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賣糖人

鎖定
民間職業。流行於北京、四川、安徽等地。一種製作、售賣兒童糖玩具的小營生。
中文名
賣糖人
定    義
民間職業
流行於
北京、四川、安徽
盛行時期
清代
祖師爺
劉伯温

賣糖人職業特點

清代已盛行,售賣時,將做好的糖稀畫擺在木盤邊緣,中心豎一小竿,頂端放置一個轉竿,玩者值錢後便撥動轉竿,竿頭的尖頭指到那個糖畫,便可得到這個糖畫,如指到空檔處,只得小糖餅兩塊。吹糖人的是舊京一個行業,小販們肩挑挑子走街串巷,挑子一頭是一個帶架的長方櫃,櫃子下面有一半圓形開口木圓籠,裏面有一個小炭爐,爐上有一個大勺,中間放滿了糖稀(據説是麥芽糖溶化所得)。 木架分為兩層,每層都有很多小插孔,為的是插放糖人。這玩藝兒好看、好玩,玩完後還能吃,一般孩子都喜歡,見着就走不動了,不是纏着大人要買,就是跑回家去要錢,實在沒錢的也不肯離去,眼巴巴地盯着這些糖人。有的小孩圖快,就付錢買一個現成的;有的則指定形狀要求現做。這時,小販就用小鏟取一點熱糖稀,放在沾滿滑石粉的手上揉搓,然後用嘴銜一段,待吹起泡後,迅速放在塗有滑石粉的木模內,用力一吹,稍過一會兒,打開木模,所要的糖人就吹好了。再用葦杆一頭沾點糖稀貼在糖人上,就大功告成了。糖人有各種形狀,什麼小鹿、金魚、耗子、燈籠等,最惹孩子喜愛的是孫猴。孫猴做好後,要在猴背上敲一小洞倒人些糖稀,再在猴屁股上扎一小孔,讓糖漿慢慢地流出來,下面用一個小江米碗接着,用小江米勺舀碗裏的糖稀吃,直到糖稀流完或冷卻凝固時,則連糖人孫猴以及江米碗、勺一塊吃掉。這套玩藝兒稱為猴拉稀,最受孩子們歡迎,不過價格要比其他糖人貴一些。
聽老人講,早些年有走街串巷吹糖人的,為了讓生意好做,糖人可以不必用錢來買,而是用牙膏皮來換。兩筒牙膏皮可以換一個孫猴或是其他的小糖人。這一着頗受兒童歡迎,常常有小孩子把家裏沒有用完的牙膏擠出來,用牙膏皮去換糖人吃,即便捱打也覺着甜滋滋的。想來這是計劃經濟難得一見的好處之一,只可惜現在經濟發展了,牙膏皮也就不那麼緊缺了。現在,恐怕不少老人只能對扔到垃圾堆裏的牙膏皮報以苦澀的一笑了。

賣糖人歷史淵源

賣糖人
賣糖人(1張)
吹糖人兒。據説朱元璋為了自己的皇位能一代代傳下去,就造“功臣閣”火燒功臣。劉伯温僥倖逃脱,被一個挑糖兒擔子的老人救下,兩人調換服裝,從此劉伯温隱姓埋名,天天挑糖人擔換破爛。在賣糖的過程中,劉伯温創造性地把糖加熱變軟後製作各種糖人兒,有小雞小狗什麼的,煞是可愛,小孩子爭先購買。在路上,許多人向劉伯温請教學吹糖人兒,劉一一教會了他們,於是,這門手藝就一傳十、十傳百的,傳到現在據説有600多年的歷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