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贛南圍屋

(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鎖定
贛南圍屋,全稱贛南客家圍屋,當地人稱為土圍子或者水圍 [1-2]  ,是位於江西贛南地區的客家特色民居建築。 [2]  [10]  圍屋是客家建築的早期形式,源於半坡時期的村落佈局,是漢晉時期中原地區廣為流行的一種聚族而居的民居形式——塢堡在贛南客家地區的直接移植, [11]  始建於明代興盛於清代早期。 [7-8] 
贛南圍屋是整個客家民居的母體,是一種把家、堡、祠三種功能融為一體的大型圍合型、防禦性傳統民居建築, [7]  尚存600餘座,主要分佈在江西省贛州市龍南、定南、全南、信豐、安遠、尋烏等地。 [7]  贛南圍屋代表性建築有龍南市的關西新圍燕翼圍漁仔潭圍烏石圍,全南縣的雅溪圍屋羣,定南縣的虎形圍明遠第圍,安遠縣的東生圍等。 [3]  贛南客家圍屋,被眾多國內外專家譽為“東方的古羅馬城堡”、世界上最璀璨的民居建築奇葩, [4]  是贛州市最具特色的傳統建築之一,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載體和象徵,凝聚着客家人的勤勞智慧, [28]  見證了客家人從中原移民至江西贛南,修建贛南圍屋以抵禦當地土匪的歷史。 [7] 
2012年1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局公佈了更新的45項《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贛南圍屋入選。 [20] 
中文名
贛南圍屋
別    名
土圍子
水圍 [1] 
圍屋代表
關西新圍燕翼圍漁仔潭圍烏石圍雅溪圍屋羣虎形圍明遠第圍東生圍
營造技藝
客家民居營造技藝(贛南客家圍屋營造技藝)
分佈地區
主要分佈在江西省贛州市龍南、定南、全南、信豐、安遠、尋烏等地
所獲榮譽
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贛南圍屋歷史沿革

贛南作為歷史上客家人的重要集散地和當今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在長期艱苦創業中孕育了“團結、勤儉、文明、開放”的客家精神和光輝燦爛的客家文化,其中贛南客家民居就是這一文化的直接映射,糅合了人們的生活理念、對自然社會的認知和審美意識,呈現出依山傍水而居、同宗聚族而居、質樸有序而居的民居特點。 [9] 
圍屋是自然經濟條件下,在贛南聚族而居的客家人創造出的一種聚家、祠、堡於一體的家族建築,當地稱土樓、土圍、圍子、圍屋、圍攏屋等。圍屋是客家建築的早期形式,是閩西土樓和粵東圍攏屋的祖型。圍屋源於半坡時期的村落佈局,是漢晉時期中原地區廣為流行的一種聚族而居的民居形式——塢堡在贛南客家地區的直接移植。 [11] 
贛南圍屋 贛南圍屋
贛南圍屋始建於明代興盛於清代早期。 [7-8]  贛南圍屋的發展演變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
(1)創始期(明中晚期至清雍正年間)。這時是贛南圍屋的自由創發階段,形式多樣,數量較少,約佔贛南圍屋總數的10%。如武當田心圍、楊村盤石圍。它們佔地面積大,前方後圓,設炮樓,建樓層,門前有禾坪、半月形水塘,形狀介乎方圓之間,似乎包涵有閩西土樓、粵東圍攏屋和贛南圍屋的諸多特性。又如建於清初的燕翼圍,圍高牆堅,仍是贛南最高和牆體最厚的圍屋,它的炮樓不是設在角上,而是對角設在角之兩側,並且不衝出屋頂,在贛南眾多的圍屋中僅見此一例。還有全南中院圍,約建於明末;定南龍塘的圓圍,建於清雍正年間。這兩座圍都是兩重的圓土樓,但前者是土坯磚牆,後者則跟閩西土圓樓基本一樣。龍南關西的老圍(西昌圍)約建於清康熙年間,這是座隨地形變化的不規則形圍屋,三個炮樓均設在易遭攻擊的西南面,當可視為剛從村圍脱胎出來的—種圍屋,而其後裔創建的新圍則成為典型圍屋中的精品。
(2)形成期(清乾隆至道光年間)。這時的贛南圍屋數量約佔30% ,平面趨向方形,圓弧或多邊形圍屋逐步不見了(尋烏縣因屬梅州文化圈除外)。圍內大多有一幢“殿堂式”,或稱為“府第式”住宅的主體建築。圍屋立面多為兩層,頂層較有規律地設置有槍眼炮孔,炮樓一定設在圍角上,並高出一層,但尚未成定製。如安遠縣鶴子鄉的善慶圍,建於乾隆年間,是座生土夯築而成的圍,它僅在對角上設兩個朝上往外凸出的炮樓,另兩角不設炮樓。又如龍南桃江鄉的龍光圍,建於道光年間,是座用巨條石壘成的圍屋。它雖然在四角設炮樓,但並非是左右兩面都朝外凸出,而是隻凸出一面。以上兩圍當可視為由無定式平面和不定式炮樓,向定式化平面和定式化炮樓發展變化的典型圍例。而建於嘉慶末年的關西新圍,則成為贛南典型圍屋中的代表。其主體建築部分“三進四圍五棟,九井十八廳”,佔地面積約8000平方米,圍高兩層,四角炮樓又高出一層。圍內以正中的府第式祠堂為中軸線,兩側各有一條副軸線建築羣,堂前有禾坪、水井、照壁、馬廄、花園等設施。其他典型圍例尚有安遠鎮崗的東生圍、全南中寨的裏坊圍等。
(3)極端期(清咸豐年間至民國初年)。這時期由於清王朝的衰弱,對外喪權辱國,使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更加尖鋭。沼南這期間興建的贛南圍屋約佔60%以上,其防衞構築設施,向更加易守難攻和更加完善化方面發展;外觀給人以冷峻、森嚴的感覺,軍事色彩更濃厚了,民居情調減少了;一般較小,只設一孔圍門,四角都設有炮樓。有的還在兩角堡之間,再突出設一炮樓,宛若城牆之馬面。典型的如建於民國二年(1913年)的安遠縣孔田鄉的華三圍。而且此時的圍屋炮樓也更為高聳凸出,並且為了消滅死角,很多圍屋在炮樓上抹角或懸挑出去,再設一個單體小碉堡,如建於民國六年的龍南汶龍鄉的耀三圍;槍眼不僅在頂層設置,而且下移至底層,密度也增大,如建於清光緒年間的龍南里仁鄉的沙壩圍,四周各層中都設有一排排外小內大、呈葫蘆狀的槍眼,且在易遭襲擊的一面,設有地下室。這時的圍屋還出現大圍套小圍的多重圍屋,如同宮城之外再建有皇城和外城一般。三重的有建於清後期的全南縣烏柏壩鄉的江東圍,二重的有建於咸豐年間安遠鎮崗鄉的磐安圍。 [14] 
民國時期,由於現代文明的興起,交通和統治力度的好轉,土匪武裝和宗族勢力大大受到抑制,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有了一定的保障,此後人們便不再傾向建造圍屋了,新的圍屋也就少見了。 [15] 
綜上所述,贛南圍屋的發生發展是經過了一個廣泛吸取、兼容幷蓄的自由創發階段,而後逐步轉向方形、四角建炮樓這個基本平面設計上來,最後循着防衞這個重點極端發展。 [14] 
贛南圍屋 贛南圍屋

贛南圍屋建築特點

贛南圍屋建築格局

贛南圍屋基本構成是廳與房,以廳堂為核心(點),向外發散。贛南客家民居分為聚居與散居兩類,散居建築主要為四扇三間、六扇五間等單廳堂民居,聚居建築又可分為廳屋組合式與圍堡式兩類。廳屋組合式民居按祖廳堂數量分為二堂屋、三堂屋、四堂屋等,以九廳十八井最為典型;圍堡式民居大體可分為圍屋、圍攏屋、炮台民居三類,以方圍最為典型。一個圍屋裏居住的往往都是同一個祖先的後裔,共同的血緣關係將他們緊密地凝聚起來;這種聚族而居建立在單個小家庭的基礎上,表現為“共居不共財”,與“同居共財”式的幾世同堂有顯著不同。從居住規模上看,一棟圍屋往往居住着幾十甚至幾百人,如同一個小村莊。
贛南客家聚居建築是核心體與圍合體兩部分組成的類似“向心型”住宅聚落,其中核心體以祠堂為主體,供奉着代表至尊與永恆的列祖列宗,是家族團結的核心。而圍合體由眾多家庭的生活用房組成,代表着對祖宗的臣服與敬畏。居住部分環繞公共部分四周佈置,恰如保衞祖公和全部公有家當的衞士,表達出強烈的羣體性和家族性。 [21] 

贛南圍屋主要特點

贛南圍屋是種聚族而居、具有鮮明防衞特徵的民居,其整個外觀形象,沒有多少變化,贛南圍屋牆高壁厚、壁壘森嚴、尺度巨大、外貌冷峻,有完善的防禦體系和固若金湯的結構。因此,圍屋最大的特點就是“設防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十個方面。
(1)防俯射攻擊。贛南是田少山多的丘陵地區,但贛南圍屋建造的選址,絕大部分是在一片田地之中,有少數建在高阜頂,而絕少像普通民居或閩粵的土樓、圍攏屋那樣,不佔寶貴的農田,儘量傍着山腳而建。這樣選擇的目的,主要是防止敵人利用山勢窺探或攻擊圍屋,也是為了便於防禦者及時發現敵情和阻擊敵人。
(2)防正面攻擊。贛南圍屋外牆厚一般為1米左右,高二至三層(燕翼圍牆厚達1.5米,高四層,是特例)。圍屋外牆建築材料以磚石為主,牆體大多采用俗稱為“金包銀”的酥法,即三分之一厚的外皮牆體用磚或石塊砌築,三分之二厚的內牆體則用土坯或夯土壘築。圍屋頂層是戰備用房,一般不堆放雜物,並取外牆內側三分之二的牆體作環形夾牆走廊,間間有門洞相通,俗稱“外走馬”。如此,整個頂樓貫通一氣,利於戰時調兵遣將,方便作戰。在這層戰備用樓裏,外牆除開設有外小內大的望孔或槍眼、炮口外,牆壁上往往還設計有燈龕,以備夜戰。下面樓層朝外則一般不闢窗孔。
(3)防側面攻擊。為了便於警戒和打擊已進入牆根或屋面上的敵人,圍屋四角構築有朝外和往上凸出的炮樓(敵樓、碉堡)。這些炮樓形式多樣,不僅建在四角,有的還建在牆段中間,功能類似城牆之“馬面”。還有一些炮樓不落地,而是懸空橫挑。也有的在四角炮樓上,再抹角建一單體小碉堡,從而完全消滅了防衞的死角。
(4)防瓦面攻擊。圍屋屋頂形式以硬山為主,為防偷襲者乘黑夜從瓦面潛入,許多圍屋在瓦面上撒佈用劇毒藥水浸泡過的三角鐵釘,據傳能“見血封喉”。此外,許多“口”字形圍屋,圍內的天井上齊瓦扎蓋有一道鐵絲網,使偷襲者即使上得了屋頂,也下不了地面,如全南龍源壩圍、龍南楊村烏石村上新圍、山腳下圍等。
(5)防地道攻擊。據調查和傳説,主要從三方面防備,一是牆基都特別厚實,如燕翼圍的基礎深、厚均為八尺;二是在牆基外密佈樁基,如關西新圍牆基四周埋有深10米的防腐材料梅花樁;三是在圍屋四周挖掘護濠,如安遠東生圍、于都上寶圍,後者在實戰中還取得了成功。據老紅軍黃華炳回憶:民國二十年(1931年)冬,紅軍攻打上寶圍時,曾採取挖地道接近的方法炸圍牆。當時組織了大批赤衞隊員挖地洞,其兄黃華爐便是其中之一,紅軍每天發給挖洞者一塊大洋。可是,當地洞挖近時,不料與上寶圍的護濠接通了,大水將地洞衝淹,許多赤衞隊員淹在洞裏,幸未死人,結果只好放棄坑道爆破的攻擊方式,改用長困久圍的辦法。
(6)防大門攻擊。門,是整座贛南圍屋的安危所在,自然是防衞的重點。首先,門的位置多設在近角處,使門納入角堡的監護之下,一旦門破,也有利於圍內人組織反擊。其次,門牆特別加厚,門框皆用巨石製成。圍門一般有三重,第一重是外釘鐵板的板門,門後是兩道碗口粗的門槓;第二重是自上而下的閘門;第三重是日常使用的便門。還有一些圍屋在板門之前自門框上再伸出一道柵欄門,俗稱“門插”(如同廣東佛山一帶民居的“躺龍門”)。便門和門插白天啓閉用,白天圍內壯丁都出門或下地,老弱便關上圍屋便門或柵欄門,以備盜賊潛入或股匪突入。除少數大圍外,一般只設一孔門。
(7)防用火攻擊。一是防止用火燒大門,大門表面除包釘鐵板外,門頂上還設計有水箱和漏水孔,遇火攻時,自上而下形成一道水幕護住大門;二是防火箭射入圍內焚燒,許多贛南圍屋內都刻意在各要害位置,設計有消防水池或消防大水缸。
(8)防切斷聯繫。少量贛南圍屋如燕翼圍,為防備圍屋遭到圍困或夜深門重叫不開大門,便在圍屋的某隱密處,開設有幾個溝通圍內外的傳聲孔,接受聲音的那間房子,其實便是整座圍屋的哨房,約當於門衞或值班室。傳聲孔的設計也很精明,它是彎曲斜向的,這是為了防備敵人發現它後,利用它向內射擊。裏面接送聲音的地方,做成一磚龕形式,聲孔可自由用磚塊啓閉。
(9)防缺糧斷水。水和糧草都是防衞者必備的物質條件,視贛南圍屋大小,圍內必設有一至兩口水井,許多贛南圍屋在中間樓層還辟有專門存放糧草的貯藏間。民間還盛傳,過去有的贛南圍屋是用可食用的蕨粉來粉刷牆壁的。久困缺糧時,便剝下蕨粉煮食充飢。又傳關西新圍曾有用米粉精製的米粉磚砌的假牆;燕翼圍內院裏有兩口井,一口是水井,另一口旱井,下貯木炭,上貯食糧。
(10)防圍屋攻破。聽到不少贛南圍屋設有秘密地道,可防一旦贛南圍屋被攻破,重要人物可從地道中逃生,如已坍塌了的楊村五洞船形圍,但均未見實物。但在東生圍一炮樓樓上隱蔽處,見過有通圍外僅容一人鑽出的門洞,據圍民介紹叫做“生命窗”,供最後關頭逃避用。而在關西新圍東炮樓樓上,則有一扇小門,門扇長寬為1.8×0.52米,上有三個直徑約5公分的圓孔,人高處一孔,可能為觀察外面情況用,下面兩個,可能為拴繩子用。打開門是用一皮薄磚封堵住的牆,外面一點也看不出此處有門,緊急時,只需用腳踹或用物撞擊,磚牆便會倒塌,人員只要用繩索扣住門板下的兩洞,便可緣繩扶壁而逃。
此外,在精神設防上,部分贛南圍屋甚至將“土地廟”都納入圍內,作為贛南圍屋建築的組成部分之一。土地廟裏敬土地公,又稱“社公”,是一方百姓的保護神,在贛南幾乎每個村莊都設有,一般位於村莊的入口、橋頭或村邊古樹下。但一些圍屋的建造者,考慮到一旦圍屋被敵人的圍困,為方便圍民祈求神靈保護,卻將土地廟設置在圍內,這是沼南其他民居中少見的現象。如龍南關西新圍和老圍(西昌圍),均把土地廟建於大門側旁。 [14] 

贛南圍屋主要類型

典型的贛南圍屋,平面為方形。這種圍屋從平面上區分,又可分為兩種形式,即“國”字形圍和“口”字形圍。“國”字圍,是指在圍屋內還建有一組帶祖堂的主體建築,這是客家地區常見的那種府第式民宅,在中軸線上遵守禮制依次分佈不同等級的廳堂,左右房屋嚴格對稱設計,圍內族民皆按長幼尊卑分住主次不同的房屋,中軸線上的大小廳堂概為共有。其小者一明兩暗,更多的是三堂兩橫,規模更大的是中軸線對稱式“九井十八廳”民居,有的面積近萬平方米,如關西新圍、東生圍等。“口”字圍,是指除四周圍屋外,圍內別無房屋。這種圍屋數量較少,規模也較小,實例有燕翼圍、沙壩圍等。還有一種是從上述兩種形式演化來的“回”字形圍,即在“國”字或“口”字形圍外,再套一重或兩重圍屋,又稱“套圍”,如全南的江東圍、龍南的象形圍等,數量更少。而較早的圍屋中,則還有圓形、半圓形、外圓內方形、八卦形及其他不規則形,反映了贛南圍屋在初創時期走過的摸索階段。贛南圍屋在平面佈局上,雖以方形為主流,但又不侷限於此。往往多見因地制宜,靈活處置的作品。如全南縣烏柏壩鄉的墩敍圍。它依山建圍,因圍後是山坡,便因勢建成後花園,並利用自然山泉為圍內水源。其左右兩側和前面按圍屋形式建築,後部則順山勢砌築圍牆與圍屋相連。
贛南圍屋從外牆使用的建築材料看,又可分磚牆、石牆(包括巨條石、片石、鵝卵石)、土牆(包括夯築土、生合土、土坯磚)三種類型,其中又以磚、石牆為主。而較具地方特色並較別緻的,是用鵝卵石砌築的圍屋。山區多小溪,溪流多卵石,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利用,這對並不富足的山區居民來説,是很經濟的。鵝卵石都是些經水流長年磨滾出來的石髓,石質堅密。這些大小不一既圓且滑的頑石,在圍屋工匠的砌藝下,都壁立起來,成為建圍的優質材料,而且還可重複使用,具有環保性(拾起坍塌老圍子的卵石又可再建新圍)。鵝卵石不僅大量用於砌牆,且廣泛用於鋪砌圍屋內的散水、露天過道、門坪等,多拼成各種花紋圖案,溶工藝性、實用性(耐磨、防滑、吸水)於一體,成為贛南圍屋一大特色。一般用磚石料壘築的牆體,為了節省材料,大多采用俗稱為“金包銀”的砌法。即三分之一的外皮牆體用磚或石砌,三分之二的內面牆體用土坯或夯土壘築。因磚石與生土質地不同,冷熱脹縮不一,一但處理不當,往往易導致表層磚石牆體裂縫或剝塌。這三種建築材料在圍屋的主要分佈區——“三南”,又各有側重。龍南圍屋各種形式均有,但以磚石牆為主;定南以土牆圍屋為特色;全南則幾乎是清一色的卵石牆圍屋。 [14] 

贛南圍屋各縣圍屋結構

贛南圍屋以龍南縣的最具代表性,形式上也最全,除大量方形圍屋,還有半圓形的圍攏屋式圍屋、近圓形圍屋,以及八卦形和不規則形的村圍。結構上既有三合土和鵝卵石構築的,也有青磚、條石壘砌的;體量上既有贛南最大的方圍——關西新圍,也有最小的圍屋——里仁新圍(俗稱“貓櫃圍”,形容其小,如養貓之籠)。定南縣贛南圍屋多用生土夯築牆體,故屋頂形式也多為懸山,此為別縣所少見。此外,定南縣圍屋的圍門,流行做成牌樓式門面,以強調圍屋的入口,亦為別縣少見。全南縣贛南圍屋基本上採用鵝卵石壘砌牆體,為了爭取到多一層的射擊高度,大部分圍屋頂四周砌有女牆和射擊孔,以便必要時上屋頂作最後殊死抵抗。安遠縣贛南圍屋普遍使用青磚牆和鵝卵石牆。會昌縣贛南圍屋結構形式以鵝卵石基礎、土坯磚或夯土牆的為多,也有少量磚石的;平面形式有方、半圓、橢圓和不規則形等。尋烏縣屬珠江水系,向受粵東文化影響,故這裏南部鄉鎮多行圍攏屋,但在正面兩隅多設有炮樓,屬圍攏屋式圍屋。並且,多見在一大圍屋傍,另單獨建一座高大的炮樓建築,俗稱“炮台”。 [13] 
贛南圍屋村 贛南圍屋村

贛南圍屋主要建築

贛南圍屋綜述

贛南圍屋,主要分佈在江西省龍南、定南、全南以及尋烏、安遠、會昌、信豐的南部,恰好大致分佈在江西南端嵌入粵東北的那部分版圖。此外,在石城、瑞金兩縣分佈有零星圍屋;于都、寧都、興國三縣交界處則流行村圍。 [12] 
贛南圍屋分佈圖 贛南圍屋分佈圖
贛南圍屋以龍南市的最具代表性,也最為集中,保存着的376座形態各異的客家圍屋,其數量之多、風格之全、保存之完好被稱作是客家特色民居文化的代表。 [1]  龍南市代表性圍屋除關西鄉新圍外,還有楊村鎮燕翼圍、盤石圍、桃江鄉龍光圍、汶龍鄉耀三圍等。定南縣幾乎各鄉鎮均有圍屋,但較零散,精品少,代表性圍屋有鵝公鄉田心圍、龍塘鎮老圍、月子鄉百姓圍等。全南縣代表性圍屋有烏柏壩鄉江東圍、龍源壩鄉陳氏圍和雅西石圍、中寨鄉里坊圍等。安遠縣圍屋主要分佈在以鎮崗鄉、孔田鎮為中心的南部各鄉鎮,存約100餘座,代表性圍屋有鎮崗的東生圍、磐安圍、孔田的華三圍、三百山鎮的老圍等。會昌縣圍屋主要分佈在富城、站塘、中村,洞頭等南部鄉鎮。信豐縣圍屋較破殘,多存見於小江鄉。尋烏縣屬珠江水系,向受粵東文化影響,故尋烏南部鄉鎮多行圍攏屋,但在正面兩隅多設有炮樓,屬圍攏屋式圍屋,代表性圍屋有晨光鄉的古氏大夫第等。 [13] 
贛南圍屋 贛南圍屋
此外,因贛南圍屋主要分佈地區,均與廣東或福建省交界,因此,閩西土樓、粵東圍攏屋、贛南圍屋在彼此相鄰縣區,難免會相互滲透和影響。大致説來,與贛南的龍南、定南、全南相鄰的廣東南雄、始興、連平、和平等縣,主要受贛南圍屋的輻射影響,分佈有許多贛式圍屋。其建築年代基本侷限在清代,且集中於清代中晚期。圍屋外貌大多類似龍南沙壩圍樣式,如張揚的炮樓、森然的槍眼,防禦特徵非常強烈;與廣東平遠縣接壤的尋烏縣南部鄉鎮,則受粵東圍攏屋的影響;而與福建寧化、長汀、武平交界的贛南石城、瑞金、會昌等縣,又受閩西土樓的滲透,分佈有零星或有所變異的小土樓。還有,在港深地區分佈的、被當地和學者稱作“圍村”或“圍屋”的大型民居,應該也屬贛南圍屋的範疇。 [13] 

贛南圍屋關西新圍

關西新圍 關西新圍
關西新圍,始建於清嘉慶三年(1798年),於清道光七年(1827年)完工,歷時29年,系關西名紳徐名鈞所建。後人為與其居老圍區別,故稱之為“新圍”。關西新圍佔地7700平方米,近11畝。平面為“國”字形,呈長方形,長邊94.75米,短邊83.36米。為三層土木結構,每層圍屋共79間。二層外牆為帶內壁柱厚50釐米的築牆,三層用35釐米的厚青磚砌成。各層均布有火炮眼,屋頂為硬山擱檁小青瓦兩波頂。炮角為兩層的歇山式屋頂。整幢圍屋有東門、西門兩座大門。圍屋中間套建一幢前後三進、五組並列、十四大天井的豪華大宅。與大宅配套的有花園、土屋、邊房等建築,其間以廊、牆、甬道連通屏障。此外,新圍西門口另闢2000平方米供人遊樂、憩息的“小花洲”和讀書的梅花書院等建築。
關西新圍印證了客家人傳頌的“九幢十八廳”宮廷式民居,是迄今國內發現保存最為完整,結構最為嚴謹、功能最為齊全的方形圍屋,被稱為“圍屋之王”,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贛南客家圍屋。關西新圍被日本早稻田大學教授片三峻雄譽為“東方的古羅馬城堡、漢晉鎢堡的活化石”。
2001年6月25日,關西新圍獲准為第5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備選名單。2006年,關西新圍評為江西省十大特色美景,並作為第十九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唯一的外景參觀點受到了海內外客人的讚譽。 [16]  [21] 
關西新圍 關西新圍

贛南圍屋燕翼圍

燕翼圍,位於江西省贛州市龍南市楊村鎮楊村村,始建於清朝順治七年(1650年),有370多年的歷史,佔地面積1367平方米,高14.3米,牆體厚1.45米,是贛南客家圍屋中建築最高、牆體最厚、防禦功能最強的圍屋。 [17]  燕翼圍打起仗來是碉堡,放下土炮是居家的多功能建築,充分體現了客家人為爭奪生存空間不屈不撓的鬥爭意識,是客家人智慧和力量的結晶,也是一部生動的客家變遷史。 [19] 
2001年6月25日,楊村燕翼圍被國務院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燕翼圍 燕翼圍

贛南圍屋烏石圍

烏石圍 烏石圍
烏石圍,又名盤石圍,位於西省贛州市龍南市楊村鎮烏石村,是龍南現存400餘座圍屋中保存較好、歷史最悠久的圍屋。烏石圍建成於明代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有400餘年歷史,最早主人為明朝萬曆年間楊村東水人賴景星。圍屋前方後圓,佔地面積4500餘平方米,是客家民居早期建築的代表。烏石圍前方後半圓形的建築風格,呈現的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外圓內方”的風水理念,圍內的明代磚雕、明代壁畫等古代工藝,在眾多風格迥異的客家圍屋當中,可以説是獨具特色。
2001年,烏石圍成為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直播中國》欄目的直播現場。 [17-18]  [21]  2019年10月16日,國務院正式核定公佈龍南烏石圍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2] 

贛南圍屋慄園圍

慄園圍,又稱八卦圍,位於江西省贛州市龍南市裏仁鎮,佔地68畝,是龍南市最大的客家圍屋。慄園圍是王陽明直接設計的,與其他圍屋的建築形態不一樣,是按八卦的佈局建設而成,圍中有圍。慄園圍始建於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是龍南李姓祖祠所在地,保存較為完好,有五百多年曆史。慄園圍建築規模宏大,風格迥異,生活設施佈局科學。圍內主要建築佈局以“一祠三廳”為核心,歷經507年的紀縉祖祠氣勢較恢宏,堂內雕樑畫棟,大堂頂部清晰可見的歷史故事彩畫鑑證了其濃厚的文化氣息和悠久的人文歷史。慄園圍是眾多客家圍屋中規模較大的純毛石材料砌成的圍屋,也是客家圍屋中罕見的“一圍四祠”型圍屋,有恢宏的建築規模和厚重的人文歷史,是贛南客家圍屋中一顆明珠。 [23-24] 
慄園圍 慄園圍

贛南圍屋漁子潭圍

漁子潭圍,又稱“客家酒堡”,位於贛州市龍南縣裏仁鎮新裏村漁仔潭。是一個依山傍水、有300多年曆史的原生態古村落,漁子潭圍是龍南客家圍屋中山水格局保存最完整的圍屋代表。漁子潭圍山環水繞,後有靠山,前有案山,四周砂山屏立,呈藏52風聚水之格局。圍西側濂江上修建有風水橋,分水橋以西河的拐彎處,左有象形山,右有獅形山,乃水口之形。當地人稱之為“獅象把水口”。漁子潭圍大門正對案山,形成良好的對景效果,寄託了人文昌盛的寓意。 [25] 
魚仔潭圍外觀 魚仔潭圍外觀

贛南圍屋雅溪圍屋羣

雅溪圍屋羣,位於贛州市全南縣龍源壩鎮雅溪村,素有“小家碧玉”“古代別墅”之美譽,是江西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江西省首批家風家教示範基地,屬粵北型圍屋,包括雅溪石圍和雅溪土圍。雅溪圍建於清光緒年間,為正方形磚木結構,共四層,高12米,平面呈口字形,中央為天井。圍屋外牆設有槍眼及瞭望台,頂層設有雕樓,具有防盜、防火、固守、反擊之功能。 [25-27] 

贛南圍屋東生圍

東生圍,俗稱老圍,位於贛州市安遠縣城南20公里的鎮崗鄉老圍村,建於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落成於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歷時8年耗資巨大,為陳氏朗庭所建。東生圍略呈方形,四角均建一高出圍屋一層的炮樓(文革期間西北角炮樓被拆除),炮樓高13米。圍屋高9.3米,牆體厚1.3米,為四層樓房,一、二層用河石砌成,桐油石灰灌縫,堅硬如鐵。三、四層(含炮樓第五層)外壁外鑲火磚,內為砌土磚,俗稱“金包銀”。東生圍建築規模巨大,堅固結實,佈局科學合理,設計美觀大方,是贛南客家人聰明才智的結晶。 [25] 
2013年3月,國家文物局將東生圍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0-31] 
東生圍 東生圍

贛南圍屋虎形圍

虎形圍,位於贛州市定南縣歷市鎮車步村方屋排,始建於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虎形圍外呈方形,前寬40米,縱深33米,面積1320平方米;坐西北朝東南,背靠虎形龍脈青山,整個圍屋的建築造形也為昂首坐視的虎形,大門亦被塑造成虎頭形狀,因此得名“虎形圍”。虎形圍如一座坐山虎,整體圍屋為虎身,後立面的中位碉樓肖形為虎爪,大門為虎頭形狀(據説虎頭可以辟邪),門是虎口,左右兩圓窗是虎眼,門額是虎鼻,灰塑門罩為虎耳,這些文化元素體現了威猛的肖形虎文化。圍內結構合理嚴密,通風乾爽自然,採光科學講究,四季冬暖夏涼,是集客家先人智慧、勇敢、審美理念、藝術觀點於一體的建築傑作。
虎形圍在贛南眾多的客家圍屋中是唯一採用肖形構思的圍屋。在贛南的客家建築文化中,虎形圍是一個十分典型的個案,在江西省內實屬罕見,具有寶貴的文物價值。 [32] 
虎形圍 虎形圍

贛南圍屋歷史文化

贛南圍屋非物質文化遺產

贛南圍屋文化活動

2017年6月13日下午,“全國知名網絡媒體看贛州”大型採訪活動的媒體一行來到第二站龍南縣,參觀了被譽為“東方的古羅馬城堡”的贛南客家圍屋——關西新圍。 [5] 

贛南圍屋文物價值

贛南客家圍屋具有重要歷史、藝術、科學、文化等價值。客家圍屋被譽為“東方的古羅馬城堡、漢晉塢堡的活化石”、世界上最璀璨的民居建築奇葩,是客家文化重要的實物載體和象徵,是中國五大民居特色建築之一,也是稀缺的旅遊資源,具有不可再生性。 [1]  [4]  客家人最大限度地共用這些基本建築生活設施,詮釋了類似“烏托邦”社會和原始社會生活場景的浪漫主義建築的全部特點。 [21] 
贛南客家民居是特定歷史環境下的產物,其產生和建成有深刻的社會背景和深厚和經濟文化背景,是研究贛南明清社會史和文化史極其寶貴的載體,在建築學上有多方面的借鑑價值和科研價值。贛南客家民居雖歷經幾百年,仍然保存了完好的格局和傳統風貌。圍內民風淳樸,保持着富有特色的客家民俗文化和歲時風俗,折射出深厚的文化底藴和温親的人性關懷。它體現了自然、藝術和哲學的結合,因此,保護好贛南客家民居對研究客家發展史和文化史具有重要意義。 [1] 

贛南圍屋保護措施

2012年1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局公佈了更新的45項《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贛南圍屋入選,標誌着贛南圍屋獲得了通向世界文化遺產的入場券。贛南圍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涉及龍南、定南、全南、安遠4縣的“三羣四圍”,共15處圍屋,其中包括龍南縣的關西圍屋羣(關西新圍、西昌圍、福和圍、鵬皋圍、田心圍)、漁仔潭圍、烏石圍、燕翼圍“一羣三圍”。自2011年9月啓動贛南圍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以來,龍南縣率先成立了申遺領導小組,按時保質完成了申遺所需的地形測繪、遺產突出價值的評估、遺產區緩衝區劃分等申遺文本基礎資料。 [20] 
2017年6月,贛州市印發了《贛南客家圍屋搶救性保護維修實施方案》,計劃在2017-2019年期間投入約5億元對113處贛南客家圍屋進行搶救性維修保護。 [6] 
2018年11月6日,贛州市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通過《贛南客家圍屋保護條例》,11月29日江西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九次會議批准通過《贛南客家圍屋保護條例》。 [29] 
2020年3月27日,江西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批准《關於修改〈贛州市城市管理條例〉等3件地方性法規的決定》修正。 [29]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