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贊(拼音:zàn)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7]  。此字最早形體為篆書。“贊”本義指帶着財禮去覲見,引申為幫助、輔助。“贊”還用來表示誇獎、稱許、頌揚。由讚美義引申指古代評判人物的文字,一般放在史書紀或傳的末尾,再引申指古代一種文體。 [14] 
中文名
拼    音
zàn
繁    體
部    首
五    筆
TFQM [2] 
倉    頡
HUBO [2] 
鄭    碼
MBRL [2] 
筆    順
撇、橫、豎、橫、撇、豎提、撇、橫、豎、橫、撇、豎彎鈎、豎、橫折、撇、點
字    級
一級(編號:3355) [7] 
平水韻
去聲十五翰 [3] 
統一碼
8D5E [2] 
總筆畫
16(部首4,部首外12)
四角號碼
2480₂
注音字母
ㄗㄢˋ
字形結構
上下結構
造字法
會意字或形聲字
異體字
*賛、*讚(*是《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中的異體字)

字源演變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許慎《説文解字》認為“贊”是一個會意字:“贊,見也。從貝,從兟(shēn)。”“”表示財物,而“兟,音詵,進也”(徐鉉語)。《説文解字》解釋的“見也”,不夠準確。徐鍇曰:“進見以貝為禮也”,段玉裁注曰“疑當作所以見也。……是則凡行禮必有贊,非獨相見也”。贊本義為“進財貨以求謁見”,即:“人們紛紛帶着財禮去覲見。” [15]  [16] 
許慎認為贊從貝從兟會意,不過從秦代文字(圖1)來看,上部不是兟,而是㚘(bàn)。徐灝解釋説“㚘”是表示讀音的聲旁,“兟”是“㚘”的訛變。 [17]  漢代文字(圖5)在圖1的基礎上加長了“㚘”下部的筆畫,《説文》小篆“㚘”變為“兟”。後世楷書中“賛”“贊”二體並行。後世又分出“讚”,表褒揚,文體或佐助義。新中國成立後,“讚”和“賛”作為異體字併入了“贊”; “贊”又類推簡化為“贊”。 [1] 
贊是一種禮儀行為。上古時期,“贊”字常用在有關祭祀儀禮過程的記錄中。“贊”字由本義首先引申為“贊者”,即引進或輔助他人行禮之人。再由此基礎上引申出動詞“幫助”,如“棄人失謀,天亦不讚”(《國語》)和動詞“輔佐”,如“子若能以忠信贊君”(《國語》);引申出動詞“取出、獻上”,如“祭祀,則贊射牲,相孤、卿、大夫之法儀”。(《周禮》);引申出名詞“助手”,擴大引申為動詞“讚頌”。
《尚書正義·鹹有一德》孔穎達正義雲:“禮有贊者,皆以言告人。”贊者在儀式中大聲唱誦讚詞,來輔助或引導禮儀的完成。這些讚詞內容逐漸擴充,在言辭上則向文辭規整、音韻和諧方面發展,這就形成了文體贊。在紀傳體史書和部分傳記文本的篇末,常用“贊曰”引出對於某人或某事品質和貢獻、影響和意義的讚頌。 [15] 
語言學家陳原先生認為:“凡是社會生活中出現了新東西,無論是新制度,新體制,新措施,新思潮,新物質,新觀念,新觀念,新動作,總之這些東西都要在語言中表現出來。”2013年,網絡上出現紅詞“點贊”,源於網絡社區的“贊”功能。在“點贊”這一詞出現時,它的意義指點擊“贊”這一圖標。“贊”本身有“同意”“稱讚”的意義,所以“點贊”除了表示點擊“贊”圖標外,還透露出人們“表示支持和鼓勵”的情感。實際上,“贊”字早就在網絡上流行了,2008年的《最新網絡交際用語》就收錄了“贊”,因為傳播了正能量並且貼切當代網民的上網瀏覽習慣,所以很快就獲得了人們的青睞,逐漸出現“點贊”“求贊”“集贊”等詞彙。此外,“贊”的流行可能受到了吳方言的影響。在吳方言中“贊”就是好,隨着上海、蘇州等吳方言地區越來越強大的影響力,吳方言詞彙可能從方言詞轉化為普通話的基本詞彙。 [14]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zàn
動詞
幫助;支持
assist
《尚書·大禹謨》:“益贊於禹曰:‘惟德動天,無遠弗屆。’”孔傳:“贊,佐。”
《史記·孔子世家》:“至於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
晉·潘岳《夏侯常侍誄》:“內贊兩宮,外宰黎烝。”
贊助;贊成;翊贊
稱頌;誇獎
praise;
eulogize
《韓詩外傳》卷五:“若夫無類之説,不形之行,不讚之辭,君子慎之。”
唐·韓愈《送王秀才序》:“與之言,信悦孟子,而屢贊其文辭。”
巴金《春》一:“琴望着綺霞的短小玲瓏的身子在彎曲的石橋上移動,順口讚了一句:‘這個丫頭倒還聰明。’”
讚揚;稱讚;禮讚;讚不絕口
告訴;報告
acquaint one with;
inform
《尚書·鹹有一德》:“伊陟贊於巫咸,作《鹹乂》四篇。” 孔傳:“贊,告也。”
《史記·魏公子列傳》:“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贊賓客,賓客皆驚。”

明白
understand
《易·説卦傳》:“幽贊於神明而生蓍。” 韓康伯注:“贊,明也。”
《漢書·敍傳下》:“緯六經,綴道綱,總百氏,贊篇章。”

引導
guide
《國語·周語上》:“太史贊王,王敬從之。”
《後漢書·班固傳下》:“陳百寮而贊羣后,究皇儀而展帝容。”
選拔;推薦
select;
choose;
introduce
《禮記·月令》:“﹝孟夏之月﹞命太尉,贊桀俊,遂賢良,舉長大。”鄭玄注:“贊,猶出也。”
《漢書·東方朔傳》:“上嘗使諸數家射覆,置守宮盂下,射之,皆不能中。

名詞
舊時一種文體,內容以稱頌人或物為主
ode;eulogy
《梁書·武帝紀下》:“詔銘贊誄,箴頌箋奏,爰初在田,洎登寶曆,凡諸文集,又百二十卷。”
《隋書·經籍志二》:“魯、沛、三輔,序贊並亡,後之作者,亦多零失。”
宋·王讜《唐語林·補遺一》:“薛公悦其言,圖鋼之形置於左右,命掌記陸長源為贊以美之。”
像贊
輔助行禮的人

《儀禮·士虞禮》:“贊闔牖户。” 鄭玄注:“贊,佐食者。”
《墨子·迎敵祠》:“城上步一甲一戟,其贊三人。”

唐時吐蕃語稱強雄為贊
《新唐書·吐蕃傳上》:“其俗謂強雄曰贊。”
(參考資料:《現代漢語詞典》 [8]  《漢語大字典》 [9] 

古籍訓釋

説文解字

【卷六】【貝部】則旰切(zàn)
見也。從貝從兟。
〖註釋〗徐鉉等注:兟,音詵,進也。執贄而進,有司贊相之。 [10] 

説文解字注

“見也”注:此以疊韻為訓。疑當作“所以見也”,謂彼此相見,必資贊者。《士冠禮》:“贊冠者”,《士昏禮》“贊者”,注皆曰:“贊,佐也。”《周禮·大宰》注曰:“贊,助也。”是則凡行禮必有贊,非獨相見也。
“從貝,從兟”注:鉉曰:“兟,音詵,進也。”鍇曰:“進見以貝為禮也。”則旰切,十四部。 [11] 

廣韻

則旰切,去翰精 ‖ 贊聲元1部(zàn)
賛,佐也。出也。助也。見也。《説文》本作贊。則旰切。十一。

康熙字典

【酉集中】【貝部】 贊;部外筆畫:12
《唐韻》《集韻》《韻會》並則旰切。音贊。《説文》:見也。從貝從兟。注:徐鉉曰:兟,音詵。進也。執贄而進,有司贊相之。
又《易·説卦》:幽贊於神明。注:贊,明也。疏:贊者,佐而助成,而令微者得著,故訓為明也。
又《書·大禹謨》:益贊於禹曰。傳:贊,佐也。《儀禮·士冠禮》:少退贊命。《家語》:遊夏不能贊一辭。
又《書·皋陶謨》:贊贊襄哉。傳:亦贊奏上古行事而言之。疏:進習上古行事,贊成其辭而言之也。
又進也。《前漢·東方朔傳》:朔自贊曰。注:師古曰:贊,進也。
又《廣韻》:出也,助也。
又姓。《呂氏春秋》:相馬贊君。
又葉則縣切。音箭。蘇軾《謝吳山神文》:禱於有神,隂假其便。不愆於素,或出幽贊。 [4]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上:U+8D5E;下:U+8D0A) 字形對比(上:U+8D5E;下:U+8D0A)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規範】左“先”的末筆乚(豎彎鈎)改㇙(豎提)。
【寫法】上寬下窄。兩“先”分寫在左上格、右上格;兩“先”的橫筆都左右持平。“貝”,居下居中;㇕(橫折)的橫段在橫中線下側;第三筆豎撇從豎中線下行後撇出,撇、點底部持平。 [12]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去聲
二十八翰
開口呼
全清
則旰切
tsɑn
集韻
贊、賛
去聲
二十九換
開口呼
全清
則旰切
tsɑn
增韻
贊、賛

去聲




則旰切

禮部韻略
贊、賛
去聲
則旰切
中原音韻

去聲
寒山
開口呼

全清

tsan
中州音韻
去聲
寒山
臧散切
洪武正韻

去聲
十諫


全清
則諫切
tsan
分韻撮要
陰去
第二十五翻反泛發
(參考資料:漢典 [5]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ts
ɑn
先秦
王力系統
ts
an
先秦
董同龢系統
ts
ɑn
先秦
周法高系統
ts
an
先秦
李方桂系統
ts
anh
西漢



東漢





an


an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寒桓刪

ɑn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寒桓刪

ɑn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寒桓

ɑn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ts
ɑn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ts
ɑn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ts
ɑn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ts
ɑn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ts
ân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ts
ɑn
(參考資料:漢典 [5-6]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官話(北京官話)
tsan
51
去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sæ̃
21
去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tsæ̃
5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tsan
3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tsan
1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tsæ̃
5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tsæ̃
55
去聲
晉語
太原
tsæ̃
45
去聲
吳語
蘇州
tsᴇ
412
陰去
吳語
温州
tsa
42
陰去
湘語
長沙
tsan
45
陰去
湘語
雙峯
tsæ̃
35
陰去
贛語
南昌
tsan
45
陰去
客家話
梅縣
tsan
52
去聲
粵語
廣州
tʃan
33
陰去
粵語
陽江
tʃan
21
陰去
閩語(閩南片)
廈門
tsan
11
陰去
閩語(閩南片)
潮州
tsaŋ
213
陰去
閩語(閩東片)
福州
tsaŋ
213
陰去
閩語(閩北片)
建甌
tsuɪŋ
22
陰去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3]  、漢典 [5] 
參考資料
  • 1.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7:第566頁
  • 2.      .漢典[引用日期2020-05-14]
  • 3.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0-05-14]
  • 4.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1189
  • 5.    “贊”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0-05-14]
  • 6.    “贊”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0-05-14]
  • 7.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3-07-17]
  •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09:1631
  • 9.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第2版[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3899
  • 10.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852
  • 11.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3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964
  • 12.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437
  • 13.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233
  • 14.    馮文蛟.基於歷時語料庫的“贊”字義項演變調查[J].文教資料,2021,(第13期):1-3
  • 15.    張立兵.讚的源流初探[J].文學遺產,2008,(第5期):139-141
  • 16.    黃金貴主編;曾昭聰副主編.古代漢語文化百科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6.01:1022-1023
  • 17.    李圃主編;古文字詁林編纂委員會編纂.古文字詁林 第6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2:179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