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賓陽南街

鎖定
南街古城位於賓陽縣蘆圩鎮,由南街、南橋、思恩府科試院、恩榮坊等組成,自古為賓州城池。因其位於舊縣城南面,賓陽人稱其為“南街”,
中文名
賓陽南街
別    名
五里街
位    置
賓陽縣蘆圩鎮
包    括
南街、南橋、思恩府科試院

賓陽南街簡介

又因其街道特別長,故又有“五里街”的別稱。
南街歷史悠久,始建於元而成於明。街道兩旁如長龍般綿延不絕伸展的上百家商鋪舊址,古色古香的閣頂吊樓、窗欞柵欄,都向遊客們講述着當年古鎮集市的繁華;南街北端的南橋又名太平橋,始建於1373年,是賓陽現存最老的石橋之一,橋下有寶水江流過,此處曾為明清時賓陽八景之冠。
南街像一條龍,各個鋪段似每一節節龍身,由北向南蜿蜒伸展。街道兩旁的數百間商鋪,放眼望去綿延不絕。沿着狹長的古街,漫步在青磚、石板鋪就的街道,只見屋宇鱗次櫛比,刻柱林立,雕檐欲飛;經過精心雕鑿的石墩石鼓隨處可見;窗欞柵欄,花紋精緻,樸素典雅;閣頂吊樓,古香古色。走進南街,《清明上河圖》上那熙熙攘攘的古鎮集市。一定會顯現在你的眼前,在南街,不僅街廂民居散發着古雅的氣息,其廟宇、牌坊也是一大特色。南街的廟宇牌坊主要有城隍廟、花婆廟、二鋪廟、靈應祠、天后宮以及頗具封建色彩的聚英坊和節孝坊。南街的南端有兩棵古榕,枝葉遮天。樹旁原建有一樓閣,名為“白沙樓”。該樓建於明代,為賓陽名樓之一。全樓分上下兩層,下層設內外兩個拱門,門旁設樓梯,拾梯而上,可俯視城內風光,遠眺羣山美景。樓上刻有名人詩聯歌賦。可惜的是,這座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樓宇卻毀於1958年,現僅存遺址。

賓陽南街歷史沿革

南街歷史悠久,始建於元而成於明。元代,金人南侵,閩、粵、贛人因避戰亂,且看好賓州的商貿環境而集市於此,築鋪面而成南街的雛形。明洪武六年(1373年),知州周樂在街北籌建一橋(即南橋),直通州治,並方便行旅,街道有所拓展;南橋的得名,許是建在賓州城南門外之故,因州城南門也叫太平門,所以南橋又稱太平橋;也有人説,當時政通人和,太平盛世,當事者為粉飾太平,故而曰太平橋。永樂七年(1409年),擴建南市;清至民國其間,商賈雲聚,經貿紅火,南街不斷擴建,而成今日之規模。

賓陽南街特色景點

南橋
位於南街北端的南橋又名太平橋,始建於1373年,它是賓陽縣現存的最古老的石橋之一。南橋始建於明洪武六年(1373年),已有六百多年曆史。位於街北卻叫南橋,亦因為其位於州城南門之故,州城南門叫太平門,所以也有人叫南橋為太平橋。崇禎年間,橋毀。時值錢積中任知州,他“茹蔬衣布,居官如家,息訟輕徭,愛民如子”,而“政通人和”。他與部屬一道發動民眾捐集資金,僱請工匠,進行修復,經三個月建成。到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五月,橋再次塌,知州馬樸又慷慨捐資進行修繕。就這樣南橋幾經修建,歷盡滄桑,保存至今。
南橋長24.5米,寬5.2米,高6米,全是用料石砌成。開三個拱洞,每個拱長6米,江水由西向東流去。橋上路面鋪墊平整光潔的石塊。橋兩旁每邊以0.8米高的13根石柱,夾着14塊高0.6米的長方形石板,構成橋欄。兩邊28塊石板內各雕刻有一幅精緻的浮雕致的圖案。有雙龍戲珠、雙鳳朝陽、鴛鴦戲蓮、麒麟吐玉、鯉魚躍龍門、猴子摘桃等圖案,還有花、鳥、蟲、魚、鹿、馬、牛等等,形態逼真,栩栩如生。中間兩個橋墩上嵌有一對石雕雌雄螭獸,雌雄螭獸各居一橋墩,逆水而上,穿橋而過。據專家稱,這在國內古橋中還是首次發現。整座石橋厚實堅固,裝飾雕刻工藝精美,圖案逼真。橋下寶水江潺潺流過,翠竹掩映。明清時期的寶水江,岸邊桃紅柳綠,與橫跨其間的南橋相映成趣,成為賓陽八景之冠。當時明知州梁魚見此,詩興大發,寫下了“寶水環流幾千丈,一渡春來一清漾;鷗依漁父睡晴沙,魚嚼落花吹細浪;白翻凍雪春水奔,綠浸垂楊夜添漲;何當借我洗干戈,黎庶都歸衽席上。”這是首吟唱“寶水春濤”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