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赤膀鴨

鎖定
赤膀鴨,是雁形目鴨科鴨屬中型遊禽。雄鳥嘴黑色,腳橙黃色。頭側及頭上部淺白色,滿雜以褐色斑點,自嘴基經眼到耳區有一條暗褐色貫眼紋。頸部領圈棕紅色,在後頸中部斷開。上體暗褐色,背上部具白色波狀細紋,腹白色,胸暗褐色而具新月形白斑,翅具寬闊的棕栗色橫帶和黑白翼鏡。雌鳥嘴橙黃色,嘴峯黑色。上體暗褐色而具白色斑紋,翼鏡白色。幼鳥似雌鳥,但翼鏡為灰褐色和灰棕色,腹部滿雜以褐色斑。 [7]  其明顯的特徵是翅膀多呈棕栗色或暗褐色,故名赤膀鴨。 [8] 
赤膀鴨在中國繁殖於東北和新疆,遷徙時過境於華中和華東大部,越冬於長江及以南流域、台灣島。在其他國家繁殖於全北界温帶水域,越冬於全北界南部,包括東北非。 [9]  赤膀鴨棲息於江河、沼澤及湖泊等濕地中。 [8]  繁殖期成對活動,其餘時間結羣活動。遷徙時,成羣在高空疾飛,併發出很響的哨聲。主要以植物的種子、嫩芽和幼苗等植物性食物,以及昆蟲和軟體動物等動物性食物為食。繁殖期為5-7月。以乾草和絨羽在岸邊草叢中做巢。1年繁殖1窩,每窩產卵8-12枚。 [10] 
赤膀鴨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1]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2] 
中文名
赤膀鴨
外文名
Gadwall
別    名
青邊仔
漈鳧
拉丁學名
Anas strepera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雁形目
鴨科
鴨屬
赤膀鴨
亞    種
無亞種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 1758
保護級別
無危(LC) IUCN標準 [1] 

赤膀鴨形態特徵

赤膀鴨
赤膀鴨(15張)
雄鳥繁殖羽前額棕色,頭頂亦為棕色而雜有黑褐色斑紋;頭側及頭上部淺白色,滿雜以褐色斑點;自嘴基經眼到耳區有一條暗褐色貫眼紋。後頸上部、背暗褐色;上背和兩肩具波狀白色細斑,較長的肩羽邊緣棕色,下背純暗褐色,具淺色羽緣。腰、尾側、尾上和尾下覆羽絨黑色,尾羽灰褐色而具白色羽緣。兩翅小覆羽和初級覆羽淡褐色,中覆羽棕栗色,外側大覆羽亦為棕栗色,向內轉為絨黑色;初級飛羽暗褐色,次級飛羽灰褐色,外側數枚外翈絨黑色,內側數枚外翈白色,形成黑白二色翼鏡,三級飛羽淡灰褐色,邊緣和羽端較淡。頦棕色,喉及前頸上部棕白色,密雜以褐色斑;頸部領圈棕紅色,在後頸中部斷開。前頸下部及胸暗褐色,密雜以星月形白斑,使羽呈鱗片狀;腹白色,下腹微具褐色細斑。兩脅與上背略同,但褐色較淺。腋羽純白色。雄鳥非繁殖羽似雌鳥。 [2] 
雌鳥上體暗褐色,具淺棕色邊緣;上背和腰羽色深暗,近黑色;翅上覆羽和飛羽暗灰褐色,覆羽具白色羽緣,飛羽具棕色羽緣,亦具黑白二色翼鏡,但黑色不甚濃著,翅上亦無棕栗色斑。頭和頸側淺棕白色,密雜以褐色細紋;頦和喉棕白色,無褐色細紋,其餘下體白色或棕白色,除上腹外均滿具褐色斑;胸和兩脅尤為明顯,且綴有棕色。 [2] 
幼鳥似雌鳥,但翅覆羽無棕栗色,翼鏡黑色部分為灰褐色,白色部分為灰棕色,腹部滿雜以褐色斑。 [2] 
虹膜暗棕色。嘴雄鳥為黑色,雌鳥橙黃色。嘴峯黑色,跗蹠橙黃色或棕黃色,爪黑色。 [2] 
大小量度:體重♂775-1000克,♀700-850克;體長♂485-550毫米,♀443-520毫米;嘴峯♂41-46毫米,♀38-47毫米;翅♂250-281毫米,♀233-262毫米;尾♂96-110毫米,♀75-99毫米;跗蹠♂35-43毫米,♀34-41毫米。(注:♂雄性;♀雌性) [2] 
(注:赤膀鴨圖冊網址 [3] 

赤膀鴨棲息環境

喜歡棲息和活動在江河、湖泊、水庫、河灣、水塘和沼澤等內陸水域中,尤其喜歡在富有水生植物的開闊水域活動,偶爾也出現在海邊沼澤地帶。 [2] 

赤膀鴨生活習性

赤膀鴨遷徙

春季於3月中旬至3月末見於華北地區,3月末至4月中旬見於東北地區,其中部分留在當地繁殖,其餘繼續北遷。秋季於9月末至10月中下旬見於東北地區南部,10月末至11月中旬遷至華北地區。11月中下旬大量到達南方越冬地。遷徙時常呈家族羣或由家族羣組成的小羣遷徙。 [2] 

赤膀鴨習性

常成小羣活動,也喜歡與其他野鴨混羣。性膽小而機警,有危險時立刻從水草中衝出。飛行極快,兩翅扇動快速而有力。 [2] 

赤膀鴨食性

以水生植物為主。常在水邊水草叢中覓食。覓食時常將頭沉入水中,有時也頭朝下,尾朝上倒栽在水中取食。覓食時間多在清晨和黃昏,白天多在開闊水面休息。除食水生植物外,也常到岸上或農田地中覓食青草、草子、漿果和穀粒。 [2] 

赤膀鴨分佈範圍

赤膀鴨分佈圖 赤膀鴨分佈圖 [4]
繁殖於冰島、英國東南部,往東橫跨歐洲、亞洲一直到堪察加半島,往南到荷蘭、德國、俄羅斯中部、裏海、中亞、加拿大和美國;越冬在歐洲南部、中國南部、日本、越南、印度、北非和北美南部和太平洋中的範寧島。 [2] 
主要繁殖於中國新疆天山和東北北部;越冬在西藏南部、雲南、貴州、四川、長江中下游和東南沿海及台灣;遷徙時經過新疆、青海、內蒙古和華北一帶。 [2] 
分佈於阿富汗、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亞美尼亞、奧地利、阿塞拜疆、巴哈馬、巴林、孟加拉國、白俄羅斯、比利時、百慕大、不丹、博內爾、聖尤斯特歇斯和薩巴、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保加利亞、加拿大、開曼羣島、中國、克羅地亞、古巴、庫拉索島、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國、丹麥、埃及、厄立特里亞、愛沙尼亞、埃塞俄比亞、芬蘭、法國、德國、希臘、關島、海地、匈牙利、冰島、印度、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愛爾蘭、以色列、意大利、日本、約旦、哈薩克斯坦、肯尼亞、韓國、朝鮮、科威特、吉爾吉斯斯坦、拉脱維亞、黎巴嫩、利比亞、列支敦士登、立陶宛、盧森堡、馬其頓、馬來西亞、馬耳他、馬提尼克、墨西哥、摩爾多瓦、蒙古、黑山、摩洛哥、緬甸、尼泊爾、荷蘭、北马里亞納羣島、挪威、阿曼、巴基斯坦、巴勒斯坦領土被佔領、菲律賓、波蘭、葡萄牙、波多黎各、卡塔爾、羅馬尼亞、沙特阿拉伯、塞內加爾、塞爾維亞、新加坡、聖馬丁島(荷屬) 、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西班牙(加那利羣島) 、斯里蘭卡、蘇丹、瑞典、瑞士、阿拉伯敍利亞共和國、塔吉克斯坦、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泰國、突尼斯、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特克斯和凱科斯羣島、烏克蘭、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英國、美國、烏茲別克斯坦、越南、也門。 [1] 
區域性滅絕:基里巴斯。 [2] 
旅鳥:安提瓜和巴布達、喀麥隆、剛果民主共和國、直布羅陀、格陵蘭島、瓜德羅普島、牙買加、馬裏、尼日爾、尼日利亞、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索馬里。 [2] 

赤膀鴨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遷到繁殖地時己成對。營巢於水邊草叢或灌木叢中,巢很隱蔽,有時也在離水域較遠的地方營巢。巢域面積較大,但在一些營巢條件好的小島上,有時巢也很密集。每窩產卵8-12枚,通常10枚,1天1枚。孵卵由雌鳥承擔,但在孵卵前期,雄鳥亦常守候在巢附近,後來則離開雌鳥到僻靜地方換羽,孵化期26天。雛鳥早成性,雛鳥孵出後不久,雌鳥即領着雛鳥到更深的沼澤或大的水域邊緣地帶活動,50-60天后雛鳥才能飛翔。 [2] 

赤膀鴨亞種分化

有二個亞種,現只剩一種。 [5] 
無危
赤膀鴨範寧亞種
絕滅

赤膀鴨保護現狀

赤膀鴨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1]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2] 

赤膀鴨種羣現狀

赤膀鴨原有2個亞種,其中範寧亞種雖已絕滅,但指名亞種卻分佈極廣,而且數量較豐富。據1970年統計,僅北美地區種羣數量即達150萬隻,歐洲西北部1萬隻,歐洲黑海和地中海地區5萬隻,蘇聯西部有163000對。亞洲的情況據國際水禽研究局1992年組織的亞洲隆冬水鳥調查,西亞52785只,南亞155124只,東亞9187只,其中中國5067只。 [2]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羣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羣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1] 

赤膀鴨規範管理

2020年9月,國家林草局發佈了《關於規範禁食野生動物分類管理範圍的通知》,對赤膀鴨禁止以食用為目的的養殖活動,除適量保留種源等特殊情形外,引導養殖户停止養殖。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