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赴官壽安泛汴二首

鎖定
《赴官壽安泛汴二首》是宋代詩人張耒所作的七律組詩。這首詩就以沿途所見蕭瑟秋景,襯托出詩人長年沉淪下僚的憂悒心境。同時又還透露了雖則“蕭蕭官樹皆黃葉”令人感傷,但畢竟“處處村旗有濁醪”,尚可安慰羈旅懷抱。該詩以沿途所見蕭瑟秋景,襯托出詩人長年沉淪下僚的憂悒心境。全詩寫景如畫,抒情自然,詩意濃郁。
作品名稱
赴官壽安泛汴二首
作    者
張耒
創作年代
宋代
作品出處
《柯山集》
文學體裁
七律詩

赴官壽安泛汴二首作品原文

赴官壽安泛汴二首
其一
西來秋興日蕭條,昨夜新霜緝緼袍
開遍菊花殘蕊盡,落餘寒水舊痕高
蕭蕭官樹皆黃葉,處處村旗有濁醪
補一官西入洛,幸聞山水頗風騷
其二
落泊雲隨宿雨開,西風似與早寒催。
曉天雁起平沙去,霜岸風鳴敗葉來。
擾擾勞生移歲月,紛紛過眼旋塵埃。
求田問舍真良策,功業應須與命偕。 [1] 

赴官壽安泛汴二首註釋譯文

赴官壽安泛汴二首詞句註釋

①壽安:屬河南府(洛陽)。汴:指汴河。
②秋興:因秋日而感懷。
③緝(qi):聚集。緼(yun)袍:以亂麻襯於其中的袍子。古貧者無力具絲絮,僅能以麻著於衣內。
④落餘句:杜甫《冬深》詩:“花葉惟天意,江溪共石根。早霞隨類影,寒水各依痕。”此化用其意。
⑤村旗:指村中酒店之酒招。濁醪(lao):濁酒。
⑥老:張耒元豐元年任壽安縣尉,年僅二十五,稱“老”表示不得志。
⑦風騷:俊俏、秀麗。 [2] 

赴官壽安泛汴二首白話譯文

其一
一路西行,由秋天引發的感懷,越來越覺得淒涼蕭條,昨夜新霜初下,沾濕了我粗陋的組袍。菊花早就開過,連枝頭殘蕊也已盡凋,寒水低落的河岸,舊時的一線水痕高高。
大路旁官家種植的大樹,秋風中只有黃葉蕭蕭,每到一個村莊見酒旗斜掛,總有濁酒把我心中的愁煩來澆。老來西入洛陽做一介小官,幸而聽説那兒的山水十分俊俏。 [2] 

赴官壽安泛汴二首創作背景

神宗元豐元年(公元1078年),詩人由臨淮(今安徽泗縣)主簿改任河南府壽安縣尉,此詩作於赴任途中。

赴官壽安泛汴二首文學賞析

一則對前程表示不滿,一則洛中山川使人嚮往,終究還可慶幸。全詩寫景如畫,抒情自然,詩意濃郁。 [2] 
《赴官壽安泛汴》共有兩首,這是第一首。這是張耒赴洛陽府就任壽安縣尉,途經汴河之作。首句“秋興蕭條”給全篇定下了基調,詩人撫念身世,縱目秋景,有一種蕭條冷落之感。秋,本來就是冷生的,而前一夜新霜初降,又陡增了一層寒意。在這霜秋裏,菊花已經開罷,連殘蕊都已凋零;河牀水淺,露出夏日水盛時的高高舊痕。官道兩旁,樹葉全黃,酒旗格外顯眼,處處可見。詩人欣賞着汴河兩邊的景色,儘管有蕭條之感,但蕭條中那殘菊、黃葉、水痕、酒旗,卻又帶着詩意。這與詩人矛盾複雜的心情正好合拍,使他得到一種精神慰藉。“老補一官西入洛,幸聞山水頗風騷”,年齡老大,去就任低級官吏,詩人感到有些掃興,但此去是在洛陽附近,他聽説那裏的山水頗富詩意。詩人目望神馳,從眼前的山水景色想開去,則又有一種嚮往中的快慰。
詩首尾兩聯抒寫赴官壽安途中的情懷,山間兩聯寫泛汴河所見之景。情和景之間的有機配合和聯繫,對這首詩至關重要。該篇中間兩聯寫景的作用,在於把秋興蕭條的情懷,通過客觀景物加以外化,同時在詩人與景物的交融中,作者又感受和捕捉到一種詩意,由實引向虛,由眼前引向未來,完成了向末聯的過渡。如果説首聯是破題,中間兩聯則是用寫景接應了破題,並且做到了“抱而不脱,相接相避”。最後引出了富於遐想的末聯。結構頗為完整。
作者寫這首詩時年歲並不大,但詩中自稱“老”,且境象蕭疏,情感顯得收斂寂寥,這反映出他去就任壽安縣尉,並不滿意。他所寫的行役初霜的情景,如同唐代詩人李頎送魏萬之京》中描寫的意境:“朝聞遊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兩首詩有類似之處,但一是對未來充滿希望,一則是希冀有好山水供其消磨歲月,情調卻有不同。 [3] 
第二首詩中,詩人眼中的景色更加淒涼。 [4] 

赴官壽安泛汴二首作者簡介

張耒(1054-1114),字文潛,號柯山,楚州淮陰(今屬江蘇)人。熙寧年間(1068-1077)進士。曾任太常少卿等職。早年以文章受知於蘇軾兄弟。與黃庭堅、秦觀、晁補之並稱“蘇門四學士”。亦能詞。有《張右史文集》。 [5] 
參考資料
  • 1.    廖承良選注.蘇門四學士:嶽麓書社,1998年:340
  • 2.    陳衍選編.宋詩精華錄全譯 (下) (修訂版):貴州人民出版社,2009:520-521
  • 3.    繆鉞等.《宋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696-697頁
  • 4.    樂雲主編.唐宋詩鑑賞全典:崇文書局,2011:957-958
  • 5.    繆鉞.《宋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年版:1474-147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