫術語。謂山水畫的十二忌病。元代饒自然在《山水家法》提出此説:一、佈置迫塞;二、遠近不分;三、山無氣脈;四 、水無源流;五、境無夷險;六、路無出入;七、石止一面;八。樹少四枝;九、人物傴僂;十、樓閣錯雜;十一、滃淡失宜;十二、點染無法。山水畫中佈置樓閣,錯雜曲折,反可顧盼
生姿,饒氏以為忌者,乃指以界畫樓閣為主的畫材而言。

起結八格

中國畫術語。北宋韓拙《山水純全集》提出:“凡畫有八格:石老而潤,水淨而明,山要崔巍,泉宜灑落,雲煙出沒,野徑迂迴,松偃龍蛇,竹藏風雨也。”

起結七候

中國畫術語。清代戴熙《習苦齋畫絮》提出:“作畫須得七候:一、精楮(紙);二、筆與手稱;三、色墨淨;四、新遊山水,或新見名跡;五、索畫者工賞鑑;六 、意興;七、工夫當不生不熟之際。七候備而後佳構成。”

起結六氣

中國畫術語。清代鄒一桂《小山畫譜》提出:“畫忌六氣一曰俗氣,如村女塗脂;二曰匠氣,工而無韻;三曰火氣,有筆仗而鋒芒太露;四曰草氣,粗率過甚,絕少文雅;五曰閨閣氣,描條軟弱,全無骨力,六曰蹴黑氣,無知妄作,惡不可耐。”

起結六長

中國畫術語。對繪畫技法所舉的六種長處。有兩説:一是北宋劉道醇《聖朝名畫評》提出識畫之訣,在乎明六要而審六長:“所謂六長者:粗鹵求筆一也,僻澀求才二也,細巧求力三也,狂怪求理四也,無墨求染五也,平畫求長六也。”二是清代王昱《東莊論畫》:“畫有六長:氣骨古雅、神韻秀逸、使筆無痕、用墨精彩、佈局變化、設色高華是也,六者一有未備,終不得為高手。”

起結六要

中國畫術語。對繪畫創作提出的六個要求。有兩説:一是五代梁荊浩《筆法記》:“夫畫有六要:一曰氣,二曰韻,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筆,六曰墨。”“氣者,心隨筆運,取象不惑;韻者,隱跡立形,備儀(一作遺)不俗;思者,刪撥大要,凝想形物;景者,制度時因,搜妙創真;筆者,雖依法則,運轉變通,不質不形,如飛如動;墨者,高低暈淡,品物淺深,文彩自然,似非因筆。”二是北宋劉道醇《聖朝名畫評》提出識畫之訣,在乎明六要而審六長:“所謂六要者,氣韻兼力一也,格制俱老二也,變異合理三也,彩繪有澤四也,去來自然五也,師學舍短六也。”

起結六法

中國畫術語。品評人物畫的六項標準,南朝齊謝赫《古畫品錄》所舉“六法”為: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一作傳模移寫)。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將“氣韻生動”、“骨法用筆”列為首要之法。清代鄒一桂《小山畫譜》則認為“以六法言,當以經營為第一,用筆次之,賦彩又次之,傳模應不在內,而氣韻則畫成後得之,一舉筆即謀氣韻,從何着手?以氣韻為第一乃賞鑑家言,非作家法也。”其後論者益眾,並逐漸應用到山水、花鳥等畫科,且已習慣地成為“中國畫”的代名詞。現代錢鍾書重新作了標點:“六法者何?一、氣韻,生動是也;二、骨法,用筆是也;三、應物,象形是也;四、隨類,賦彩是也;五、經營,位置是也;、傳移,模寫是也”。(《管錐編》第四卷)

起結四難

中國畫術語,清代盛大士《溪山卧遊錄》謂:“畫有四難:筆少畫多,一準也;境顯意深,二難也;險不入怪,平不類弱,三難也;經營慘淡,結構自然,四難也。”

起結三到

中國畫術語。清代盛大士《溪山卧遊錄》謂:“畫有三到:理也,氣也,趣也。非是三者,不能入精妙神逸之品,故必於平中求奇,純綿裹鐵,虛實相生。”

起結三病

中國畫術語,指用筆的三種疵病。北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卷一《論用筆得失》,“畫有三病,皆系用筆,所謂三者:一曰版(板),二曰刻,三曰結。版者腕弱筆痴,全虧取與,狀物平褊,不能圓渾也;刻者運筆中疑,心手相戾,鈎畫之際,妄生圭角也:結者欲行不行,當散不散,似物凝礙,不能流暢也。”中國畫重視用筆,重視線條美,畫中若無線條美,謂之“無筆”。

起結三品

中國畫術語。指品評書畫藝術的三個等級,即神品、妙品。能品。唐代張懷瓘《書斷》評歷代書法家,立神、妙、能三品,源於南朝梁庾肩吾《書品》的上、中、下三等(每等又分上、中、下,共為九例);北宋劉道醇《聖朝名畫評》以此評畫,元代夏文彥、明代王世貞沿襲之。又唐代朱景玄《唐朝名畫錄》援李嗣真《書後品》在上、中、下三等九品之外立逸品。北宋黃休復《益州名畫記》則分逸、神、妙、能四格。謂“畫之逸格,最難其儔,拙規矩於方圓,鄙精研於彩繪,筆簡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由於意表,故目之曰逸格爾。”“大凡畫藝,應物象形,其天機迥高,思與神合,創意立體,妙合化權,非謂開廚已走,撥壁而飛,故目之曰神格爾。”“畫之於人,各有本性,筆精墨妙,不知所然,若投刃於解牛,類運斤於斫鼻,自心付手,曲盡玄微,故目之曰妙格爾。”“畫有性周動植,學侔天功,乃至結嶽融川,潛鱗翔羽,形象生動者,故目之曰能格爾。”宋徽宗趙佶評畫,以神、逸,妙、能為序。清代黃鉞細分至二十四品。

起結三絕

中國書畫術語,有兩説:一是詩、書、畫三者都有很高成就稱為“三絕”。唐玄宗李隆基曾題字於鄭虔的山水畫上曰“鄭虔三絕”。二是在畫史上,東晉顧愷之被稱為“三絕”,《晉書》顧愷之本傳,稱顧具有“才絕、畫絕、痴絕”。明清間,也有把“才絕、畫絕、書絕”稱為“三絕”的。

起結五筆七墨

中國畫技法名。現代黃賓虹精於用筆,嫺於施墨,晚年總結作畫經驗,提出“五筆七墨”之説。
五筆:一曰平,二曰圓,三曰留,四曰重,五曰變。
七墨:濃墨法,淡墨法,破墨法,潑墨法,積(有時用“漬”)墨法,焦墨法,宿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