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賓川烏頭

鎖定
賓川烏頭(學名:Aconitum duclouxii),為毛莨目毛茛科烏頭屬的一種植物,產於中國雲南省。 [1] 
中文名
賓川烏頭
二名法
Aconitum duclouxii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亞    綱
木蘭亞綱
毛莨目
毛茛科
亞    科
金蓮花亞科
翠雀族
烏頭屬
賓川烏頭
分佈區域
雲南西北部賓川及劍川
保護級別
易危(IUCN標準)

賓川烏頭形態特徵

賓川烏頭 賓川烏頭
塊根胡蘿蔔形,長約6釐米,粗2釐米。莖高50-100釐米,下部無毛,上部疏被反曲的短柔毛,不分枝或分枝。莖下部葉約3枚,生於近莖基部處,有長柄;葉片草質,腎狀五角形,長12-20釐米,寬16-30釐米,三全裂,一回中央全裂片具長柄,正三角形,三回細裂,末回小裂片線狀披針形或狹三角形,表面被極為稀疏的小柔毛,背面無毛;葉柄長36-40釐米,粗壯,幾無毛,具短鞘。莖中部葉約1枚,較小,具較短柄。
總狀花序狹長,長約40釐米,有多數密集的花;軸和花梗密被反曲的白色短柔毛和伸展的黃色短柔毛;基部苞片掌狀分裂,其他苞片不分裂,卵形;花梗長2-4.5釐米;小苞片生花梗中部或下部,橢圓形或橢圓狀卵形,長0.8-1.4釐米,寬4-4.5毫米;萼片藍色,外面被白色和黃色的短柔毛,上萼片船狀盔形,與小白撐(見上)相似,自基部至喙長1.8-2釐米,側萼片長約1.5釐米;花瓣無毛,瓣片長約10毫米,唇長約5毫米,距長約1毫米;
雄蕊無毛,花絲有2枚小齒;心皮5,子房有淡黃色柔毛。9月開花。 [1] 

賓川烏頭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3400米山地林邊。

賓川烏頭分佈範圍

產於雲南西北部賓川及劍川。模式標本採自雲南賓川。 賓川烏頭與小白撐 A. nagarum var. heterotrichum 很相似,他們的花序都有反曲的白色柔毛和開展的黃色腺毛,花的構造也是相同的,主要區別是賓川烏頭的葉細裂,可能是從小白撐演化而來的。

賓川烏頭主要價值

醫藥:【藏藥】榜那:塊根主治流感,炭疽病,風濕疼痛,食物中毒;葉、花用於發熱性疼痛,頭痛,牙痛《藏本草》。【白藥】車得:塊根用於跌打,風濕,痹痛,手足闕冷《滇藥錄》。車得:根用於跌打損傷,風濕痹痛,手足闕冷[16]。

賓川烏頭保護現狀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IUCN)中,保護級別為易危(VU)。 [2] 
參考資料