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滑走坡

鎖定
滑走坡是指斜坡上的土體或者巖體,受河流沖刷、地下水活動、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響,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軟弱面或者軟弱帶,整體地或者分散地順坡向下滑動的自然現象。俗稱“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 [1] 
中文名
滑走坡
外文名
slip off slope
定    義
沿着貫通的剪切破壞面滑移地質
原    因
上剪應力超過了該面的抗剪強度
俗    稱
“走山”、“垮山”、“地滑”等
所屬學科
地理學

滑走坡主要組成要素

滑走坡滑走坡體

滑走坡體,指滑走坡的整個滑動部分,簡稱滑體。是從斜坡上滑落的塊體,它沿弧面滑動呈旋轉運動。
滑走坡的平面一般呈舌狀,它的體積不一,最大可達數千立方米。一些近代滑走坡體上的樹木,因滑走坡體旋轉滑動而歪斜,這種歪斜的樹木叫做醉漢樹。如果滑坡體上形成了相當長的時間,這種醉漢樹就會長成所謂馬刀樹 [2] 
滑走坡平面結構形態圖示 滑走坡平面結構形態圖示

滑走坡滑走坡壁

滑走坡壁,指滑走坡體後緣與不動的山體脱離開後,暴露在外面的形似壁狀的分界面,滑走坡壁又稱破裂壁,它的相對高度表示垂直下滑的距離。滑走坡壁平面上呈弧線形。

滑走坡滑動面

滑動面,指滑走坡體沿下伏不動的巖體、土體下滑的分界面,簡稱滑面,滑動面大多是弧形的,滑動面上往往可以看到滑走坡滑動時留下的磨光面和擦痕,在緊貼滑動面兩側岩土可見到拖曳構造現象。

滑走坡滑動帶

滑動帶,指平行滑動面受揉皺及剪切的破碎地帶,簡稱滑帶。

滑走坡滑走坡牀

滑走坡牀,指滑走坡體滑動時所依附的下伏不動的巖體、土體,簡稱滑牀。

滑走坡滑走坡舌

滑走坡舌,指滑走坡前緣形如舌狀的凸出部分,簡稱滑舌。

滑走坡滑走坡台階

滑走坡台階,指滑走坡體滑動時,由於各種巖體、土體滑動速度差異,在滑走坡體表面形成台階狀的錯落台階。

滑走坡滑走坡周界

滑走坡周界,指滑走坡體和周圍不動的巖體、土體在平面上的分界線。

滑走坡滑走坡鼓丘

滑走坡鼓丘,指滑走坡體前緣因受阻力而隆起的小丘。

滑走坡滑走坡裂縫

滑走坡裂縫,指滑走坡活動時在滑體及其邊緣所產生的一系列裂縫。
位於滑走坡體上(後)部,多呈弧形展布者稱拉張裂縫;位於滑體中部兩側,滑動體與不滑動體分界處者稱剪切裂縫;剪切裂縫兩側又常伴有羽毛狀排列的裂縫,稱羽狀裂縫;滑走坡體前部因滑動受阻而隆起形成的張裂縫,稱鼓張裂縫;位於滑走坡體中前部,尤其在滑舌部位呈放射狀展布者,稱扇狀裂縫。
以上滑走坡諸要素只有在發育完全的新生滑走坡才同時具備,並非任一滑走坡都具有以上全部要素。
滑走坡結構剖面圖 滑走坡結構剖面圖

滑走坡分類

為了更好地對滑走坡的認識和治理,需要對滑走坡進行分類。但由於自然界的地質條件和作用因素複雜,各種工程分類的目的和要求又不盡相同,因而可從不同角度進行滑走坡分類,根據我國的滑走坡類型可有如下的劃分。

滑走坡按滑走坡體的體積劃分

①巨型滑走坡:滑走坡體體積大於等於1000萬m3
②大型滑走坡:滑走坡體體積100萬~1000萬m3
③中型滑走坡:滑走坡體體積10萬~100萬m3
④小型滑走坡:滑走坡體體積小於10萬m3

滑走坡按滑走坡的滑動速度劃分

①蠕動型滑走坡:人們作憑肉眼難以看見其運動,只能通過儀器觀測才能發現的滑走坡。
②慢速滑走坡:每天滑動數釐米至數十釐米,人們憑肉眼可直接觀察到滑走坡的活動。
③中速滑走坡:每小時滑動數十釐米至數米的滑走坡。
④高速滑走坡:每秒滑動數米至數十米的滑走坡。

滑走坡按滑走坡體的物質組成與地質構造關係劃分

①覆蓋層滑走坡:有粘性土滑走坡、黃土滑走坡、碎石滑走坡、風化殼滑走坡。
基岩滑走坡 :與地質結構的關係可分為:均質滑走坡、順層滑走坡、切層滑走坡。順層滑走坡又可分為沿層面滑動或沿基岩面滑動的滑走坡。
③特殊滑走坡:有融凍滑走坡、陷落滑走坡等

滑走坡按滑走坡體的厚度劃分

① 淺層滑坡:厚度小於6m。
② 中層滑坡:厚度為6~20m。
③ 深層滑坡:厚度為20~50m。
④ 超深層滑坡:厚度大於等於50m。

滑走坡按形成的年代劃分

①新滑走坡:現今正在發生滑動的滑走坡。
②古滑走坡:全新世以前發生滑動,現今整體穩定的滑走坡。
③老滑走坡:全新世以來發生滑動,現今整體穩定的滑走坡。

滑走坡按力學條件劃分

推落式滑走坡:這種滑走坡主要是由於斜坡上部張開裂縫發育或因堆積重物和在坡上部進行建築等,引起上部失穩始滑而推動下部滑動。
平移式滑走坡:這種滑走坡滑動面一般較平緩,始滑部位分佈於滑動面的許多點,這些點同時滑移,然後逐漸發展連接起來。
牽引式滑走坡:這種滑走坡首先是在斜坡下部發生滑動,然而,逐漸向上擴展,引起由下而上的滑動,這主要是由於斜坡底部受河流沖刷或人工開挖而造成的。
混合式滑走坡:這種滑走坡是始滑部位上、下結合,共同作用。混合式滑走坡比較常見。

滑走坡按物質組成劃分

土質滑走坡:包括黏性土滑走坡、黃土滑走坡、堆積層滑走坡等。
巖質滑走坡:包括破碎岩石滑走坡、軟硬互層岩石滑走坡、軟弱岩石滑走坡、堅硬塊狀岩石滑走坡。

滑走坡按滑動面與巖體結構面之間的關係劃分

無層滑走坡(同類土滑走坡、均質滑走坡):均質、無層理的岩土體中的滑走坡。滑動面不受層面的控制,而是決定於斜坡的應力狀態和岩土的抗剪強度的相互關係。在黏土巖、黏性土和黃土中較常見。
順層滑走坡:沿原生、次生的軟弱夾層或上部鬆散堆積物與下部基岩接觸帶滑動的滑走坡。是自然界分佈較廣的滑走坡,而且規模較大。
切層滑走坡:滑走坡面切過岩層面而發生的滑走坡。滑走坡面常呈圓柱形,或對數螺旋曲線。多發生在岩層近於水平的平迭坡,構造面控制。

滑走坡發生條件

產生滑走坡的主要條件是地質條件(地貌、水文地質大氣降水等)、地震和人為作用的影響。

滑走坡地層巖性

岩土體是產生滑走坡的物質基礎。一般説,各類巖、土都有可能構成滑走坡體,其中結構鬆散,抗剪強度和抗風化能力較低,在水的作用下其性質能發生變化的巖、土,如鬆散覆蓋層、黃土、紅黏土、頁岩、泥岩、煤系地層、凝灰岩、片岩、板岩、千枚巖等及軟硬相間的岩層所構成的斜坡易發生滑走坡。堅硬岩石中由於岩石的抗剪強度較大,能夠經受較大的剪切力而不變形滑動。
但是如果巖體中存在着滑動面,特別是在暴雨之後,由於水在滑動面上的浸泡,使其抗剪強度大幅度下降而易滑動。

滑走坡地形地貌

只有處於一定的地貌部位,具備一定坡度的斜坡,才可能發生滑走坡。產生滑走坡的基本條件是臨空面切割面滑動面。例如中國西南地區,特別是西南丘陵山區,最基本的地形地貌特徵就是山體眾多,山勢陡峻,溝谷河流遍佈于山體之中,與之相互切割,因而形成眾多的具有足夠滑動空間的斜坡體和切割面。廣泛存在滑走坡發生的基本條件,滑走坡災害相當頻繁。
一般江、河、湖(水庫)、海、溝的斜坡,前緣開闊的山坡、鐵路、公路和工程建築物的邊坡等都是易發生滑走坡的地貌部位。坡度大於10°、小於45°,下陡中緩上陡、上部成環狀的坡形是產生滑走坡的有利地形。另外,坡度、高差越大,滑走坡位能越大,所形成滑走坡的滑速越高。斜坡前方地形的開闊程度,對滑移距離的大小有很大影響。地形越開闊,則滑移距離越大。

滑走坡地質構造

組成斜坡的巖體、土體只有被各種構造面切割分離成不連續狀態時,才有可能向下滑動的條件。同時構造應力使巖體發生傾斜、構造面又為降雨等水流進入斜坡提供了通道。故各種節理、裂隙、層面、斷層發育的斜坡、特別是當平行和垂直斜坡的陡傾角構造面及順坡緩傾的構造面發育時,最易發生滑走坡。

滑走坡水文地質條件

地下水活動,在滑走坡形成中起着主要作用。它的作用主要表現:軟化巖體、土體,降低巖體、土體的強度,產生動水壓力孔隙水壓力,潛蝕巖體、土體,增大巖體、土容重,對透水岩層產生浮托力等。尤其是對滑面(帶)的軟化作用和降低強度的作用最突出。

滑走坡大氣降水

降雨對滑走坡的影響很大,包括融雪、地表水的沖刷、浸泡、河流等地表水體對斜坡坡腳的不斷沖刷,大氣降水對滑走坡的作用主要表現,水的大量下滲,導致斜坡上的土石層飽和,從而增加了滑體的重量,降低土石層的抗剪強度,導致滑走坡產生。
不少滑走坡具有“大雨大滑、小雨小滑、無雨不滑”的特點。另外,暴雨後,來不及排走的水,在裂隙中產生的靜水壓力也是滑走坡發生的常見原因之一。

滑走坡地震和人類活動

地震對滑走坡的影響很大。究其原因,首先是地震的強烈作用使斜坡土石的內部結構發生破壞和變化,原有的結構面張裂、鬆弛,加上地下水也有較大變化,特別是地下水位的突然升高或降低對斜坡穩定是很不利的。另外,一次強烈地震的發生往往伴隨着許多餘震,在地震力的反覆振動衝擊下,斜坡土石體就更容易發生變形,最後就會發展成滑走坡。
人類活動是誘發滑走坡的主要因素,違反自然規律、破壞斜坡穩定條件的人類活動都會誘發滑走坡。
①開挖坡腳。修建鐵路、公路、依山建房、建廠等工程,常常因使坡體下部失去支撐而發牛下滑。例如我國西南、西北的一些鐵路、公路、因修建時大力爆破、強行開挖,事後陸陸續續地在邊坡上發生了滑走坡,給道路施工、運營帶來危害。
②蓄水、排水。水渠和水池的漫溢和滲漏,工業生產用水和廢水的排放、農業灌溉等,均易使水流滲入坡體,加大孔隙水壓力,軟化巖體、土體,增大坡體容重,從而促使或誘發滑走坡的發生。水庫的水位上下急劇變動,加大了坡體的動水壓力,也可使斜坡和岸坡誘發滑走坡發生。支撐不了過大的重量,失去平衡而沿軟弱面下滑。尤其是廠礦廢渣的不合理堆棄,常常觸發滑走坡的發生。
③劈山開礦的爆破作用,可使斜坡的巖體、土體受振動而破碎產生滑走坡;在山坡上亂砍濫伐,使坡體失去保護,便有利於雨水等水體的入滲從而誘發滑走坡。
參考資料
  • 1.    (英)穆爾(W.G.Moore).地理學辭典.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09-01
  • 2.    王恭先.滑坡學與滑坡防治技術.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4-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