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赤頸鴨

鎖定
赤頸鴨是雁形目鴨科鴨屬鳥類,俗稱紅鴨。雄鳥嘴灰色,先端黑色;頭和頸紅褐色,前額黃色;背和兩脅灰白,且具暗褐色波狀細紋;翅上覆羽白色,飛行時可見白色覆羽和綠色翼鏡。雌鳥大致為黑褐色,翼鏡暗灰褐色。 [7] 
赤頸鴨分佈於歐亞大陸的北部、歐洲南部、非洲東北部與西北隅、埃及北部、伊朗、巴基斯坦、印度與緬甸的北部、中南半島、日本和菲律賓。 [8]  在中國見於台灣、廣東、海南島、雲南和西藏南部。 [9]  棲息於大河或湖泊附近。繁殖期成對活動,其餘時間結羣活動。 [10]  平時喜在淺水中覓食,以穀類和水生植物為主,亦吃各種甲殼動物、貝介類和昆蟲等。 [9]  繁殖期為5-7月。以乾草和絨羽在水邊草從中做巢。1年繁殖1窩,每窩產7-11枚。孵化期為22-25天。早成鳥。 [10] 
赤頸鴨被中國列入《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11-12] 
中文名
赤頸鴨
拉丁學名
Anas penelope
別    名
鶴子鴨
紅鴨
赤頸鳧
鵝子鴨
祭鳧
外文名
Eurasian Wigeon
European Wigeon
Wigeon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雁形目
鴨科
鴨屬
赤頸鴨
亞    種
無亞種 [1]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 1758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 [2] 

赤頸鴨形態特徵

赤頸鴨
赤頸鴨(11張)
赤頸鴨雄鳥額至頭頂乳黃色或棕白色,其餘頭部和頸棕紅色,綴有少許黑色斑點,尤以臉部和眼眶後較多。上體灰白色,密雜以暗褐色波狀細紋,尤以肩部顯著。腰以下黑斑細微而不顯,更顯白色。翅上小覆羽灰褐色而具白色蟲蠹狀斑,初級覆羽暗褐色,其餘覆羽純白色,大覆羽具黑色端斑;翼鏡翠綠色,前後邊緣襯以絨黑色寬邊。初級飛羽暗褐色,三級飛羽特形延長,第一枚暗褐色,外翈具寬闊的白色邊緣,形成翼鏡內側寬闊的白邊,其餘三級飛羽外翈絨黑色,並具有白色狹邊,內翈暗褐色。尾羽黑褐色,較長的尾上覆羽和尾下覆羽絨黑色。頦和喉的中部暗褐色,胸及兩側棕灰色,胸前部綴有褐色斑點。腹純白色,兩脅灰白色,腋羽和翼下覆羽白色,而密雜以淡褐色細紋。雄鳥非繁殖羽似雌鳥。 [3] 
雌鳥頭頂和後頸黑褐色,滿雜以淺棕色細紋,頭和頸兩側棕色,綴有細小褐色斑點。上體暗褐色,背具淡褐色羽緣。肩羽緣棕色,腰羽緣灰白色,尾外側羽緣白色。翅上覆羽大多淡褐色,飛羽黑褐色,具白色邊緣,尤以三級飛羽白邊最著。次級飛羽上的翼鏡灰褐色,前後及內側均具白邊。頦、喉污白色,密佈褐色斑點。胸及兩脅棕色,具不甚明顯的暗色斑,腹白色,尾下覆羽和翼下覆羽以及腋羽白色而具褐色斑。 [3] 
虹膜棕褐色,嘴峯藍灰色,先端黑色,跗蹠鉛藍色,蹼和爪黑褐色。 [3] 
大小量度:體重♂550-900克,♀506-655克;體長♂466-512毫米,♀412-443毫米;嘴峯♂32-37毫米,♀31-35毫米;翅♂236-265毫米,♀233-262毫米;尾♂92-134毫米;♀87-119毫米;跗蹠♂35-38毫米,♀34-37毫米。(注:♂雄性;♀雌性) [3] 
(注:赤頸鴨圖冊網址 [4] 

赤頸鴨棲息環境

棲息於江河、湖泊、水塘、河口、海灣、沼澤等各類水域中,尤其喜歡在富有水生植物的開闊水域中活動。 [3] 

赤頸鴨生活習性

赤頸鴨遷徙

每年3月末至4月初從南方遷到華北和東北南部,4月中下旬到達東北北部,其中部分留下繁殖,部分繼續北遷。秋季於9月末10月初已大量從北部繁殖地遷到東北南部和華北一帶,並陸續往南遷徙,一直持續到11月初還見有部分個體滯留於東北和華北。遷徙時結成羣,常排成一條線飛行甚快。 [3] 

赤頸鴨習性

除繁殖期外,常成羣活動,也和其他鴨類混羣。善游泳和潛水。高興時常將尾翹起,頭彎到胸部。飛行快而有力。有危險時能直接從水中或地上衝起,併發出叫聲,響亮清脆。赤頸鴨雄鴨發出悦耳哨笛聲whee-oo,雌鳥為短急的鴨叫。 [3] 

赤頸鴨食性

主要以植物性食物為食。常成羣在水邊淺水處水草叢中或沼澤地上覓食眼子菜、藻類和其他水生植物的根、莖、葉和果實。也常到岸上或農田覓食青草、雜草種子和農作物,也吃少量動物性食物。 [3] 

赤頸鴨分佈範圍

赤頸鴨分佈圖 赤頸鴨分佈圖 [5]
繁殖在歐亞大陸北部,從冰島、英國、橫跨斯堪的那維亞半島、原蘇聯北部,一直往東經貝加爾湖到太平洋沿岸和薩哈林島。越冬在歐洲南部、非洲東北部和西北部、埃及北部、伊朗、巴基斯坦、印度、緬甸北部、中南半島、日本和菲律賓,偶見於格陵蘭、北美、安的列斯羣島和加里曼丹。 [3] 
在中國繁殖於黑龍江省和吉林省。越冬在中國西藏南部、雲南、貴州、四川、湖南、湖北、安徽、長江中下游、西南各省以及台灣和海南島。遷徙時經過新疆、內蒙古、東北南部和華北一帶。 [3] 
分佈於阿富汗、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亞美尼亞 、奧地利、阿塞拜疆、巴林、孟加拉國、白俄羅斯、比利時、貝寧、不丹、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文萊達魯薩蘭國、保加利亞、柬埔寨、乍得、中國、克羅地亞、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國、丹麥、埃及、厄立特里亞、愛沙尼亞、埃塞俄比亞、法羅羣島、芬蘭、法國、格魯吉亞、德國、希臘、關島、匈牙利、冰島、印度、印度尼西亞、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愛爾蘭、以色列、意大利、日本、約旦、哈薩克斯坦、朝鮮 、肯尼亞、大韓民國、科威特、吉爾吉斯斯坦、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拉脱維亞、黎巴嫩、利比亞、列支敦士登、立陶宛、盧森堡、馬其頓、馬來西亞、馬裏、馬耳他、毛里塔尼亞、密克羅尼西亞聯邦、蒙古、黑山、摩洛哥、緬甸、尼泊爾、荷蘭、尼日爾、尼日利亞、北马里亞納羣島、挪威、阿曼、巴基斯坦、帕勞、巴勒斯坦、菲律賓、波蘭、葡萄牙、卡塔爾、羅馬尼亞、沙特阿拉伯、塞內加爾、塞爾維亞 、新加坡、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蘇丹南部、西班牙(加那利羣島) 、斯里蘭卡、蘇丹、瑞典、瑞士、阿拉伯敍利亞共和國、塔吉克斯坦、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泰國、突尼斯、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克蘭、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英國、美國(夏威夷) 、烏茲別克斯坦、越南、西撒哈拉、也門。 [2] 
旅鳥:安提瓜和巴布達、巴巴多斯、百慕大、布隆迪、喀麥隆、加拿大、剛果民主共和國、吉布提、多米尼克、多明尼加共和國、加納、格陵蘭島、瓜德羅普島、海地、馬紹爾羣島、毛里塔尼亞、墨西哥、蒙特塞拉特島、巴布亞新畿內亞、波多黎各、聖基茨和尼維斯、聖盧西亞、聖皮埃爾和密克隆、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索馬里、斯瓦爾巴羣島和揚馬延島、烏干達、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 [2] 

赤頸鴨繁殖方式

赤頸鴨(卵) 赤頸鴨(卵)
通常在越冬期間即已形成對,到達繁殖地後不久即着手營巢繁殖。繁殖期5-7月。通常營巢在富有水生植物或岸邊有灌木和植物生長的小型湖泊、水塘和小河邊地上草叢或灌木叢中。巢一般離水域不遠,但也有遠至距水邊100-200米的。巢極為簡陋,多系地上一個5-7釐米深的凹坑,內放少許枯草,有時根本無任何內墊物,但巢的四周常用大量絨羽圍起來,離巢時用它將卵蓋住。每窩產卵7-11枚,一般8-9枚,1天產1枚卵,白色或乳白色、光滑無斑,大小為50-60毫米×33-41毫米,重41-47克。產第一枚卵後即開始孵卵,孵化期22-25天,由雌鳥承擔。雛鳥早成性,雛鳥孵出後在雌鳥帶領下經過40-45天即能飛翔。幼鳥1齡時性成熟。 [3] 

赤頸鴨保護現狀

赤頸鴨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2] 

赤頸鴨種羣現狀

赤頸鴨在中國種羣數量較為豐富,是中國冬季較為常見的野鴨之一。據1992年的最新調查資料,中國越冬種羣數量為48348只。赤頸鴨在整個世界上的種羣數量亦較豐富。據1975年在歐洲和地中海與黑海地區的統計,種羣數量達數百萬只。據1992年國際水禽研究局組織的亞洲隆冬水鳥調查,西亞39446只,南亞143152只,東亞69652只,西南亞307只。總計整個亞洲為251557只,不及歐洲豐富,較之1990年統計的320676只明顯下降,其主要原因是狩獵。應加強種羣管理。 [3]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羣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羣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2] 

赤頸鴨規範管理

2020年9月,國家林草局發佈了《關於規範禁食野生動物分類管理範圍的通知》,對該動物禁止以食用為目的的養殖活動,除適量保留種源等特殊情形外,引導養殖户停止養殖。 [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