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赤溪鎮

(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轄鎮)

鎖定
赤溪鎮,隸屬於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地處蕉城區北部,東南與八都鎮接壤,南與九都鎮為鄰,西南與霍童鎮相接,西北與周寧縣相鄰,東北與福安市毗鄰,鎮人民政府距城區56千米, [4]  區域總面積123.6平方千米, [5]  截至2019年末,赤溪鎮户籍人口為25290人。 [5] 
五代唐長興四年(933年),寧德改場建縣設三鄉十里,赤溪為安樂裏(或雁樂裏);1992年1月,寧德縣改市後,赤溪撤鄉設鎮。 [4]  截至2020年6月30日,赤溪鎮轄1個社區、26個行政村; [6]  鎮人民政府駐赤溪村鎮前路1號。 [4] 
截至2019年末,赤溪鎮有工業企業30個,其中規模以上3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29個。 [5] 
中文名
赤溪鎮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
地理位置
蕉城區北部
面    積
123.6 km² [5] 
下轄地區
1個社區、26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赤溪村鎮前路1號
電話區號
0593
郵政編碼
352111
氣候條件
亞熱帶山地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龜山洋林村
桃源村
車牌代碼
閩J
人    口
25290人(截至2019年末户籍人口) [5] 

赤溪鎮歷史沿革

五代唐長興四年(933年),寧德改場建縣設三鄉十里,赤溪為安樂裏(或雁樂裏)。
宋代,下設都,赤溪為十、十一都。
明、清兩代,沿用宋朝體制。
清末民初,各村又以姓氏或村落為單位自立境名,以區別於行政建制。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赤溪奉命設立聯保制,下轄保與甲,即保甲制度之開端;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改聯保為鄉;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5月,成立臨時鄉人民政府。
1950年,實行民主建政,廢除舊保甲制度,原赤溪鄉下轄的9個保均改為鄉建制,隸屬第三區管轄(霍童)。
1958年8月,全縣實現公社化,原赤溪境內的9個鄉合併為赤溪公社。
1961年8月,撤銷赤溪公社,設赤溪區。
1966年7月,全縣撤區並社。赤溪區複稱赤溪公社。
1984年10月,全縣體制改革,撤銷赤溪公社,改稱赤溪鄉,大隊改稱行政村。
1992年1月,寧德縣改市後,赤溪撤鄉設鎮。 [4] 

赤溪鎮行政區劃

赤溪鎮區劃沿革

1966年7月,赤溪公社管轄30個大隊。
2011年末,赤溪鎮轄江濱1個社區居民委員會,赤溪、桃源、溪園、夏村、黃田、東邊、大蘭、芹格、爐田、禪地、宣洋、班竹、洋林、院前、留洋、小塘、陽穀、油知、官嶺、墩頭、東牛、西坑、牛洞、柴嶺、社洋、巖坪26個村民委員會。有153個自然村。 [4] 

赤溪鎮區劃詳情

截至2020年6月30日,赤溪鎮轄1個社區、26個行政村:江濱社區、班竹村、赤溪村、大壇村、東邊村、東牛村、墩頭村、官嶺村、黃田村、留洋村、爐田村、牛洞村、芹格村、社洋村、松柴嶺村、桃源村、西坑村、溪園村、夏村村、小壇村、宣洋村、巖坪村、洋林村、陽穀村、由知村、院前村、禪地村, [6]  鎮人民政府駐赤溪村鎮前路1號。 [4] 

赤溪鎮地理環境

赤溪鎮位置境域

赤溪鎮地處蕉城區北部,東南與八都鎮接壤,南與九都鎮為鄰,西南與霍童鎮相接,西北與周寧縣相鄰,東北與福安市毗鄰,鎮人民政府距城區56千米, [4]  區域總面積123.6平方千米。 [5] 

赤溪鎮地形地貌

赤溪鎮地處蕉城區北部邊陲,地形由山地、河谷組成,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境內西北部與東北部有龜山山脈、班宣山脈、五龍相會山脈、西坑山脈、芹峯山脈環抱四周;南屏峯與尖峯頂兩高峯南北相對,中間為河流峽谷自東北向西南貫通,形成赤溪、桃源等寬谷盆地。境內最高峯南屏峯,海拔1209米。最低處位於黃田村的溪邊。 [4] 

赤溪鎮氣候

赤溪鎮屬亞熱帶山地季風氣候,年平均日照在1600~1700小時,低温月份平均輻射量為5.5~5.7千卡/平方釐米,高温月份平均12.8~13.8卡/平方釐米。多年平均氣温18.2℃,1~2月平均7~9℃,7~8月平均27~28℃。年平均雨量1767.9毫米。春雨(3~4月)352.7毫米,梅雨(5~6月)472.3毫米,颱風雷陳雨(7~9月)598.5毫米,乾季(10~12月)34.4毫米。 [4] 

赤溪鎮水文

赤溪鎮境內有龍澗溪、東坑溪、三宮溪、橫溪、三坑溪、爐頭坑溪、長崗坑溪七條溪流,這些溪流由東北向西南流人雁樂溪,至溪虎岔出口匯人霍童溪,全長10千米,流域面積68平方千米。 [4] 

赤溪鎮自然災害

赤溪鎮主要自然災害有颱風等。 [4] 

赤溪鎮自然資源

赤溪鎮境內礦產資源有銅礦,在禪地村,礦脈呈豆莢狀產出,銅平均品位為2.32%;葉蠟石在龜山一帶,初步探明儲量9.15萬噸;高嶺土,在龜山一帶,面積1.2平方千米,估算地質儲量258萬噸;石英、花崗岩等30多種,水力資源2770千瓦,淡水資源4300萬立方米。 [4] 
2011年,赤溪鎮有耕地面積為2.66萬畝,其中水田1.72萬畝,旱地0.94萬畝,人均耕地1.05畝。 [4] 

赤溪鎮人口

截至2011年末,赤溪鎮轄區户籍人口2.53萬人。户籍人口中,男性1.44萬人,佔57%;女性1.09萬人,佔43%。户籍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2.48萬人,佔98.1%;另有少數民族481人,佔總人口1.9%。 [4] 
截至2019年末,赤溪鎮户籍人口為25290人。 [5] 

赤溪鎮經濟

赤溪鎮綜述

2011年,赤溪鎮財政撥款(含本級安排和上級專項)收入687.47萬元,比上年增長23%。 [4] 
截至2019年末,赤溪鎮有工業企業30個,其中規模以上3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29個。 [5] 

赤溪鎮農業

2011年,赤溪鎮農業總產值1.16億元。糧食作物以水稻、甘薯為主,主要經濟作物有茶葉、蘑菇、甘蔗、花生、茉莉花、反季節蔬菜,其中茶葉7.333平方千米,蘑菇33萬平方米,居全區之首;2011年末,高新優品種茶園達3平方千米,無公害茶園2平方千米,綠色食品茶園0.4平方千米。山區以院前村和洋林村為中心初步形成無公害蔬菜、茶葉、食用菌基地。平原以雁樂溪沿岸為走廊,果蔗、草莓、馬鈴薯、西瓜等經濟作物形成一定規模。截至2011年末,赤溪鎮累計造林0.0091萬平方千米,其中防護林13.733平方千米,特用林3.933平方千米,用材林35.933平方千米,薪炭林10.80平方千米,經濟林10.2平方千米,竹林4.867平方千米,林木覆蓋率91.0%。水果主要品種有西瓜、桃、芙蓉李、柚、枇杷、柑橘。2011年,赤溪鎮農作物播種面積為22.333平方千米,糧食產量0.67萬噸。 [4] 

赤溪鎮工業

2011年,赤溪鎮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858萬元。日常農業是以茶加工為主的重要工業生產基地,並初步形成了以農户+農業合作社+公司模式,並涵蓋採集、加工、深加工、包裝、銷售為一體的規模工業產業,工業總產值達2000萬元。 [4] 

赤溪鎮商貿

截至2011年末,赤溪鎮有城鄉集貿市場1個。 [4] 

赤溪鎮社會事業

赤溪鎮教育事業

截至2011年末,赤溪鎮有幼兒園1所,在園幼兒295人,專任教師20人。小學3所,在校生670人,專任教師90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中學1所,在校生319人,專任教師53人。 [4] 

赤溪鎮文體事業

截至2011年末,赤溪鎮有文化站1個,農家書屋26個。 [4] 
截至2011年末,赤溪鎮有農民體育健身工程點1個。青少年活動體育場所1個。 [4] 

赤溪鎮醫療衞生

截至2011年末,赤溪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衞生機構衞生所(站)即衞生院1家,衞生站25所,從醫人員54名。 [4] 

赤溪鎮社會保障

2011年,赤溪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户數44户,人數115人,支出178260元,月人均129.2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數193户,人數472人,支出345732元,月人均61.04元;農村五保分散供養340人,支出456480元,月人均112元;農村醫療救助46人次,共支出10.85萬元。自然災害受災人口1500人,緊急轉移安置600人,農作物受災面積500畝,倒塌房屋31間,直接經濟損失511.4萬元,救災支出2.4萬元。國家撫卹、補助各類優撫對象62人,撫卹事業費支出共35萬元。 [4] 

赤溪鎮基礎設施

  • 郵政電信
截至2011年末,赤溪鎮有郵政網點1個,郵路2條,投遞線路單程總長度34.5千米,鄉村通郵率達到100%。電信企業1家,服務網點1個。 [4] 
  • 給排水
截至2011年末,赤溪鎮有鎮區自來水廠1座,日供水量3000噸,自來水普及率100%。有26個行政村通自來水。 [4] 
  • 供電
截至2011年末,赤溪鎮有鎮區建成供電所1座。 [4] 

赤溪鎮交通運輸

2011年末,赤溪鎮境內有鎮區道路總長度11000米;道路鋪裝面積132000平方米。有鎮區客運中心站1座。 [4] 

赤溪鎮歷史文化

赤溪鎮地名由來

赤溪鎮因傳説過去村落分散,有“七溪一境”之説,引稱為七溪,後方言演變為赤溪;又有一説,境內溪流多屬季節性,“三雨成澇,三晴成涸”,故名赤溪。 [4] 

赤溪鎮民間藝術

地方特色民間藝術有四平戲、講書桌枰、地坪戲、鐵機故事、紙紮、龍獅會舞等。 [4] 

赤溪鎮文物古蹟

赤溪鎮有文物古蹟有九鬥洋百貳間厝、吳氏木枋、龜山寺遺址、廣教寺、寶峯庵、文昌閣、傅氏宗祠、楊氏宗祠。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個。 [4] 
  • 九鬥洋百貳間厝
九鬥洋百貳間厝坐落於赤溪村九鬥洋小弄內,興建於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大厝為土木結構,坐南朝北,三層樓房,單檐歇山頂。宅院由96根大圓柱支撐着,佔地面積1632平米,大小房間共計120間。大厝呈典型中軸對稱,前後有廊廡,左右是偏房。全院六扇構架,廳中樓板夾層,其房身全部用木料作立柱和橫樑,每户廚房都是內牆相隔,起着防火的作用。樑架之上“斗拱”,用來減輕立柱和橫樑的承重。中庭兩邊懸掛一幅對聯,寫着“巖築家聲光凌北斗,喬遷甲族爐結南陽”,大意是説傅巖公的大厝,氣勢可通達九霄雲外,在喬遷南陽地址後,列宗族之首。左正房間為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紅軍會師時粟裕與葉飛議事點。
  • 吳氏木枋
吳氏木枋位於桃源村。建於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坐西北向東南,面闊三間,進深二間,重檐歇山頂,高約9米。該坊佈局別緻,由4條大柱支撐着,“斗拱”直到坊頂覆蓋瓦片。整座全是木料的有扇形、六角、八角“斗拱”構成,斗拱上的工藝,精細獨特。大門上懸掛“授匾”,據説是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授予吳崑山五代同堂而欽立,“授匾”的木刻黑底凸字鎦金子。1985年5月,吳氏木枋公佈為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 龜山寺遺址
龜山寺遺址坐落於赤溪鎮西北部,距鎮所在地18千米,寺院始建於唐開成二年(837年),為當時閩東最大寺院之一。唐開成元年(836年),京師來的蔡、柳二師在龜山修持。致仕在家的福州法曹參軍楊鬱與好友霍童處士黃瑜皆為虔誠的佛教信徒,入龜山拜謁。經過交流,二人被蔡、柳二師的精湛學識所折服。次年,傾家資修建一座寺院,作為二師的弘法之所,並依照所在地取名“龜山寺”。
唐大中十三年(859年),宣宗李忱賜給龜山寺“翠巖禪寺”的匾額。天佑二年(905年),哀帝李柷改名“大慈”。五代十國,閩王王審知為了鞏固政權,大力弘揚佛教。蔡、柳二師相繼圓寂後不久,王審知賁資在龜山寺建偏殿五間,供奉二師法像。又在二師還真之所建塔二座(俗稱“內塔”、“外塔”),敕賜柳師諡曰圓寂,蔡師諡曰空寂,以盡哀榮。北宋雍熙二年(985年),太宗趙光義下詔,敕賜霍童華藏寺及龜山寺“雍熙禪寺”的稱號。明成化十年(1474年),龜山寺重建。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重修。
經過歷朝歷代的重視與修繕,龜山寺在面積上雖有縮小,但仍然擁有殿閣樓堂十餘座,保持着“寧川諸禪林之首”。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一代高僧妙蓮辭去福州鼓山湧泉寺住持的位置,前來龜山寺主持法席。已被摧毀。
  • 廣教寺
廣教寺位於鎮西北,始建唐大中元年(834年),康熙間修,1992年重修。坐南向西,依次為彌勒殿、大雄寶殿、觀音殿(久廢)。舊傳邑人陳勖詩:“佛教憑推廣,禪關此地開。透迤山徑入,闃寂法堂回。雲樹吟風味,霜楓擲露台。相過應一笑,頓覺俗塵灰。”據説牆壁有朱熹筆跡:“寒竹風松”四大字,現字跡模糊不清。地表散佈零星遺物有南宋政和五年石槽大小兩口,木魚一隻,銅鐘250千克一個,均保存完好。
  • 寶峯庵
寶峯庵始建於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所處三峯山下似為“一盤蓮花,石牛望月”,世出狀元之地。明朝李進士昆仲(指李廷美與李廷儀兄弟)讀書之所。該庵位於東邊村後,坐南朝北,為土木結構,懸山頂。清康熙四年(1665年)、六十一年(1772年)重修。民國三十年(1941年),興建華巖寺(上院)。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重建大雄寶殿,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重建天王殿。
  • 文昌閣
文昌閣原位於在“關帝廟”隔壁,始建於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咸豐二年(1852年)重修,立碑刻曰:“文運重新”。解放後,因年久失修而毀,僅存基地及碑刻。已重建。
  • 傅氏宗祠
傅氏宗祠位於赤溪村南陽路。始建於清雍正二年(1724年)(一説建於清道光十一年即1831年),坐南朝北,佔地面積600平米,五進殿落,祠內陳列歷代祖宗神主牌位,現為赤溪鎮名祠之一。
  • 楊氏宗祠
楊氏宗祠位於赤溪村南陽路。始建於清雍正二年(1724年),坐落在傅氏宗祠右旁。祠內供祀歷代宗親神主與“楊公八使”神像。為赤溪名祠之一。

赤溪鎮風景名勝

赤溪自古有“壁立千尋”“石牛望月”“帶水潮淙”“南屏晚鐘”等十景。
  • 南屏峯
南屏峯位於赤溪鎮與九都鎮交界處,院前村附近,海拔1079米。龜山禪寺遺址在山下。其山為龜山山區的主峯。
  • 赤溪千畝高優農業示範園區
赤溪千畝高優農業示範園區赤溪千畝高優農業示範園區位於赤溪鎮雁樂溪沿岸地塊,作為蕉城區唯一的市級示範園區,建設面積1150畝,整個園區建設分為三大功能區,包括現代高標準設施生產示範園、觀光農業休閒園、現代加工與物流園,將農業園區建設成為展示蕉城區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的典範和標誌。

赤溪鎮榮譽記錄

2019年12月24日,赤溪鎮入選全國鄉村治理示範鄉鎮名單。 [1] 
2020年7月29日,全國愛衞會決定命名赤溪鎮為2017-2019週期國家衞生鄉鎮。 [2] 
2021年3月,赤溪鎮入選“2020年度福建省鄉村振興重點特色鄉(鎮)”名單。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