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贈藥山高僧惟儼二首

鎖定
《贈藥山高僧惟儼二首》是唐代文學家李翱贈與藥山惟儼禪師的組詩。這兩首詩記述了詩人向一代高僧問禪訪道的逸事,表達了作者對其深厚的佛學修養的讚賞和欽佩之情。詩人抓住幾個有特色的動人細節表現了高僧修道的不凡境界,給人突出深刻的印象,藝術表現力可謂高超。 [8] 
作品名稱
《贈藥山高僧惟儼二首》
出    處
《全唐詩》
作    者
李翱
創作年代
中唐
作品體裁
七言絕句

贈藥山高僧惟儼二首作品原文

贈藥山高僧惟儼二首
  • 其一
練得身形如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
我來問道無餘説,雲在青霄水在瓶。
  • 其二
選得幽居愜野情,終年無送亦無迎
有時直上孤峯頂,月下披雲嘯一聲。 [1] 

贈藥山高僧惟儼二首註釋譯文

贈藥山高僧惟儼二首詞句註釋

惟儼(751—834):俗姓韓,絳州(今山西新絳一帶)人,七歲出家,為石頭希遷禪師法嗣,住澧州(今湖南澧縣藥山,諡號弘道大師。 [3] 
②鶴形:鶴的形態,形容人似仙鶴一般清瘦俊逸,風度不凡。
③送、迎:指送往迎來一類塵俗的應酬之事。 [2] 

贈藥山高僧惟儼二首白話譯文

  • 其一
把身體修煉得像仙鶴般輕靈,千年長松下相伴着兩卷佛經。
我來問道大師什麼也沒有説,只是指示我雲在青天水在瓶。
  • 其二
選擇清幽的地方修行愜意怡情,終年無俗事用不着送往和迎來。
有時徑直就登上了孤峯的峯項,在月下長嘯撥開了遮目的烏雲。 [4] 

贈藥山高僧惟儼二首創作背景

李翱在任朗州(今湖南常德)刺史時,藥山惟儼禪師駐錫的藥山道場,正是他的治下。據《景德傳燈錄》卷十四記載,李翱早就景仰藥山禪師的嘉聲,以太守之尊屢請不至,於是就屈駕親自拜山。哪知到了藥山,唯儼禪師執經在手誦讀,根本就不理他。李翱的侍者就告訴惟儼禪師説,太守大人來看他了,但惟儼禪師還是不顧。李翱性急,説:“真是見面不如聞名啊。”拂袖而出。這時惟儼禪師回過頭來説:“太守何得貴耳賤目?”意謂:相信耳朵的虛聞還是相信眼睛的實見呢?這句極有分量,李翱心中一震,立即謝過,並請教大道。當他問“如何是道”時,惟儼禪師一言不發,卻用手上下一指問:“會麼?”李翱茫然不懂,惟儼禪師才説:“雲在青天,水在瓶。”李翱當下“欣然”,於是就題該詩其一贈惟儼禪師。 [5] 
李翱又問:“如何是戒、定、慧?”惟儼禪師説:“貧道這裏無此閒傢俱。”李翱不明其旨,禪師日:“太守欲得保任此事,直須向高高山頂坐,深深海底行,閨閣中物捨不得,便為滲漏。”李翱便再題該詩其二贈惟儼禪師。 [5]  [2] 

贈藥山高僧惟儼二首作品鑑賞

贈藥山高僧惟儼二首文學賞析

  • 其一
“煉得身形似鶴形”。是從外貌的脱俗來讚歎惟儼禪師內心的修養。鶴給人的感覺是高潔與飄逸,這句話説惟儼禪師身體清瘦,精神矍鑠,很有得道者的高逸之風,看上去令人神清氣爽,與一般和尚的體型大為不同。
“千株松下兩函經”。“千株松”説明藥山環境的清幽美妙。松林茂密安靜,是參禪悟道的好所在。鶴最喜歡巢在松樹上,松下的禪師也自然令人聯想到仙鶴。“兩函經”,是説佛經還沒有打開,還盛在書套裏。因為藥山禪師曾對人説自己拿着佛經的時候,不是為了閲讀,而是“只圖經遮眼”,只不過是用它來遮遮眼睛擋擋光線而巳。這是隻有大悟之人才具備的神情風致。這句詩透露出禪師熟悉經典又不屑於以研讀經典自詡,對自己的悟性充滿了自信。
“我來問道無餘説”。惟儼禪師很久沒有升堂説法,弟子們都很希望聽到他的教誨。他就命人打鐘,剛剛召集起眾人後,就一言不發地退堂了。弟子們問其緣故,他説:“講經文有講經文的經師,講戒律有講戒律的律師,我是禪師,而禪又怎麼可以講呢?”可見惟儼之所以對來訪者顯示“無餘説”的機鋒,是不想用言語來談禪。然而“無餘説”又並不等同於壓根兒就不説,因為學人還在一旁等着他的指點。
“雲在青天水在瓶”。這便是禪師所指示、李翱所體悟到的“道”。雲在青天,從風變滅,卷舒自如;水在瓶中,恬靜安詳,清光可鑑。如果你是雲,就以雲的立場,在天空逍遙漂流;如果你是水,就以水的立場,在瓶中安逸自在。一個人不論處在什麼樣的情境,都要充分把握住此時此刻,而不要徒勞無益地思考這個夢想那個,否則既得不到所企想的東西,又失去了此時此地的歡樂。雲就只是天上的雲,瀟灑自在;水就只是瓶中的水,恬靜安詳。把握現境,活在當下,才是禪的精髓所在。 [4] 
  • 其二
“選得幽居愜野情,終年無送亦無迎。”“野情”,指迥離世俗的情趣,為全詩奠定了“野”的基調。這種“野”並非桀驁不馴的狂野,而是指率性自如的品格。禪師幽居山林,世人罕至,整年沒有迎來送往的塵世應酬,心境便始終處於一種無拘無束的空靈而自由的狀態。為了使這野情得到充分的體驗,就得選取一個幽僻的居處環境,這也就是上詩所説的“千株松下”。在這裏,世俗之人罕至,禪者可以完全不受世事的紛擾。整年沒有迎來送往的塵世的交結應酬,心境便始終處於一種無拘無束的空靈而自由的狀態。 [9] 
“有時直上孤峯頂,月下披雲嘯一聲。”禪宗多以“孤峯”喻聖境。“有時”,偶爾;“直上”,徑上,寫的是禪師的率性任運。禪師的一切行為都是自由意趣的抒發。上到了峻拔孤立的峯頂聖境,他所見到的也只有他自己,孤迥迥地挺立於天地之間,自己遂和孤峯合而為一。月亮衝出雲層,瀉下萬頃光輝,他的身心一片澄明,他被這月光所溶化,自己也彷彿變成了月亮。所以月亮衝出雲層,也就是自己在撥開雲霧。 [4] 

贈藥山高僧惟儼二首名家點評

元·吳師道吳禮部詩話》:佛家記李習之問道藥山惟儼禪師,按習之文集有《去佛齋文》,衞道之意,不畔韓公。
清·潘德輿養一齋詩話》:唐李文公翱,人亦謂其能文不能詩。其全集詩止七首,無一上乘語。惟《贈藥師僧》雲:“我來問道無餘説,雲在青霄水在瓶”,稍有清脱之氣。 [6] 

贈藥山高僧惟儼二首作者簡介

李翱(772—836),唐代思想家、文學家。字習之。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縣)人。一説趙郡人。貞元(唐德宗年號,785—805)進士,官至山南東道節度使。卒諡文。哲學上受佛教影響頗深。所著《復性書》,糅合儒、佛兩家思想,認為人性天生為善,“情由性而生”,則有善有不善,“情既昏、性斯匿矣”,提出以“正思”之法,消滅邪惡之“情”,以達到“復性”而成為“聖人”。曾從韓愈學古文,是古文運動的積極參加者,曾闡釋韓愈關於“道”的觀念,強調文以明道。所著《來南錄》,為傳世很早的日記體文章,文風平易。有《李文公集》等。 [7] 
參考資料
  • 1.    王啓興主編,校編全唐詩 中,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01,第2235頁
  • 2.    張培鋒主編,佛語禪心 佛禪歌詠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05,第61-62頁
  • 3.    李淼譯註,禪詩三百首譯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05,第24頁
  • 4.    吳言生,辛鵬宇著,通識中國佛教,陝西人民出版社,2019.08,第289-292頁
  • 5.    霍松林主編,萬首唐人絕句校注集評,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12,第72-73頁
  • 6.    陳伯海主編;孫菊園,劉初棠副主編;陳伯海書系主編;朱易安,查清華副主編,唐詩匯評 增訂本 4,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11,第2816頁
  • 7.    陳器之,中國曆代文學精華譯註 上,湖南出版社,1995.08,第770頁
  • 8.    印嚴著,菩提詩畫 印嚴繪畫百首禪詩,雲南人民出版社,2014.06,第49頁
  • 9.    吳言生,辛鵬宇著. 通識中國佛教[M]. 2019 第29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