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思恩府科試院

鎖定
思恩府科試院,坐落於廣西賓陽縣職教中心內的後山下。清朝乾隆年間,武鳴、賓陽、上林、遷江四縣的“三年兩試”,以及“科考、歲考”的應試生都在此會考。是華南地區唯一保存較為完整的古代科試院。 [1] 
思恩府科試院原以右江道行署改建,至清乾隆六年(1741年),試院出現傾斜,知州宋允升籌款重建。其後百年,試院曾大修過5次,咸豐八年(1858年)毀於流寇,同治四年(1865年),知府熊壽山與邑紳陸生蘭、蔣承周等籌款重建,規模如舊。清末廢除科舉制度,興辦學堂,在試院原址創辦“思恩府中學堂”,後改為“賓上遷中學”。民國15年(1926年),改為廣西省立第十二中學,即今賓陽中學前身。 [1] 
現存的思恩府考試院,坐西北朝東南,前後三進,左右兩邊為廂房。中軸為三座主體建築,各寬15米,前座深8.4米,中座深7米,後座深7.5米。左右廂房各寬32米,深41米,共18間,每間廂房10平方米左右。前進和中進之間,天井兩旁各有月門通向廂房。兩邊廂房走廊有10根圓柱,其餘6根為方柱。四周的磚、瓦、石階,石刻以及建築格局,均為傳統中式建築風格。 [1] 
中文名
思恩府科試院
地理位置
廣西賓陽縣
寬    度
15 m
類    型
古代科試院

思恩府科試院科試院介紹

思恩府科試院 思恩府科試院
思恩府試院為磚木結構的傳統中式建築,坐西北向東南,前後三座,左右兩邊有包廂。正中三座主體建築寬各15米,前座深8.4米,中座深7米,後座深7.5米。左右包廂各寬32米,深41米。前座和中座之間天井兩旁各有一月門通向包廂,前座大門外廊兩側各有一個拱門,中座後廊兩邊各有一拱門通向走廊。兩邊包廂走廊有十根圓柱,其餘為方柱。從柱頭基礅的石刻和房屋的建構形式,都可以看到傳統中式建築的風格。試院分監考官殿、陪考老師房以及共有2400間封閉式考房的"試棚"。監考官殿立於"試棚"前面,分前殿、中殿和後殿,居高臨下,對"試棚"一目瞭然。殿的左右設有廊室,每側九間為考官憩室。陪考老師房在殿的正右方10米開外,各種設施的配套比較齊全。身居其中,彷彿又看到當年科試時,神情嚴肅的考官和那些皺着眉頭冥想苦想的考生,而青磚、碧瓦、石階給整個試院增添了幾許古樸和肅穆。

思恩府科試院科試院歷史

思恩府科試院 思恩府科試院
思恩府試院原以右江道行署改建,年月無考。至清乾隆六年(1741年),知州宋允升以試院傾圯詳請重建。八年(1743年)知州阮維章,二十五年(1760年)知州徐尚忠,二十六年(1761年)知府梁居震先後補修。之後六十五年,只是在遇歲科考試之前稍作檢漏修繕,未作大修,至道光六年(1826年),知府李彥章率先捐金,武(鳴)、賓(陽)、上(林)、遷(江)四邑士民爭出財力,大修擴建。咸豐八年(1858年)世亂而毀於寇。同治四年(1862年),知府熊壽山與邑紳陸生蘭、蔣承周等籌款重建,規模如舊。清末廢除科舉制度,興辦學堂,即就試院創辦"思恩府中學堂",後改為"賓上遷中學"。民國十五年(1926年),改為廣西省立第十二中學(即今賓陽中學前身)。
鳥瞰“思恩府科試院” 鳥瞰“思恩府科試院”
據資料記載,思恩府試院"三年兩試"以及"科考、歲考",應試生員即駐考於此。知府考核賓、上、遷三縣之士亦以試院就考。試院原有試棚僅1200間,隨着教育興起,人們科舉求官心切,應試生員倍增,試棚已不能滿足應考所需。知州李彥章於道光六年(1826年)大修擴建後,試院佔地面積和試棚都比以前增加了一倍,規模如此宏大,足居廣西之首。遠到十二土司,近若十五屯所之生員,紛紛聚此應考,可見當時思恩府試院在廣西有着深遠的影響,對促進社會進步和教育的發展發揮着重要的作用。現存遺址對研究清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教育都有重要的價值。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